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哮喘,我用这张方子泻肺气、保元气、纳肾气

 淡月隐庐 2023-11-22 发布于广西

图片

图片



中医书友会
第370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在朱老治疗哮喘的这张方子中,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气,白术健运脾气,肾气丸纳肾,肺脾肾兼顾,攻补兼施。临证中根据寒热、症情进行加减,但都不离此方。即便是缓解期,朱老认为葶苈子也应使用(相应减量),除其夙根。(导读/依伊)

—本文约2400字,预计阅读7分钟—

图片

哮喘论治

作者/朱星江

简介:朱星江已故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朱建秀。擅长小儿内科和内科杂病,对哮喘尤多心得。

哮喘在祖国医学中,对于病因病理及治疗早有明确记载。如《内经》有“上气”,“喘鸣”等类似本病的记载,《金匮》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的描述。

张景岳所说:



“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亦名哮喘”。





“夙根”即是指宿疾或留饮成为哮喘的发病之根,并与外感时邪,异气,或偏食酸咸甘肥,或因药物,进食鱼腥类等而引起反复发作。

《丹溪心法·喘篇》:



“凡久喘之症,未发宜扶正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





故需辨别虚实,有邪为实,无邪为虚,实喘在肺,重在祛邪,虚喘在肾,重在扶正。

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治疗的根本法则,概括为三句话,即:泻肺气(平气化痰);保元气(健脾利湿);纳肾气(温补肾阳)。其基本方为:

图片
葶苈子30~60克,大枣30~60克,生白术30~60克,炙马兜铃9克,肾气丸12克(包),生甘草9克

方中葶苈子、大枣为葶苈大枣泻肺汤,为方中主药,有泻痰行水、下气平喘作用。葶苈子辛、苦、大寒,泻肺平喘用于肺经邪实之喘咳痰多,且有利水消肿作用,其对于因哮喘年久而影响心脏功能者,尤为适用。大枣缓中补脾,以防泻痰伤正。

葶苈子常用量为3~9克,但只要配合得当,辨证正确,用量可以适当加大,一般不会出现副作用,尤其是对于个别顽固性哮喘可用到60克此时可能有些病人出现腹泻,极个别病人出现呕吐。

如有呕吐,剂量应适当减少腹泻,一般剂量不减,再加煨诃子9克一般病人用量在30克左右时,达到明显的泻肺平喘作用。

方中生白术健脾补中,善能燥湿,配红枣加强其健脾补中之力有培土生金之意,用量同葶苈子。马兜铃具有清肺降气,化痰止咳作用,是本方一味重要配伍药物。

肾气丸能温补肾阳,以纳肾气。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祛痰、镇咳作用。

本方药虽八味,配伍得当,重点突出,照顾到肺、脾、肾三脏,扶正祛邪,用在哮喘发作期,攻补兼施。

根据辨证论治原则,病虽同属哮喘,但有寒热及其各种不同的兼症之分。

属寒喘,加麻黄9克,白果十枚至三十枚。如属热喘,加麻黄9克,石膏30克。如舌质红,阴虚加南沙参15克,阿胶4.5~9克冲服。

咳嗽重者加炙百部9克,炙款冬9克,炙紫菀9克。如咯痰不爽者,加礞石滚痰丸9克(包煎或3克吞服)。如出现腹泻者同用煨诃子4.5~9克。其他随症加减(如有肺心病者忌麻黄)。

对于哮喘缓解期,仍要按上述基本方加减,加重温补肾阳药,每星期服二至三帖,以巩固疗效,或药量相应减轻,葶苈子、大枣、生白术均减为15~18克。

  • 病例一

姚某,女,32岁

初诊 1973年12月2日。十一岁起患哮喘,时常发作。1970年参军去沈阳后,每年冬季发作厉害。今气急,咳嗽,痰多白稠,咯痰不畅,面部稍有浮肿,苔薄腻,舌质淡红,脉细带滑。

治以泻肺健脾化痰益肾法(目前在服用氨茶碱,肾上腺素)。

图片

葶苈子30克,大枣30克,生白术30克,炙兜铃9克,肾气丸9克(包),生甘草9克,诃子9克,补骨脂9克,炙百部9克,炙麻黄4.5克,礞石滚痰丸3克分两次吞。


二诊 1974年1月28日。上方服23帖,喘平,痰量减,且易咯出,精神佳,夜寝已安,氨茶碱、肾上腺素已停服,脉细濡,苔薄

图片

葶苈子30克,大枣30克,生白术30克,炙兜铃9克,肾气丸9克(包),生甘草9克,诃子9克,补骨脂9克,炙麻黄4.5克,海藻带(各)15克,炙远志3克,礞石滚痰丸90克。

每日8克分两次吞。


者1974年2月愈后回沈阳,按上述基本方药在沈阳连服两个多月,在气温零下30℃左右,哮喘未发。1974年5月6日返回上海,途中疲劳过度,出现气急乏力,苔薄脉细,用调补脾肾药。如补中益气汤,附桂八味丸等。

图片

党参9克,黄芪9克,当归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9克,砂仁粉4.5克(吞),阿胶6克(烊冲服),葶苈子30克,大枣30克,附桂八味丸9克。

共服二十剂而愈。

  • 病例二


陆某,女,46岁

初诊 1974年8月1日。患者3岁起发哮喘,曾在发育期停发几年,以后又每年四季反复发作。近两月哮喘发作,住急诊观察室十天,未能控制,伴有气急,汗出,痰多,痰黄稠,苔腻,血化验白细胞增高。

治用泻肺清热消炎法

图片

炒葶苈子30克,大枣30克,生白术30克,炙桂枝9克,生石膏30克(先煎),杏仁9克,江剪刀草30克,淡黄芩12克,百部12克,生甘草9克。


二诊 1974年10月3日,前后服药30剂,症状改善,麻黄素、氨茶碱、激素均减为维持剂量,大便较软,有白沫,纳少苔薄

治则泻肺气,保元气,纳肾气

图片

炒葶苈子30克(包),大枣30克,生白术30克,炙兜铃9克,生甘草9克,肾气丸9克(包),茯苓9克,净麻黄9克,白芥子9克,煨诃子9克,淮山药15克,炒党参12克,炙百部9克。


三诊 1974年10月17日,药后症状减轻,激素等西药停服,两肺仍有小量哮鸣音,苔薄白,舌胖质淡,脉细滑,再拟前方续进随症加减

注 本病例以后虽有哮喘小发,但服中药能够控制发作。1974年8月1日就诊时,因痰黄稠,苔腻,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故方中加黄芩、江剪刀草等清热解毒消炎药物,因汗出,故麻黄不用,改用桂枝。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