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 论“道”,必须从名称、概念开始

 翠竹明月 2023-11-23 发布于四川

原创/作者:王简

钱钟书: 论“道”,必须从名称、概念开始

看到好友“问道华夏”文章说到:

“钱先生说:因为论′道′必须从名称、概念开始,而赋予准确的名称和概念,就是′名′的职责所在。”

钱钟书真知灼见!

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先秦时期的名家,是极为重要的学派。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对先秦诸子各学派进行了深入研究,司马谈概括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老子时期名家也很盛行,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庄子好友)。

名家提出“名实之学”。名实,意为名称与实物(名称与概念)的关系。后又演化为“名理之学”(名称与推理)、“义理之学”(经义与推理)。

王简构建的思想体系,自称为“道理之学”(宇宙体系与规则下万物的运行),其研究方法根源和传承自名家的“名实之学”。

老子的逻辑异常精密与严谨,可称之为圣级水平。2500多年来,后学解不通,解出的整体思想自相矛盾,然后得出结论老子有局限,这是完全错误的! 真实的原因在于后人的智慧不够。推给老子虽可暂得心安,却错失了中华绝学最精髓的部分。比如道学权威之一的陈鼓应老先生,把自己不理解的八大问题归谬于老子,从而对老子提出了八大批评。王简看来,这恰恰是老子最精髓的八大部分。已撰文详细解读,可参见《驳:陈鼓应对老子的八大批评(上篇)》、《驳:陈鼓应对老子的八大批评(下篇)》。

《老子》开篇章

《老子》开篇第一章,老子是在送钥匙,告诉我们如何去开“众妙之门”。

《老子》立论以一对概念为主线贯穿全篇,就是“虚与实”。虚的方面就是开篇

第一句话:“道,可道,非恒道。

这个“虚”就是“道”(道体)与“理”(道理)。

道(道体),宇宙体系;

理(道理),宇宙规则。

然后再延展,“得道而为谓之德,循理而行谓之善。”形成了“道一理一德一善”的老子道论底层架构,这也是中国原始哲学的底层架构。

第二句话:名,可名,非恒名。

是说“实”的方面。“道”和“理”都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能看见和摸着的是“万物(万事和万物)”的体(实体)和象(形象、现象)。老子习惯采用“以物喻理”的方法,通常会先描述大自然的物(实),然后揭示物中蕴含的道与理,比如上善若水(以水喻理的十善)、“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风箱喻指天地之中空)、“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射箭喻道之中衡。道之系统守中、持衡)。

万物一理,万理一物;万物万道,万道万理。这个以“实”求“虚”,以“物”求“理”就启动了我们“明德知善”的人生境界(天人合一)的修身修行之路的第一步:“格物”,以此承接“八条目”。

先秦“道儒法墨”不分家的(分门分派是司马谈弄的),共用一个底层思想系统,无缝衔接、互通,互解,互证,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最高点!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要先回到这一高点,先继承,再扬弃,然后接着讲。

此句第一个名,即字,指名字,名称。宇宙万物原本就没有名字,是人类为了识别不同的事物,寻求宇宙规则和规律,进而构建认知系统,而假设、设置的符号。

“名,可名,非恒名。”

1、宇宙层面。宇宙的终极奥秘人类太渺小,永远不会知道,但会不断追寻,不停构建与进化人类的认知系统。人类对万物的名称一确定,同步就会下定义(概念),就会设置各种条件,用以界定和区别不同的事物。所以这个“名字”只能代表当前人类的认知系统对宇宙万物的理解,而并不等同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

2、人类自身层面。不同角度、功能、目的,“名称”是可以转化、交汇和替代的,不会恒定不变。比如你要喝水,叫人拿个杯子来,拿来一个乾隆时期的古董杯,是古董么,是。是杯子么,也是。或者拿一个奖杯,是奖杯也是杯子。或是在深山老林,什么都没有,你用双手捧着水喝,你的双手是杯子么,也算是。因为杯子的定义就是有空间可以装水的容器。这就是“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的也是这意思:天地开始的时候,万物无名;万物诞生之后,当有名字的时候,万物就有了第二个母亲,谁起的名字谁就是母亲一一人类,万物生母是天地,养母是人类。人类依照赋予万物名字的概念和定义,去理解和认知宇宙万物。

