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对联 何栻

 云在青山8 2023-11-23 发布于湖南

  何栻(1816-1872),字廉癙、莲舫,号悔庵、悔余,晚号悔余老人,江苏省江阴县人。国藩得意门生。生性豪爽,好结交,故得到曾国藩、李鸿章等名人赏识。一生仕途颇为坎坷,人缘极好但官运极差。诗才绝艳,书法亦佳,工于楹对。清吉安府知府,著名诗人、楹联家。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22岁中举。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考授内阁中书,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佐山西东河节府。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年)以第三甲第49名考中进士,授编修,官政吏部,直至咸丰四年(1854年)一直在吏部任职,此间颇受吏部尚书柏葰赏识(同时受到赏识的还有苏州顾文彬,顾氏为苏州著名书画收藏家,有过云楼,其中大部分藏品今仍藏苏州博物馆)。咸丰五年乙卯(1855年)官吉安府知府。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才正式到建昌任。半年后因公事去省城,太平军乘机进攻吉安,城池陷落,家眷妻薛氏及3个女儿殉难,小女被婢女抱出城游玩幸免未死,以至退无所归。随即以失守城池之罪被罢官,永不叙用 *。当走投无路之际,曾国藩慷慨解囊相助,到扬州做了盐商,游走于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地。咸丰九年己未(1859年)纳一妾,生下何秋辇、何月担兄弟,均有文才。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购定东圈门某宅,改换门庭,大兴土木,建壶园(瓠园)为菟裘之地。同治六年丁卯(1867年)成巨富。诗才绝艳,尤擅骈文,书法亦佳。工于楹对,用典精当,对仗工稳,词藻华丽,或喻情或状物,无不妥当之极,至今仍为联句界所称道。曾国藩评为“才人之笔,人人叹之”。其《悔余庵尺牍》(3卷)收其与大吏、友朋往来书信,其中包括上曾国藩的书信多封。还有《悔余庵集事楹联》2卷,为同治元年(1862年)在吉安知府任上罢黜后,滞留于此地时所辑苏轼诗事对偶者而成,故此书卷端及版心均题作《衲苏集》,卷端并有副题“集东坡先生诗句”。此书虽不是何栻个人的创作,但反映了对对偶的注重,与其诗风是相关联。
  1873年因病在扬州寓居壶园逝世,终年56岁。著有《悔余庵文稿》(见《齐姜醉遣晋公子赋》卷二)、《悔余庵集》、《悔余菴文稿九卷诗稿》十三卷《乐府》4卷、《余辛集》3卷》、《纳苏集》2卷(又名《悔余菴集句楹联》,集苏轼诗联3000余副)、《江风集》、《寒灰集》、《焦桐集》、《剑光集》、《真气集》、《文波集》、《鲂赪集》、《闻和见晓斋初稿》(稿本)、《游青原山记》、《赐卹论言一卷》等存世。
  附注 * :据晚清蔡云万《蛰存斋笔记》载:“何君莲舫,扬州人也,奇才天授。”据书中说,何莲舫罢官不是因为城池失守,而是由于“扬州同乡”的排挤:“扬州某中丞,与君本系同乡,因事积不相能,遂借端劾参君,奉旨革职,永不叙用,君不得已郁郁归来。”不料,那位同乡后来也被革职回扬,恰恰又住在东圈门,与何家为邻。不久,此人复被朝廷启用,就在门上悬挂一匾,上书“孤忠格天”四字。何莲舫闻之,也在门上悬挂一匾,上书“一败涂地”四字,与之对峙,成为哄动一时的新闻。

何栻自题联

客里骑鹤地;
家傍斗鸡场。
——自题江苏省扬州壶园后门

借花木培生气;
避尘嚣作散人。
——自题江苏省扬州壶园(1)
  壶园又称“瓠园”,为何栻罢官后居处,位于扬州市邗江区邗上街道。据《甘泉县续志》载:“瓠园一名壶园,在运使署东圈门外,江阴何莲舫太守栻罢官后所筑。太守为湘乡曾文正公(即曾国藩)门下士,文正督两江时,每按部扬州,必枉车骑,诗酒流连,往往竟日。”壶园不仅是何莲 舫太守的故居,也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经常游息之地。现还存三进,其中有一间庭院,形制依旧。破旧的厅堂和荒凉的庭院,无人居住,任其衰败。原来的房子远远不止如今的这么大。大门开在东圈门,前后有若干进,后门对着韦家井,西面是住宅,中间隔着一条狭窄的火巷,东面是花园,也就是“壶园”,幽深的火巷。何氏后人因分家而不睦,曾将两口棺材埋藏于家园中,棺材中不知藏着何物。时至今日,何家老宅大部不存,但那两口神秘的棺材迄今未见出土,其中所藏之物尚是个待解之谜。壶园的秘密不仅在此。它和它的主人演绎着一段罕为人知的近代秘史。近代扬州人王振世《扬州览胜录》记道:“壶园,在运署东圈门外,先为鹾商某氏园。清同光间,江阴何廉舫太守罢官后,寓扬州,购为家园,颇擅林亭之胜。增筑精舍三楹,署曰'悔馀庵’。园内旧有宋宣和花石纲石舫,长丈馀,如鹅卵石结成,形制奇古,称为名品。”这一“宋宣和花石纲石舫”,就是现在置于瘦西湖小金山下的那块奇石。

