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言的破灭」财富陷阱之“历史中的非对称风险”

 gfergfer 2023-11-20 发布于辽宁

图片

注:本文深受Leonard Mlodinow的《The Drunkard's Walk》启发,核心观点多有借鉴







20世纪90年代末,《巴伦周刊》每年都会邀请8-12名薪金最高的'华尔街超级明星'到一个圆桌会议上推荐股票,这些分析师的平均年薪约为300万美元,令人好奇的是,他们的战绩如何?

结果看起来似乎不是很理想——这些股票的收益,仅仅和市场的平均回报相当


另一项1987和1997年进行的研究,是回顾金融专业'预言家'在《华尔街一周》电视节目上推荐的股票,这里的表现的甚至更差——远远低于市场的平均盈利水平。

此外,哈佛经济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对153条时事通讯进行分析后发现,'并没有显著证据证明分析师们确实具有挑选绩优股的能力。'这似乎意味着,哪怕纯粹靠运气,也会有些分析师或基金能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模式。

1978年,专栏作家伦纳德·科佩特就公开了一个股市涨跌的预测体系。他的方法如此有效,乃至于能够在每年1月底确定当年股市的涨跌,而这个体系能够成功地'预测'过去11年的结果。

这看起来并非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毕竟拿着数据生造解释模型是很容易的,难的是是否能够正确预测股市未来的发展。

果然没有令人失望,接下来的11年里,这个体系运转的还不错,从1979年到1989年,科佩特的模型对道琼斯指数都给出了正确的预测。

1990年失败了,但不要紧,1991年到1998年,该方法一直延续着成功。你看,19年来,命中了18次,科佩特简直就是股神!

但这个故事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因为科佩特所谓的模型,仅仅是把超级碗的比赛结果套用在了股指上(如果获胜的是前国家橄榄球联合会NFC的球队,则预测股市上涨;如果获胜的是前美国橄榄球联合会AFC的球队,则预测股市下跌。)

这不就是运气的力量吗?如果科佩特不公开他的预测方法,恐怕人们要供奉他为另一个巴菲特了。

尽管大多数人愿意为股票经济服务或基金运营专家支付报酬,但现实却是,这些代理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走运而已。那些足够聪明的投资者,都曾购买了管理费过高的基金。实际上,如果我们观察足够长的时间,就总是能碰到某个家伙,仅仅靠好运也能做出令人称奇的成功预测。

这就像是对100种无效药物进行有效性测试,哪怕数据的显著性达到2%这样的水平,也意味着总有那么几种药物表现的确实有效——这就是为什么医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往往与之前的结果相矛盾——尤其是数据量很小的时候。我们的内在本能总是能够放大一个事件的意义,并希望某种有效性存在。

人们投入大量的的精力,研究金融市场中随机成功案例的模式,寻找模式并赋予意义,是人类的天性。那些似乎具有确定原因的事件模式,其实有可能纯粹是偶然因素的产物。如果某个科学家打开一本记录随机数表的书,却发现所有的数字都是0,他会认为自己买了一本假书么?很有可能,这种情况,完全是'碰巧'的结果,并不需要质疑书的真假。

未受过概率论训练的人们很难识别出随机事件序列。真正的随机性有时候会产生重复——苹果最初的ipod在随机播放的时候就遇到了客户的抱怨使用者连着听到同一首歌,苹果不得不修改了软件让歌曲变得不那么随机

这些例子想指出的,是当一个过程是随机的,并不等价于这个过程产生的结果也是随机的——因而某个幸运的基金经理随机选择的投资组合,完全有可能猜中了未来的趋势百发百中。

认为随机序列中出现的重复是某种优异表现的错误认知,也被称作'热手谬误',体育运动领域是这类谬误的重灾区——这里数据充足,信息公开,规则清晰,我们感兴趣的重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类课题是极佳的研究对象令人着迷。

