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酉政变

 自修历史图书馆 2023-11-22 发布于河北

一分钟了解辛酉政变

01:08

辛酉政变:慈禧和慈安两太后,如何轻松搞定咸丰的顾命八大臣?

05:41

清朝辛酉政变:慈禧太后和恭王合力推翻肃顺,掌握朝政大权

02:23

清·辛酉政变.下「中华上下五千年」

03:51

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两大谜团 百年未解

06:13

说说改变清朝历史的辛酉政变

01:25

慈禧可不是吃素的,你看慈禧在辛酉政变中他的做法,绝了!

06:19

历史上有名的“辛酉政变”,一个小小太监,竟是其中的重要人物

01:29

如果晚清没发生辛酉政变会怎样?

04:31

历史上的辛酉政变发生在哪一年?

02:13

 收藏

865

128

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此次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为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 [1]  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其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的生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产生严重矛盾,叶赫那拉氏乃鼓动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较最近的恭亲王奕䜣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于是叶赫那拉氏与奕䜣等人联合,发动政变。 [1] 

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相关星图

历史事件—辛酉政变相关人物 

共16个词条 3.0万阅读

慈禧太后

叶赫那拉氏(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一般根据其徽号简称为“慈禧”“慈禧太后”,又有“西太后”“老佛爷”等称呼。中国晚清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慈禧于咸丰二年(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一说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后生皇长子载淳(同治帝),晋升至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载淳即位,她与慈安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之后联合慈安、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执政初期,整顿吏治,重用汉臣,获取列强支持,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使得清王朝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同时期,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工商业获得初步发展。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帝崩逝后,她择咸丰帝之侄载湉(光绪帝)入继大统。随着慈安暴卒、奕䜣被罢免,慈禧开始独掌大权。期间一度归政,但在戊戌政变后再度训政。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利用其斗争对列强宣战,引发八国联军侵华。两宫回銮后,相继实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企图挽救王朝危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溥仪作为新帝,她自即日起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在仪鸾殿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定东陵。谥号长达二十三字,简称“孝钦显皇后”。慈禧一度垂帘,三次训政,前后掌晚清政权四十七年,是清朝同光两朝的实际统治者。围绕着慈禧在中国近代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评价,中外学界也有着不同的讨论。(概述图参考来源)

爱新觉罗·奕䜣

爱新觉罗·奕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宗室,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奕䜣自幼与咸丰帝奕詝一同成长,深受道光帝宠爱。道光帝死后,根据其遗诏被封为恭亲王。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时废时起。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咸丰帝逃往承德,奕䜣以全权钦差大臣留守北京,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与之签订《北京条约》。次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授议政王,确立了两宫垂帘听政、亲王辅政的体制。此后直至光绪十年(1884年),长期为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大部分时间身处权力中心。后逐渐倦怠政事,终在“甲申易枢”中被罢黜。光绪二十年(1894年)再获起用,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善后。此后至去世前,一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但暮气已深,无甚作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䜣逝世,享年六十七岁。谥号为“忠”,后世称“恭忠亲王”。有《萃锦吟》《乐道堂诗钞》等传世。奕䜣是洋务运动期间清廷中枢的首脑人物,因精通洋务,被称为“鬼子六”。他建议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西人称之为“(清)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概述图来源:1860年北京谈判时的奕䜣,菲利斯·比托摄)

爱新觉罗·载垣

爱新觉罗·载垣(1816年10月7日—1861年11月8日),清朝宗室、大臣。清圣祖玄烨六世孙,怡贤亲王胤祥五世孙,怡恪亲王奕勋次子,世袭和硕怡亲王爵位,为铁帽子王之一。载坊卒后,载垣于道光五年(1825年)二月袭怡亲王爵。历任正蓝旗汉军都统、正红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汉军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御前大臣、阅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和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还担任过正蓝旗总族长、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馆总裁,管理过镶蓝旗觉罗学,太庙袷祭和近支婚嫁,銮舆卫、虎枪营、御枪营、善扑营和崇文门正监督。道光末年,受顾命,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任钦差大臣,与英法联军谈判,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随咸丰皇帝逃往承德。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崩殂,载垣和肃顺、端华等八人,再受顾命,为“赞襄政务大臣”,慈禧和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后,由于阻止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载垣和肃顺、端华一起,被革职夺爵,赐自尽而死,年四十六岁。葬于怡亲王府的祖茔、涞水福山营村的东福地。