自抛官后睡常足;
不读书来老更闲。
——自题江苏省扬州壶园(2)

历劫不负才犹富;
知音甚少客偏多。
——自题江苏省扬州壶园书斋

移来一品洞天,颠甚南宫拜石;
领取二分明月,快从北海开樽。
——自题江苏省扬州壶园大厅

酿五百斛酒,读三十年书,于愿足矣;
制千丈大裘,营万丈广厦,何日能之。
——自题江苏省扬州壶园大厅

泛萍十年,宦海抽帆,小隐遂平生,抛将冠冕簪缨,幸脱牢笼知敝屣;
明月二分,官梅留约,有家归不得,且筑楼台花木,愿兹草创作菟裘。
——自题江苏省扬州壶园

种邵平瓜,栽陶令菊,补处士梅花,不管他紫姹红嫣,但求四季常新,野老得许多闲趣;
放孤山鹤,观濠上鱼,狎沙边鸥鸟,值此际星移物换,推愿数椽足托,晚年养未尽余光。
——自题江苏省扬州何园蝴蝶厅(33+33=66字)

何栻撰题联

一肩风月谁担去;
六面湖山自拥来。
——题江西永修青山村半亩园如愿亭

三升椒雨祛寒捷;
一榻犁云入梦香。
——题江西永修青山村半亩园结岁寒馆

支颐独引看山兴;
曝背闲听击壤歌。
——题江西永修青山村半亩园负暄亭

因树为庐花当壁;
得书如产砚犹田。
——题江西永修青山村半亩园守砚传经莳花种树之室

花明树暗全依水;
地少人多半借山。
——题江西省永修县青山村半亩园

花香扑座浓于麝;
树隙营巢拙似鸠。
——题江西省永修县青山村半亩园是亦楼

放出一头真得地;
养成六翮便冲天。
——题江西永修青山村半亩园鹤寮

隐居欲起三层阁;
蒙叟先开五石尊。
——题江西永修青山村半亩园诗瓢

鄱水东来争此土;
吴城南望爱吾庐。
——题江西永修青山村半亩园鄱西草堂

高处星云归一览;
闲时风月胜三休。
——题江西永修青山村半亩园且观亭

后舞前歌,此邦三至;
出将入相,当代一人。
——题江苏省杨州湖南会馆

当年多士登龙,追陪雅集,溯渔洋修禊,宾谷题襟,招来济济英髦,翰墨壮山河之色。翳玉钩芳草,绿蘸歌衫,金带名葩,香霏砚席,扬华摛藻,至今传宏奖风流。贤使君提倡骚坛,谁堪梅阁联吟,芜城续赋;
  此日有人骑鹤,烂漫闲游,怅文选楼空,蕃厘观圮。阅尽茫茫浩劫,园林剩瓦砾之场。只桥畔吹箫,二分月古,湾头打桨,十里春深,补柳栽桑,渐次复承平景象。大都会搜寻胜概,我欲雷塘泛酒,蜀井评茶。
——题江苏省扬州襟馆(77+77=154字)
  襟馆在江苏扬州城内,是古代文人宴集吟咏之所。故“题襟”作为文人墨客聚会唱和的别称。该馆始建于宋。后荒废。清两淮盐运使曾燠重建。本联是在该馆重修竣工宴会上写的。上联“多士”,谓众多士子。“登龙”,即登龙门的省略。指科举时代凡会试中选,致身仕途,称登龙门。“追陪”,谓追随,伴随。《雅集》:墨客诗人高雅的集会。“溯”谓往上寻找。“渔洋”,即清代学者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修禊(Xì)”,指古代民间习俗,在农历三月初三日,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除不祥,叫做“修禊”。传说王渔洋在扬州时曾到大虹桥修禊。“宾谷”,指江昱,字宾谷,清江都人。工诗词,有《潇湘听雨录》等。“济济英髦”,谓才俊之士济济一堂。“翰墨”,古代以羽翰为笔,引伸为书法及写文章。“翳(Yī)”,谓只有,惟有。“玉钩”,指新月。宋柳永《二郎神》词:“天如水,玉钩遥挂。”“绿蘸歌衫,金带名葩”两句,形容参加宴会的士女穿戴华丽。