分享

“吴中四才子”与垂虹桥

 苏迷 2023-11-20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3年11月17日 B08版

  陈志强

  明代苏州的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和徐祯卿,才情横溢,性情洒脱,被称为“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垂虹桥是吴江的第一名胜,也是“三吴绝景”之一,自北宋庆历八年(1048)始建起,即被历代名人所瞩目,或来此观瞻赏景、作别怀古,或来此吟诗诵词、泼墨作画,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和璀璨篇章。唐、祝、文、徐这“吴中四才子”也追步先贤,前来垂虹桥,留下佳篇锦章。

  唐寅与垂虹桥

  唐寅(1470—1524),明代画家、文学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年二十九,中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后游名山大川,致力绘事,卖画为生。擅山水,并工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兼善书法,工诗文。翻阅吴江方志,见有他的《松陵晚泊》诗,是为:

  晚泊松陵系短篷,埠头灯火集船丛。

  人行烟霭垂虹上,月出蒹葭涌水中。

  自古三江多禹迹,长涛五夜起秋风。

  鲈鱼味老春醪贱,放箸金盘不觉空。

  诗中的“三江”,指太湖流域的吴淞江、东江和娄江,其中吴淞江源于吴江东太湖;“禹迹”,相传大禹曾在太湖一带治水,吴地存有不少纪念他的胜迹,吴江震泽即有禹迹桥。此诗通过短篷、埠头、灯火、舟船、行人、长桥、月光、蒹葭等景物,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吴淞江畔、垂虹桥头的夜景图。诗的尾联,写到了垂虹桥下的鲈鱼,与南宋诗人杨万里《鲈鱼》中句“买来一尾那嫌少,尚有杯羹慰老穷”透露的声息似乎是相通的。

  唐寅写垂虹桥的诗还有一首。本世纪初,书法史论家葛鸿桢在翻译美国傅申先生所著《海外书迹研究》时,发现美国著名收藏家顾洛阜收藏有《垂虹别意图卷》,图卷上有着众多苏州才子作的诗,其中就有唐寅的诗,是为:

  柳脆霜前绿,桥垂水上虹。

  深杯惜离别,明日路西东。

  欢笑辜圆月,平安附便风。

  归家说经历,挑尽短檠红。

  在《垂虹别意图卷》上,唐寅不仅有诗,更有他的《垂虹别意图》。该图纵29.7厘米,横107.6厘米,纸本,水墨画。现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翁万戈《美国顾洛阜藏中国历代书画名迹精选》著录。

  卷后唐寅自题上面所述这首诗,诗后署名“苏门唐寅”。钤印:“唐居士”“唐伯虎”。后续明代苏州学者戴冠的《垂虹别意诗序》,时为正德戊辰中秋吉旦,即1508年9月9日。序文后,有祝允明、文徵明、杨循吉等多人的题诗。此图为唐寅送别门人戴昭回皖地所作。

  按图右起,山坡渐高,坡下远近杂树八株,垂虹桥隐约树后,仅见十孔,垂虹亭等悉为山坡所遮。桥左杂树七株,通衢大路即在树间。近处一船,行于吴淞江头,舱内二人似在闲话,一人悠然游目,艄子摇橹船尾。远山连绵于桥后。实则吴江东门外未有高坡,故此图为艺术创作,非实景描摹。然所写有明代吴人南下送别,往往止于垂虹桥之俗,极有价值,如图后序文所谓:“盖垂虹者,吴地石杠之名也,送昭(戴昭)必于此地为别,使送者可及夕而返故也。”图后题诗中,多垂虹送别佳句,如文徵明:“多情最是垂虹月,千里悠悠照别离。”陈键:“相送江头水映空,孤舟渺渺下垂虹。”祝续:“送君归去上垂虹,霜落吴江几树枫。”

  祝允明与垂虹桥

  祝允明(1460—1526),明书法家、文学家,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举人。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通判。能诗文,工书法,与文徵明、王宠为当时书家代表。