爱新觉罗·端华

爱新觉罗·端华(1807年11月9日—1861年11月),清朝宗室,满洲镶蓝旗人,清朝第四位郑亲王,郑亲王第十三任家主,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恭亲王积哈纳之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三子。嘉庆十二年(1807年)丁卯十月初十日亥时生,母侧福晋瑚佳氏,护军校玉贵之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袭爵郑亲王,授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咸丰帝死后,与怡亲王载垣、其弟肃顺等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八大臣)。后在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手发动的辛酉政变中以“专擅跋扈罪”赐死,死后降爵。

  • 中文名

  • 辛酉政变(祺祥政变、北京政变)

  • 发生时间

  • 1861年((咸丰十一年))

背景

编辑 播报

安排八大臣辅政的咸丰皇帝安排八大臣辅政的咸丰皇帝 [2]  

清文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京城震动。咸丰皇帝急忙带着他的皇后钮祜禄氏(后来的慈安太后)和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以及一班亲信,逃亡到热河去,由恭亲王奕䜣留下来向侵略者求和。奕䜣费尽周折,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因此得到侵略者的欢心。当时清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奕䜣手里,而是掌握在跟随咸丰逃往热河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一班人手里,这些人将奕䜣视为自己的政敌,千方百计地排挤他,不让他随驾到热河 [3]  。

1861年8月22日,咸丰在签订《北京条约》后不久就病死了,他唯一的儿子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定为“祺祥”。遗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还有原来的五个军机大臣中的四个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年幼的载淳。咸丰临终前,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3]  。

载淳继位后,尊先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慈安,尊自己的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载淳的母亲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是个阴险、贪权、又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刚刚坐上圣母皇太后的宝座,就迫不及待地揽权。慈禧先让人建议,因为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所以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是要掌握实权 [3]  。

图片一:辛酉政变参与人之一恭亲王奕䜣图片一:辛酉政变参与人之一恭亲王奕䜣

咸丰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极欲利用圣母皇太后的身份谋夺最高统治权。她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垂帘擅权的计划遭到八大臣载垣等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加以反对。虽然两宫太后掌握着咸丰所赐的两枚印章,在政治上与八大臣势均力敌,但由于当时的热河行宫全部都是辅政八大臣的势力,慈禧费尽心思也未能得逞,只好虚与委蛇,暂时向八大臣妥协,但她始终也没放弃垂帘听政的想法。正好慈安太后对肃顺等人的所做所为也是极不赞成,慈禧于是串通了慈安,并且使用苦肉计,将自己的心腹发回北京,与恭亲王奕䜣串通。 [4] 

奕䜣是咸丰的亲弟弟,为人机智、练达,很有才干,相比之下,身为皇帝的咸丰却显得平庸无能,这就招来了咸丰帝的猜忌,因此,咸丰在政治上疏远奕䜣,重用肃顺等人。奕䜣虽贵为亲王,但却没有什么实权,处处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咸丰逃亡热河,命令奕䜣留在北京与侵略者议和,一同留下的还有军机大臣文祥。文祥因为与奕䜣关系较好,也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不准他随同前往热河。后来的八个辅政大臣中,有四个是军机大臣,只有文祥除外。所以,奕䜣和文祥对肃顺等人恨之入骨,不除不快。正是基于这些,在接到两宫太后的求援信号后,奕䜣和文祥决定要帮助两宫太后除掉辅政八大臣。 [4] 

过程

编辑 播报

17日,咸丰皇帝死。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

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

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八大臣控制了政局。

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八大臣同两宫太后发生矛盾。 [5] 

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

18日,大行皇帝入殓后,以同治皇帝名义,尊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叶赫纳拉氏为圣母皇太后。 [5] 

1日,恭亲王奕䜣获准赶到承德避暑山庄叩谒咸丰皇帝的梓宫。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相传奕䜣化妆成萨满,在行宫见了两宫皇太后,密定计,旋返京,做部署。奕䜣获准同两宫太后会面约两个小时。奕䜣在热河滞留六天,尽量在肃顺等面前表现出平和的姿态,麻痹了顾命大臣。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睿智果断,抢夺先机,外柔内刚,配合默契。恭亲王奕䜣同两宫太后密商决策与步骤后,返回北京,准备政变。此时,咸丰皇帝刚驾崩十三天。 [5] 