在'热手谬误'下,人们热衷关注一个篮球运动员在一次成功投篮之后,下一次投球也成功的条件概率。但研究发现,紧跟一次成功投篮之后的成功投篮,与一次失败投篮之后的成功投篮,两者的可能性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美盛价值信托基金的投资经理比尔·米勒据说15年连续成功地投资,基金的表现每年都好过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股票证券投资组合。人们赞美道:'在过去40年里,没有其它任何一支基金的表现,能连续12年优于市场。'

但仔细分析数据就会发现,标准普尔500指数并非是股票价格的简单平均——而是按各公司资本额对股票加权后计算的平均值。而米勒的基金虽然比加权平均要好,但却比简单平均要差。

实际上,在米勒成功的日子里,有30多个'连续12个月的时间段',他做的还不如标准普尔500加权平均好——但这些时间段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日历年——而米勒的战绩却是一个个计算的1月1日到12月31日的时间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米勒的成功是被时间的切割方法来定义的——他的成功从一开始就带有随机的味道。

人们对此始终怀疑,如果你连续投掷12次硬币,每次都能次猜中,这个可能性太低了,分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1/4096,你怎么能说这完全是运气使然呢?

图片

更有人神话米勒这一表现,认为其完全凭运气做到这一点的概率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因此这必定是米勒真实的能力。

不如我们来亲手计算一下这里的概率,看看计算是否可以说服我们自己吧。假设有1000名基金经理(这个数字在米勒的时代肯定是低估了),从1991年开始,每年都扔一次硬币,第一年,一半的人猜中,第二年,1/4的人猜中,第三年1/8的人猜中...我们看15年好了,15年后,会有1/32768的人全部猜中。

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只限定所有的人都从1991年开始扔硬币——这是不合理的。我们研究的应该是这些基金可以从任意年份开始扔硬币,并至少扔到了15年全部预测成功的概率。既然算出22亿分之一概率的论文用的时间年限是40年,我们也采纳40年好了,这样一来,问题就变成了:在过去40年里,某个基金经理在某个15年里每年都击败市场的概率。

不算不知道,这个值远远超越了你的想象——这个概率高达75%——如果没有某个人或某几个人成功,那才应该是真正的大新闻!人们对米勒感到惊讶的同时,倒不如对数学的力量更加敬畏。如果你能理解随机性的运作方式,至少你不会对结论太过惊讶。

历史最大的误解,往往在于将幸运错当成了能力,将无目的的行为错当成在控制什么东西。这一点也得到了控制心理学相关研究的佐证。对掌控感的需求,影响了我们对随机事件的准确感知。人们可能会在口头上认同偶然性的概念,但往往却按偶然事件能被控制的观点来行事。

这也解释了,CEO的能力和才智与公司表现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直接,不管CEO能力如何,其能力总是受到整个公司体系中那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就像音乐家演奏水平的差异,在充斥噪音的广播中会变得不那么明显。

人的行为往往是无法预测的,也是非理性的。我们无法发掘人类活动的任何定律,也不可能精确获取或控制生活中的各种因素。相比于因果性,偶然性是生命中更加基本的概念。正是随机性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对随机性做出的反应,塑造了我们的生命之路。

因此,在随机性的世界里,很多事情,往往在回顾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觉得这些后果好像应该是可以预见的——而不是事前。我们倾向于被这种关于过去和未来的非对称性迷惑。

大量的历史著作试图解开一战二战爆发的原因,我们总是善于在事后通过回顾历史来获得模式和解释。在购买一支基金之前,我们总是常常参考基金之前的表现,购买股票之前也会参考其之前的表现,确实,只要你有闲,总是能够从过去的数据中找到各种干脆漂亮的模式。

但在非对称下,却没有人能够在事前预测方面获得同样成功,为什么?一个具备说服力的解释是,历史已经为你消除了那些不必过度关注的选项和细节,而当历史没有发生的时候,信息如此众多,你却并不具备这种窄化选择的能力,你更容易迷失在细节当中——在无尽的细节当中预测需要巨大的算力,事无巨细地在可能性当中挖掘信息,其代价或许无法

