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味地黄丸之前世今生

 老玉米棒 2023-11-21 发布于广东
 体质

它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如饮食、起居作息习惯、劳动锻炼、情志、周围环境等等,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特质,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质的强弱是决定是否发病重要因素,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有可变性和可调性。即“先天不足,后天可补”,可通过饮食、锻炼或药物调理以改变偏颇易生病的体质,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今天小编将通过中医从古至今妇孺皆知的名方——六味地黄丸的前世今生,来向大家简单介绍阴虚、阳虚的不同。希望您通过这篇文章能解答您心中的疑惑,并了解相关中成药的应用。

前世:金匮肾气丸

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儿科专家钱乙将《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附子、桂枝化裁而成的,后由其弟子阎孝忠记载于《小儿药证直诀》,并沿用至今。也就是金匮肾气丸是六味地黄的前身,那么金匮肾气丸有什么功效?中医又是拿它来治疗哪些疾病呢?在介绍金匮肾气丸之前,请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中药方剂的配伍知识。

 药物配伍

中医在遣方用药的时候讲究“君臣佐使”,古方经方更是如此。药物的功效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调节其偏胜,制约其毒性,同时增强或者改变原有功效,消除或者缓解对人体不利的因素,使药物发挥相辅相成的综合作用,从而使不同特性的药物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君药,是一个方子的主要药物,在方剂中针对主病或者主证起主要作用;

臣药:起主要辅助作用药物,①辅助君药对主病或主证起治疗作用 ②针对兼病或者兼证起主要作用;

佐药:次要的辅助作用,①佐使药:配合君药起治疗作用或直接对次证起作用 ②佐制药:消除或者减弱君、臣药烈性的药物,如我们用半夏时加生姜以制约其毒性 ③佐反药:与君药相反的药物,如温经汤中加入养阴的麦冬,治疗久瘀化火的同时,佐制君药及臣药的温热之性;

使药:引经药①引药直达病所 ②调和诸药

图片

组成:附子一两炮(30g) 桂枝一两30g) 干地黄八两240g) 薯蓣四两120g) 山茱萸四两120g) 泽泻三两90g) 茯苓三两90g) 丹皮三两90g)

用法: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现代用法:早晚各服一丸,温水送下。

主治:肾阳不足。症见腰膝酸软乏力,畏寒,小便不利或尿频,少腹拘急,大便稀溏,甚则发为水肿,痰饮;舌质淡而胖,苔白,微腻,尺脉沉细或沉弱而迟。

图片图片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桂枝辛甘而温,温通阳气,二药相合,补肾阳,助气化,共为君药。肾为水火之脏,内舍真阴真阳,阳气无阴则不化,本方配伍属于“阴中求阳”,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生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养脾益精,阴生则阳长,同为臣药。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药多,可见其立方之旨,并非峻补元阳,乃在于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义。大家可以想象自己命门之处有一个小调炉,下面小火慢热,上面有水汽蒸腾温煦,如此一来,全身阴阳水火既济,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图片

今生: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为君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配伍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两药辅助熟地以达到肾、肝、脾三阴并补而重在补肾为主的功效,所以为臣药。本方还有一个特点,即“补中有泻”,泽泻配伍熟地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茱萸以泻肝火,并制约山茱萸之温涩;茯苓配山药渗脾湿,同时加强补脾之力,三药共为佐药。从药物用量来看,“三补”用量大于“三泻”,如此配伍,可达到防止滋补之品产生滞腻之弊。解释一下“滞腻” ,又可成为“滋腻”,中医经常说的“虚不受补”,其实不是真的“不能补”,而是没有掌握好补的方式方法,补药单纯应用太过“滋腻”可能阻滞脾脏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虚食滞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或久而内生痰湿化火,出现“上火”症状,所以我们应该在应用滋补药物的同时,可能会配伍或行气或泻火或活血的药物,让补益的气血“走动”起来,不至于“滞腻”。

讲解六味地黄的具体配伍对于大家来说可能太专业,其实就是想让您大概了解这个方子,主要是以补肾为主,兼补肝脾,同时知道其配伍严谨合理,治慢性病可久服,但最好经过专业的中医大夫辩证。六味地黄原方本用于治疗小儿发育不良,表现为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五迟”证。

图片

组成:

熟地黄八钱24g) 山茱萸四钱12g) 干山药四钱12g) 泽泻三钱9g) 茯苓去皮,三钱9g)丹皮三钱9g)

用法:古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圆。现代:炼蜜和丸,每丸约重15g,日三次,空腹时服,温水(盐汤)送服或水煎服。

主治:迄今为止,其适应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小儿“五迟”,而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病证。它在滋补强身方面的显著疗效而成为从古至今妇孺皆知的著名方剂。肾阴虚证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及小儿囟门不合之症。或虚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注意事项:虚寒体质不可用,感冒期间谨慎服用。

图片图片

上诉兼证,后世医家将六味地黄的基础上加上不同的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加,具体如下: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加强清虚热除烦之功效,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膝酸软,遗精等症。

都气丸《医宗已任编》:加五味子(敛肺止咳,滋补涩精,止汗止泻),主治:肾阴虚气喘,呃逆之证。痰湿壅盛不可用。

麦味地黄丸《医级》:又名“八仙长寿丸”,加五味子、麦冬,主治:敛肺纳肾。咳嗽呃逆,潮热盗汗。

杞菊地黄丸《医级》:加枸杞子、菊花。主治:滋肾养肝,肝肾亏虚而致两眼昏花,视物不清,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

图片

地黄丸家族的中成药,不同组方用药的差别,您现在明白了吗?到底您需要使用哪一种?还要听从医生的判断。

随手转发朋友圈,

让更多人关注身体健康~

欢迎您留言与我科医生交流互动。

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中医中心全体医务人员

竭诚为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