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成语故事:安于故俗

 书鸿生 2023-11-20 发布于吉林

安于故俗,指习惯过去风俗,安于现状,形容思想守旧,不愿革新进取。出自《史记商君书》。

商君,即战国时期为秦国变法改革的政治家、思想家——商鞅。

商鞅本名公孙鞅,据说是卫国国都帝丘人(今存两种争议,一说安阳市黄县人;另说为濮阳市濮阳县人)。

公孙鞅自幼聪明好学,因受法家李悝、吴起二人影响,尤喜钻研刑名法术之学,身上常带一本李悝所著的《法经》。

学有所成后,年轻的公孙鞅前往魏国求仕,并在魏相公叔痤手下任中庶子(宰相侍从)一职。

经多次交流,公叔痤惊讶地发现公孙鞅是才干过人,在魏国简直无出其右,于是对他非常赏识。

这一年,公叔痤突然患病卧床,渐渐不起。魏惠王闻讯赶来探望,并求教公叔痤:“宰相百年后,谁能继承您的相位呢?”

公叔痤回道:“大王,老臣府中有一公孙鞅,虽然职位低贱,但他年轻有才,无人可比。老臣死后,可任命他为宰相,助大王治理国家!”

然,当魏惠王一听公孙鞅仅是个相府内的中庶子,不禁大失所望,认为公叔痤可能是老病糊涂了,便疑惑地摇了摇头。

等他正要起驾回宫时,那公叔痤似乎看出他的心思,忙又道:“大王,老臣即将离世,请听我最后一句话,若大王不肯重用公孙鞅,那便尽快杀了他,千万别让他到别国去效力,否则魏国将有大麻烦……”

惠王回身微微点点头,表示默许,然后便率部而去。

当晚,公叔痤又召来公孙鞅,对他说:“我向大王推荐你继任宰相,怎奈大王不听。于是,我为国家考虑,又劝他杀掉你,大王已经点头了。可论私人感情讲,我又很欣赏你,不愿你因此被杀,所以劝你速速逃离魏国,另谋高就去吧!”

公孙鞅闻言苦笑道:“相爷放心,魏王既不肯用我,也必不会杀我。”

很快,公叔痤病故。魏惠王果然没有杀掉公孙鞅。公孙鞅便在魏国又住了一段时间,这时听到一个消息,秦国孝公为使秦国富强,向天下颁布一道“求贤令。”

公孙鞅于是离开魏国,来到秦国。几经辗转,他三次觐见秦孝公,终因畅谈富国强兵、王霸中原之策,受到孝公的聆听赞许,并决定在朝堂具体讨论变法事宜。

然,等消息传出,却遭到秦国一些守旧老臣的公开反对,其中,尤以甘龙、杜挚二人为首。

三天后,他们在秦孝公面前公开指责公孙鞅,认为“利不足百不图变”,遵守祖宗固有法令制度,也能很好地治理国家;顺应传统风俗习惯,照样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何必非要变法改革呢?

公孙鞅闻言,当即反驳甘龙、杜挚等人道:“官员按原有制度办事,百姓靠习惯风俗生活,这本来无可厚非,可你们想过没有,若长久下去,秦国要想开创新局面,成就大事业,那便不可能了。

昔日,尧、舜、禹三代帝王施行的制度各不相同,却都受到人们的圣誉。

商汤、周武也没有遵循古法,而灭夏桀、殷纣,立下不世之功。

再看近代,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他们图王称霸,哪一个是仅遵古法,才成就雄伟大业的呢?

因此说,反对古法未必不好,遵循旧制却并非好事!历来,勇于制定新法者方能破茧成蝶,成就大事,而只有无能之辈才会墨守成规,碌碌无为。”

此话说完,秦孝公率先鼓掌称赞,当下即任公孙鞅为秦国左庶长,开始拟定国家各项改革法令,并负责监督施行。甘龙、杜挚等人见状,只能无奈相对摇头叹息。

就这样,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公孙鞅于秦国咸阳,大力发布经济、政治、军事、行政、司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二十年后,秦国兵力大增,百姓富足,为日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后,公孙鞅因统率秦军收复了重要的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之地十五邑,因此人称商君,史称商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