  祝允明的书法和文学这两个特长体现在了垂虹桥上。上述《垂虹别意图卷》即由祝允明书“垂虹别意”四字作为引首。而他的诗亦在图卷上,是为:

  把手江南奇绝处,石栏高拍袂轻分。

  胸中故有长虹在,吐作天家补衮文。

  诗的首句将垂虹桥称为“江南奇绝处”,与垂虹桥从初建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垂虹桥在祝允明心目中的地位是颇高的;诗的三、四句颇有浪漫色彩,将垂虹桥喻为天上的长虹,且藏于“胸中”,吐作了天子身上衣服的纹彩。

  祝允明对于垂虹桥,除了书法和诗,还有文。他在《志怪录》里说了这么一个“长桥美人”故事:

  明代弘治初年,垂虹桥畔有一个老妪,像是一个媒婆,靠奔走谋利。一日,老妪外出了,由幼女守家。幼女忽然见到一个美人步入自己家中,那美人犹未成年,而姿色艳丽妖冶,妆饰很是瑰丽,好像是有钱人家未出嫁的姑娘。美人问:“婆婆在不在?”还说:“不在的话,我不能等,下次再来相访。”于是,就出门上画船去了。

  老妪回来了,幼女把事情告知,但老妪不大在意。到了明天,老妪又出门去了,那美人又来了,幼女便问她姓甚名谁,那美人不作回答。幼女又问她:“可有什么言语要转告?”美人用衣袖遮面,羞涩了好久,对幼女说道:“想烦请你母亲帮忙找一个佳偶哩!”于是,美人邀请幼女一起出行。一艘画舫停在吴淞江堤岸畔,美人邀请幼女一起登上船。船里面布置得很是富丽,且异香扑鼻袭人。茶几上放着一盂枣子,美人取来一些给幼女吃,幼女留了几个放在怀里,回家后把事情经过向老妪相告。待幼女从怀里取枣出来看时,大为惊异,枣子没有了,一个也找不到了。当时,盛传那个美人是水仙龙女。

  文徵明与垂虹桥

  文徵明(1470—1559),明书画家、文学家,初名壁(亦作璧),字徵明,以字行于世,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五十四岁以岁贡生荐试吏部,任翰林院待诏,三年辞归。书工行、草,画擅山水,兼擅花卉、兰竹、人物,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名重当代,学生甚多,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领袖。亦工诗。

  文徵明对于垂虹桥,与唐寅一样,也是既有诗,也有画,且画中也有诗。先来看他在《垂虹别意图卷》里写的诗:

  久客怀归辞旧知,扁舟江上欲行时。

  多情最是垂虹月,千里悠悠照别离。

  明代吴人南下送别,往往止于垂虹桥,这似乎成为了一个风俗。此诗的后两句可谓是垂虹送别的佳句。

  文徵明为垂虹桥所作之画,为《垂虹送别图》。该图纵29厘米,横109厘米。绢本,设色画。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十册著录。所作时间不详。

  该图卷首有吴地人、嘉靖八年进士王谷祥篆书引首:“垂虹送别”。画右起为吴江东门城垣、门楼,门下即垂虹桥,经文氏艺术剪裁,桥身只画三孔,桥上有一人,桥左坡底有二人,作话别状。坡左有楼宇一座,望之水天一色,客船扬帆,画左右上皆平林漠漠,远山如黛。左下款:“徵明”。画中垂虹桥虽非对景实写,而送别之情,溢于笔墨之中。

  卷后有文徵明自题诗一首:

  三载松陵重抚绥,忽随征诣向彤墀。

  一时目际明良会,百里方怀父母慈。

  岁歉具忧民乏食,政成还免众流簃。

  垂虹桥下棠千树,画属君侯去后思。

  诗的最后,以垂虹桥下的千树棠花作为象征,赠以此画来表达与尊者的作别之情。

  翻阅吴江方志,还可见文徵明写吴江其他景物的诗,如清康熙《吴江县志》载有他的《太湖》诗:

  沙渚依依云不动,风烟漠漠鸟飞回。

  横空暝色翻波去,绝岛秋声绕树来。

  今古奔腾疑地尽,东南伟丽自天开。

  眼中浩荡扁舟在,欲唤鸱夷酹一杯。

  此诗写的不是垂虹桥,而是以前离垂虹桥仅三里之遥的太湖,读之,可感受到垂虹桥之水上源的风貌。

  徐祯卿与垂虹桥

  徐祯卿(1479—1511),明文学家,字昌榖,一字昌国,太仓双凤人,祖籍常熟,徙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弘治进士,国子监博士。论诗主情致,与后来王士禛所倡导的“神韵说”有相通之处。

  在民间传说中,徐祯卿不在“吴中四才子”之内,被“周文宾”取而代之,事实上,周文宾在史书中是没有的,是后人杜撰的。徐祯卿的诗风格清朗,但不擅书画,他的性格也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人有所不同。

  查阅吴江方志和其他有关书籍,发现徐祯卿多首(篇)诗文写到了吴江和垂虹桥。

  在《送耿晦之守湖州》这首诗中,徐祯卿在开头就写到了吴江:“远下吴江向霅川,高秋风物倍澄鲜。”在题为《归自松陵》中写道:

  十里风帆日未斜,江城春晚见桃花。

  深深门巷无人过,燕子还随客到家。

  他在《题扇》中吟道:

  渺渺洞庭秋水阔,扁舟摇动碧琉璃。

  松陵不隔东南望,枫落寒塘露酒旗。

  徐祯卿写到垂虹桥的文则有他的《异林》,清康熙《吴江县志》上刊有其节录:

  张皮雀,名道修,吴人,父为江西参议,少而好道,后为道士,师事胡风子,胡风子师事莫月鼎,授五雷法,道修得之,驱风雷如神,常怀一皮雀狎小儿,每出,群儿绕之,故时称张皮雀。郡邑请往祷雨,往往大著灵应,后以寿终。翌旦,人于松陵长桥上见之。

  关于张皮雀的故事,后来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据此在《警世通言》第十五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中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

  徐祯卿写垂虹桥的诗则有《吴江桥亭游眺》:

  郡右多丽山,湖南富鲜水。

  溶溶苍树浮,漭漭白云起。

  中土屹裒城,重波泛人市。

  出郭接修梁,垂穹贯遥沚。

  上有临流沟,高风衍清祀。

  百汇引虚明,诸州拆表里。

  隐约云中樯,纷纭隰间耔。

  宵澄月色阔,风送渔歌靡。

  空睇眇不极,瑶胸荡馀滓。

  悟彼扁舟人,伤此尘代子。

  诗题中的“吴江桥”,指垂虹桥;“亭”,即指垂虹桥桥心的垂虹亭。诗中的“郡右”,指苏州城西;“多丽山”说的是苏州城西有七子山、上方山等多座秀丽的山峰;“湖南”,指太湖之南,吴江地处太湖东南,故诗中指吴江。

  这首诗,在诗人立于垂虹亭所眺目见之中,有太湖和吴淞江的水景,“溶溶苍树浮,漭漭白云起”;有吴江城和东西绵延的垂虹长桥,“出郭接修梁,垂穹贯遥沚”;有垂虹桥畔祭祀范蠡、张翰、陆龟蒙的三高祠,“高风衍清祀”;有水面上的帆樯,“隐约云中樯”……除了白天的画面,还有夜景,“宵澄月色阔”;除了视觉所见,还有听觉所闻,“风送渔歌靡”。徐祯卿的这首诗把垂虹桥周边的景色描述得可谓详尽了。在诗的结尾,还由景及人,“悟彼扁舟人,伤此尘代子”。

  (注:文中书画内容文字得到汝悦来先生的大力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