任何金融分析师都可以罗列一堆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明那些业绩领先的基金经理为何会成功,落后的基金经理为何会失败。不管投资者会不会事前花费精力研究细节,他们都不会选择历史上的绩差的基金经理——而这个选择,却不过是马后炮造成的错觉,过去在解释未来的方面,说服力是如此地苍白。

选取1991-1995年800名基金经理,按业绩排名后,跟1996年-2000年实现的收益进行对比,就很容易看出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联系,如果过去的表现能很好地预测未来,那么基金经理的业绩就应该表现出一些一致性。

图片
图片


纵轴表达的是,各基金收益减去平均收益的百分比,但遗憾的是,此前表现较好的基金经理在随后的5年里,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当把过去外推到将来,排序秩序就解体了变成了随机噪声。于是美林证券的股价在95美元时,它的CEO奥尼尔被人们看作是天才,但到了2007年证券市场崩溃后,他就被无情地炒了鱿鱼。

金融专家,商业顾问总是声称以往的记录代表了专业水准,而我们对这些人投入的信心,在事后看来,是有点过头了。

社会主义历史学家托尼就说过:'历史学家们给出了一种必然性的说法,把获胜的力量推到显赫的地位上,把那些被它们吞噬的力量扔到角落里。'

曾被里根授予总统自由勋章的历史学家沃尔斯泰特则说:'各种信号在事后看来,总是非常清晰;我们可以看到它预示的究竟是怎样的灾难,但在事前,它却晦涩朦胧,并有着相互矛盾的含义。'

如占卜家水晶球般清澈的事件场景是可能出现的,但不幸的是,这种场景只会在事后出现。就预测而言,这个所谓能力实际上什么都不是。那些通常被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会由于偶然性,而在某些时候导致重大事件的发生。

意外的订单,管理层的突发奇想,日积月累,最终改变市场,经济活动由单独的业务决定,有的业务太小,小到无法预见,无人关注,但这些小小的随机事件能够积累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以正反馈的方式得到放大。许多次要因素的同时发生,甚至可以使没有特别优势的公司压倒竞争对手——这些案例更像是规律而非意外。

按照与财富成比例的方式评价人们的才智,显然很可能是一个错误。我们无法看到某个人的潜能,只能看到潜能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常常认为结果必然体现了能力,并对一个人形成错误的判断。很多人不愿接受随机性的力量,因为如果人们相信付出和收获之间存在某种随机因素的话,就没有多少人甘愿付出长期的努力。

努力的态度被看作是某种高尚的品质,并让人类保持理智,但也因此,人们高估了带来成功的潜能,成功人士会更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他人的。我们都太容易被某人赚到的钱所愚弄了,所以才会有人把自己精心地打扮成成功人士的样子,骗取他人的五体投地。

我们通过成功的程度定义才能的高低,然后再通过才能与成功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强化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人为地剔除了随机性的影响。

不要以为自己可以预测或控制未来,如果了解到偶然性的力量,那么唯一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是增加失败的次数,要成功,就要把你失败的次数加倍。这解释了为什么芒格尤其关注失败,并把失败原因排成决策前的检查清单——失败清单意味着对随机性的敬畏,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清晰的必然性,芒格一定深知,里面隐藏了诸多错觉。

张五常说过:'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必然有被现象推翻的可能。'

在没有秩序的时候不要试图寻找规律,也不要依赖运气所占的优势。在混沌的世界里,你无法掌控小概率随机事件,保持警惕并即时做出判断,关注当下,珍视探索精神并储备兴趣,用积极的心态正视变革和改变,永远不要被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尊崇的秩序所累。

面对未知事物,敢于大胆尝试,这不叫不理性,反而是真正的理性,认识到不试是没法知道对不对的。这个策略使得人们在尝试的过程当中,更好地组织想法,并不断修正自己之前错误的预判和观点,找到新发现新认知。

无常是概率,不是因果,概率区别于因果的一个重要智慧是:许多事情的发生,都可以与它之前发生的任何事情,无因果必然联系。如果判断能与期待相隔离,并完全用理性来说话,那么我们对世界的评价将大为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