辛酉政变后继位的同治皇帝辛酉政变后继位的同治皇帝

2日,醇郡王奕譞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权力 [5]  。

6日,御史董元醇上请太后权理朝政、简亲王一、二人辅弼的奏折。 [5] 

7日,准兵部侍郎胜保到避暑山庄。胜保在下达谕旨不许各地统兵大臣赴承德祭奠后,奏请到承德哭奠,并率兵经河间、雄县一带兼程北上。 [5] 

11日,就御史董元醇奏折所请,两宫皇太后召见八大臣。肃顺等以咸丰皇帝遗诏和祖制无皇太后垂帘听政故事,拟旨驳斥。两宫皇太后与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激烈辩论。八大臣“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据史籍《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小皇帝吓得尿了裤子。两宫太后不让,载垣、端华等负气不视事,相持愈日,卒如所拟。八大臣想先答应两宫太后,把难题拖一下,回到北京再说。 [5] 

18日,宣布咸丰皇帝灵柩于农历9月23起灵驾,29日到京。 [5] 

同治皇帝上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徽号 [5] 

辛酉政变参与人之一慈安皇太后辛酉政变参与人之一慈安皇太后 [5]  

4日,郑亲王端华署理行在步军统领,醇郡王奕譞任步军统领。先是,两宫太后召见顾命大臣时,提出端华兼职太多,端华说我只做行在步军统领;慈禧说那就命奕譞做步军统领。奕譞做步军统领就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不久,奕譞又兼管善捕营事。

23日,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同治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奉大行皇帝梓宫,从承德启程返京师。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 [5] 

29日,同治皇帝奉两宫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因为下雨,道路泥泞,灵驾行进迟缓。同治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间道疾行,比灵驾提前四天到京。两宫皇太后抵京后,立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䜣等。 [5] 

30日,发动政变。同治皇帝与两宫皇太后,宣布在承德预先由醇郡王奕譞就之谕旨,宣布载垣等罪状 [5]  :

⑴上年海疆不靖,京师戒严,总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筹划乖张所致。载垣等不能尽心和议,徒以诱惑英国使臣以塞己责,以致失信于各国,淀园被扰。我皇考巡幸热河,实圣心万不得已之苦衷也!”就是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出巡的政治责任全扣到载垣等八大臣头上。 [5] 

⑵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罪,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任,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退出军机。《清史稿·肃顺传》记载:此前,“肃顺方护文宗梓宫在途,命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往逮,遇诸密云,夜就行馆捕之。咆哮不服,械系。下宗人府狱,见载垣、端华已先在。”《清穆宗毅皇帝实录》记载:“以醇郡王奕譞管善捕营事。”这可能同奕譞逮捕肃顺事有关。 [5] 

登上权力高峰的慈禧登上权力高峰的慈禧 [6]  

公元1861年农历10月1日,命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军机大臣。随之,军机大臣文祥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清史稿·文祥传》记载:“十月,回銮,(文祥)偕王大臣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命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侍郎宝鋆、文祥为军机大臣。 [5] 

3日,大行皇帝梓宫至京。 [5] 

5日,从大学士周祖培疏言:“怡亲王载垣等拟定'祺祥’年号,意义重复,请更正”,诏改“祺祥”为“同治”。“同治”含义可做四种诠释:一是两宫同治,二是两宫与亲贵同治,三是两宫与载淳同治,四是两宫、载淳与亲贵同治。 [5] 

6日,诏赐载垣、端华在宗人府空室自尽,肃顺处斩,褫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职,穆荫发往军台效力。据记载:“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已折矣。遂斩之。 [5]  ”

9日,载淳在太和殿即皇帝位。 [5] 

26日,礼亲王世铎奏遵旨会议并上《垂帘章程》。懿旨:依议。于是,皇太后垂帘听政之举,舆论已经造势,章程亦已制定。 [5] 