万物有名字的时候,就在人类的认知思想体系中重新诞生了。

字、名、道

字、名、道的讨论很有必要,这关系到老子思想的最基本概念和架构。

王简认为的老子对字、名、道的理解。

字——名字,名称。

名——定义,概念。有时亦指字,名字、名称,如名可名第一个名。

一、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如何去定义(解释),起个名字就叫“道”。我勉强去定义,就是大。

注:

1、名,解释,定义,概念。字,名字,名称。重点:此句不能把“名”译为“名称”、“名字”。

2、“大”,含有无限的意思,大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故无限大。这个“大”说的是“道”(道体、宇宙体系、宇宙本体)无限大。

3、然后用了三个字“逝、远、反(返)”说“理”(道理、宇宙规则)。万物运行的规则都是逝(运动),远(远去),反(返回)。

4、老子的“道”,道、理、万物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三个最基本概念,如果以万物为中心,其组成的系统就是“道”,其运行的规则就是“理”。老子定义“道”也是通过万物来定义:有物混成,万物之注。混成与注就是“理”(混成与注背后的推动力,比如能量,就是理,宇宙规则)。

二、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体是可以道说的,但无法道说出无限和终极道体。

—一道理是可以道说的,但无法道说出无限和终极道理。

注:

老子之“道”哲学含义一字两义,一则道体(宇宙体系,宇宙本体),二则道理(宇宙规则,宇宙规律),要解构出来。既然老子一道两义,因此两种译法都是成立的。

三、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有名称的已知事物是可以去定义的,但无法涵盖无限和未知的事物。

注:

1)第一个名指名字、名称。第二个名指定义,解释。

2)名字、名称必然对应相应的事物,一名一物或一名多物(多义字)。

3)定义包括有限定义与无限定义。可名是有限定义,不可名是无限定义。人类是可以用“未知与无限”的内涵去定义“未知与无限的事物”,这并不矛盾!

“道不可言说”论者思想转不过弯,其依据是人类不能够用有限定义去解释未知与无限事物,这是对的却不完整,忽略了人类可以用无限定义去解释未知与无限事物,最好的例子就是老子对“自然”的定义——万物的终极诞生根源,就是它们最原始的样子。这是一个涵盖未知与无限的定义。

“道”的定义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物混成”、“万物之注”的“物”与“万物”,都是涵盖未知与无限的“道”概念的内涵。

四、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万物诞生的时候,没有名字。万物起名字的时候,就有了新的母亲——人类。

注:名,名称,名字。

五、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无与有)同时诞生于道,名称不同,说明的对象却相同,一玄为无,二玄为有,玄上加玄,无中生有,这就是道的无穷奥妙之门。

注:

1)名,名称,名字。

2)玄之又玄。第一个玄为无,第二个玄为有。“有,无相生”(无中生有),贯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全书的主线——万物是如何诞生的。

结论

论“道”,必须从名称、概念开始!

老子对“道”的自定义: 有物混成、万物之注、万物之宗。“道”就是万物注入的混合体。

王简归纳为“宇宙体系”。

解读《老子》,不首先明确“道”的名称和概念,注定无功而返。因为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常识: 一个思想体系的最小单元与起始点就是“概念”。

不明确“道”的概念,以“道”为出发点而构建的“道论”思想必然也是不明确的!无法形成一个思想体系的闭环与自洽

相当多的后学仍在犯这一低级错误,持“道不可言说论”。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即: 道,就是不可言说的、未知的、无限的宇宙终极奥秘。

这个伪命题的毛病在于一是悖论,人类既然创造了一个名称,必然会有相应的定义形成概念,而不可能“不可言说”;二是“未知”与“无限”本身,是可以做为概念的内涵组成部分,而不是无法定义。

钱钟书说的对: 论“道”,必须从名称、概念开始,而赋予准确的名称和概念,就是“名”的职责所在。

真知灼见!

“道”是什么?

反复聊,不断聊,不厌其烦,因为不得不聊!

道的定义都不搞清,又如何搞清道论?这一浅显的道理为何延续了2500年仍未成今人共识?我是觉得有些不可理喻。

先秦文子、尸子、列子、关尹子、庄子等对“道”定义的理解均是基本到位的。庄子第一个将老子“道”中“理”的涵义分解出来了。

或许是玄学、儒释道三教的巨大影响下形成的“伪道统”,对今人思想的禁锢,仍跳不出“道不可言说论”的框框。

唯有打烂这一框框,方可重回先秦巅峰,否则可能再会迷失2500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