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十大名方之血府逐瘀汤与现代疾病的治疗

 河州医学生活馆 2023-11-22 发布于甘肃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血府逐瘀汤,来源:《医林改错》。命名:王清任认为膈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根据“血府”产生“血淤”的理论,王氏创立血府逐瘀之剂,称之为“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生地、川芎、赤药 、桃仁、红花、柴胡、甘草、桔梗、枳壳、牛膝。

本方为治疗因瘀血内阻于胸部,气机郁滞所致胸痛胸闷而设,即王清任所谓“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故胸胁刺痛;郁滞日久,肝失调达之性,故急躁易怒;气血郁而化热,故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则为头痛;瘀热上冲动膈,可见呃逆不止;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治当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畅胸止痛。本方系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生地(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生地凉血清热,合当归又能养阴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有气行则血行之意。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又可合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妙在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去气行,则诸证可愈。

配伍物点:活血化瘀而不伤正,舒肝解郁而不耗气。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燥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为治疗血瘀胸中的常用方剂。以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方中活血祛瘀药较多,故孕妇忌服。

3.随证加减 血瘀经闭、痛经者,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等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加郁金、丹参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

4.类似方比较

4.1.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4.2.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4.3.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4.4.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上四方与血府逐瘀汤常称为五逐瘀汤,各方多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为基础药物,均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其中血府逐瘀汤配有行气开胸的枳壳、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证;通窍活血汤配有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生姜等,故辛香通窍作用较好,主治瘀阻头面之证;膈下逐瘀汤配有香附、延胡索、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药,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好,主治瘀阻膈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中胀痛;少腹逐瘀汤配有温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较优,主治血瘀少腹、月经不调、痛经等;身痛逐瘀汤配有通络宣痹止痛之秦艽、羌活、地龙等,故多用于瘀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肢体痹痛或周身疼痛等。

血府逐瘀汤与现代疾病的治疗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

1. 心脑血管疾病之脑损伤后综合征、脑梗塞、冠心病心绞痛、血管性头痛、高血压、

2.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内胆管结石、

3. 神经系统之周期性精神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4.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

5. 五官疾病之爆震性耳聋、慢性咽炎、声带息肉、急性视神经炎、外伤性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

6. 骨科之肋骨骨折等属血瘀气滞者。

中医十大名方之血府逐瘀汤与现代疾病的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