公元1861年农历11月1日,同治皇帝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垂帘听政之所设在大内养心殿东间,同治皇帝御座后设一黄幔(初为黄屏,后慈禧嫌其碍眼而改为黄幔),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并坐其后。恭亲王奕䜣立于左,醇郡王奕譞立于右。引见大臣时,吏部堂官递绿头笺,恭亲王奕䜣接后,呈放在御案上。在这里附带说一点。慈禧本来没有文化,但她注重学习。两宫太后命南书房、上书房师傅编纂《治平宝鉴》,作为给两宫太后的教科书,仿照经筵之例,派翁同龢等定期进讲。后来慈禧也能批阅奏章,但常有语句不通和错别字之处。 [5]  [7] 

这次政变,因同治热河登极后拟定年号为“祺祥”,故史称“祺祥政变”;这年为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因政变发生在北京,又称为“北京政变”。其时,“辛酉政变”的三个主要人物——慈安皇太后二十五岁,慈禧皇太后二十七岁,恭亲王奕䜣三十岁。 [1]  [3] 

结果

编辑 播报

1861年10月,奕䜣经多次申请,才得以以“奔丧”的名义赶到热河。在大行皇帝的灵前一番哭祭之后,他谒见了两宫太后,和两宫太后密谋了许久,最后决议在北京发动政变。奕䜣回到北京后,笼络驻扎在京、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作好了发动政变的一切准备 [8]  。

在从承德回北京时,慈禧以皇帝年幼,不能全程护送先帝梓宫为由,随灵柩走了一天,就决定和载垣、端华等7大臣由小路提前回北京,让肃顺护送咸丰的梓宫走大路。 [8] 

叶赫那拉氏于1861年10月7日供“以减其劳”为名,解除了载垣领禁卫军兵权;奕䜣再拉拢争取了掌握京畿与直鲁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10月26日,叶赫那拉氏由热河起行,携幼帝载淳由载垣、端华跟随从间道回銮北京。咸丰帝灵柩则由肃顺走大路护送 [3]  。

1861年11月1日刚到北京,慈禧就迫不及待的接见了恭亲王奕䜣,军机大臣文祥等。第二天一早,奕䜣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撤职查办,严加看管。并派醇郡王奕譞在京郊密云逮捕了护送梓宫回京的肃顺。不久(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状,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八大臣的第一个重要罪状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也等于向侵略者表示,她是“尽心和议”的卖国贼。 [5] 

接着(11日)载淳正式登基,太后听政,时年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大权,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1862年改为同治元年,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加封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奕譞、文祥、胜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晋爵。 [5] 

所谓“同治”是指由两宫太后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故又称“辛酉政变”。而发生此事的地点又在北京,故又称“北京政变” [3]  。

这次政变,是一次最高统治集团中争夺执政大权的宫廷政变,但从政变时加给肃顺等人的“不尽心和议”的罪名和政变后叶赫那拉氏、奕䜣等人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来看,它还标志着清政府向半殖民地政权的转化。 [5] 

顾命八大臣各自结局

顾命八大臣为: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影响

编辑 播报

从此,慈禧作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和他们的代表,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了47年的罪恶统治。她上台的第一桩罪行,就是“借师助剿”,和外国侵略者共同血腥镇压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史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都是在她统治时期与外国签订的。她的篡政和统治,使近代中国蒙受了无穷无尽的屈辱 [1]  。

评价

编辑 播报

图片二:辛酉政变参与人之一慈禧太后图片二:辛酉政变参与人之一慈禧太后 [9]  

“辛酉政变”是君权与相权的一次大的冲突,表现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䜣的聪明才智。它的重大结果是清朝体制的一大改变。经过“辛酉政变”,否定“赞襄政务”大臣,而由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这是重大的改制。“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这是当年睿亲王多尔衮辅政的再现。但有一点不同:既由帝胤贵族担任议政王、军机大臣,又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样皇权出现二元:议政王奕䜣总揽朝政,皇太后总裁懿定。这个体制最大的特征是皇太后与奕䜣联合主政,后来逐渐演变为慈禧独揽朝政的局面。随之产生一个制度:领班军机大臣由亲贵担任,军机大臣有满族两人、汉族两人。在清朝统治时期,大体维持了这种五人的军机结构局面 [3]  。

“辛酉政变”就满洲贵族而言,主要是宗室贵族同帝胤贵族的矛盾与拼杀。两宫皇太后特别是慈禧皇太后,主要利用和依靠帝胤贵族,打击宗室贵族,取得了胜利。 [5] 

同治皇帝在辛酉政变后,内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外有议政王奕䜣主政,从而开始了“同治新政” [1]  。

取胜原因

编辑 播报

恭亲王奕䜣恭亲王奕䜣

“辛酉政变”取胜的直接原因是:

第一,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抓住并利用官民对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强烈愤怒,对“承德集团”不顾民族、国家危亡而逃到避暑山庄的极大不满,把全部历史责任都加到顾命八大臣头上。也把咸丰皇帝到承德的责任加到他们头上。从而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争取了官心、军心、旗心、民心,顾命八大臣则成了替罪羊。 [3] 

第二,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利用了顾命大臣对慈禧与奕䜣的力量估计过低而产生的麻痹思想,又利用了帝后虽是孤儿寡母,却掌握“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顾命大臣虽可拟旨不加盖这两枚印章却不能生效,两宫太后与奕䜣可由大臣拟旨加盖这两枚印章便能生效的有利条件 [3]  。

第三,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抢占先机,先发制人,没有随大行皇帝灵柩同行,摆脱了顾命大臣的控制与监视,并从间道提前返回,利用咸丰皇帝逝世,到咸丰皇帝灵柩运到皇宫,其间有七十四天的充分时间,进行政变准备。原定起灵驾回京的时间,因下雨道路泥泞,而迟至10月3日到京,比原计划晚了四天。而两宫太后于29日到京,30日政变,时间整整差了三天。这为她们准备政变提供了时间与空间,打了一个时间差与空间差 [3]  。

第四,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清楚地意识到并预感到:这是他们生死存亡的历史关键时刻,惟一的出路就是拼个鱼死网破。慈禧曾风闻咸丰皇帝生前肃顺等建议他仿照汉武帝杀其母留其子的“钩弋夫人”故事,免得日后皇太后专权。这个故事,《汉书·外戚传上》记载:汉武帝宠幸钩弋夫人赵婕妤,欲立其子,以“年稚母少,恐女主颛恣乱国家”。赵婕妤遭汉武帝谴责而死。汉武帝临终前,立赵婕妤子为皇太子,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少主,是为汉昭帝。但是,咸丰皇帝没有像汉武帝那样做,而是用“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来平衡顾命大臣、两宫太后之间的关系,并加以控制。结果,这两枚印章被两宫太后所利用,打破了初始的权力平衡结构。 [3] 

影视作品

编辑 播报

《两宫皇太后》

电影《两宫皇太后》电影《两宫皇太后》

1861年,"辛酉政变"后,新皇载淳即位,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使刚刚回到京城的皇室惶恐不安。慈禧太后力排众议,果断起用汉臣曾国藩镇压了起义军。从此,她更加骄横跋扈,逐渐控制了整个朝廷。而曾国藩则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趁机扩充了湘军,壮大了势力。八年以后,宫廷内权力争斗日益尖锐,早已实权在握的慈禧太后依靠外洋势力,进一步卖国求荣,不断地巩固着自己的权位。届时载淳业已长大成人,两宫太后同时为他物色皇后。载淳封慈安选中的阿鲁特氏为皇后,封慈禧选中的富察氏为皇妃 [10]  。

《一生为奴》

中国大陆电视剧集《一生为奴》讲述了恭亲王奕䜣的传奇一生。造化弄人,极具才干的他身为皇家一员,却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不幸落选,居位“亲王”,自此在他的从政生涯之中,经历起伏,每每临危受命,化解朝廷灾难 [10]  。

《大太监》

《大太监》讲述李莲英幼年家贫,其母无奈将其送入宫中做太监,李成年之后,受大太监安得海教导,得为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却无可奈何与人合计除安德海,成为清宫大总管,光绪继位,甲午战争后险于李鸿章双双被斩,幸有慈禧庇佑,逃过一劫;戊戌维新失败,慈禧、光绪矛盾激化,李莲英无奈在其中维系,八国联军进京,李又帮助慈禧杀害了光绪宠爱的珍妃;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李莲英出宫,感叹一生荣辱,孤零一身去与慈禧守灵。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9)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分享你的世界

查看更多 

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