“香霏砚席”,谓歌妓们身上的香气飘拂到正在写诗文的文人砚台旁。“扬华摛藻”,谓文章的辞藻很华丽,才华得到了发挥。摛(Chī),抒发,舒展。“贤使君”,谡贤明的太守,指扬州知府。王士祯曾任扬州司理,故称他为贤使君。“骚坛”,指诗坛。梅阁联吟:《初学记》载:南朝梁何逊,曾参与扬州刺史的东阁宴会,赋诗联吟的盛况。“芜城”,即扬州东北的广陵城,鲍照曾登临此城写下名作《芜城赋》。下联“骑鹤”,传说古代有四人曾互相说出自己的志向,一人说愿为扬州刺史,一人说愿意积十万贯钱,一人说愿骑鹤上升(成仙),一人说愿腰缠万贯,骑鹤上扬州。后人附会在此建骑鹤楼。“文选楼”,在扬州城内文选巷。传说为昭明太子选文处。隋代曹宪曾居于此,在这里以《文选》教授生徒,楼因此得名。“蕃厘观”,即蕃厘馆。《扬州府志》载:昔扬州后土祠有琼花一株。后土祠至宋代改名琼花观。“圮”,谓倒塌,毁坏。“桥畔吹箫”,典自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分月”,典自唐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意谓扬州的月色为天下最美者。“湾头”,地名,在扬州东北约五公里处,又名茱萸湾。是扬州近郊风景秀丽的水乡。“都会”,即扬州,又称江都。“雷塘”地名,在旧城北。相传隋炀帝在此建迷楼,与妃嫔饮酒作乐。杜牧《扬州三首》诗:“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泛酒”,谓泛舟饮酒。“蜀井”,指扬州蜀冈的泉井。唐陆羽评为“天下第五泉”。联语扣“题襟馆”之题,点评扬州的胜迹、史事、人物,慨叹历史沧桑,人事变化,风物变迁,有景有情,有叙有议,绘影绘声,把扬州的盛衰客观地反映出来,堪为一篇洋洋洒洒的扬州文史专论。

何栻贺赠联

身行万里半天下;
眼高四海空无人。
——赠江阴著名诗人、楹联家金粟香

后舞前歌,此邦三至;
出将入相,当代一人。
——赠清两江总督曾国藩
  何栻早年在江西为官,但是也被两次罢官,50岁的时候在东圈门买了这个园子,建了壶园。虽然仕途不是很顺,但是因为跟曾国藩和李鸿章私交很好,也得到了不少的经济资助。何栻到了扬州,无官一身轻,终日宴请宾客,来的都是扬州的官员富商,曾国藩到扬州两次,每次都到何栻家中,当时的名流都以到壶园来为荣。一次,曾国藩督阅兵扬州。扬州会馆为他作专场演出,何栻为了谄媚曾国藩,写了一副文采颇佳的赠联。根据史料的记载,何栻的才气很高,正是因为这点才受到曾国藩的赏识。此联极尽夸耀曾国藩之能事,把曾国藩比作周武王。溜须拍马之马屁声震寰宇,但也给后世留下了讥谈笑语的话柄。

何栻撰挽联

天赐印心石屋,岂偶然哉,万卷书,五色笔,未从南岳千寻,知他年史馆评论,泰华恒嵩山并峙;
帝嘉于国良臣,而今已矣,百世系,八龄儿,留得西江一脉,到此日哀声传播,泗淮河汉泪同倾。
——挽清两江总督总督陶澍(曾国藩接任)

贺赠何栻联题壶园

千顷太湖,偶与陶朱同泛宅;
二分明月,合随何逊共移家。
——清两江总督曾国藩(前任陶澍)赠何栻

  上联“陶朱”,指春秋范蠡,弃官经商成为巨富。下联“何逊”,指南朝梁代诗人,传说因爱梅花而欲居扬州。这两个典故用于何栻身上,确也贴切不过,用嵌娴熟,非名家之手不能所为。

悼挽何栻联

诗酒中人,翰墨中人,江山风月中人,薄宦岂能羁?频年摆脱凡尘,逸兴豪情,跨鹤占扬州胜境;
循吏一传,文苑一传,游侠货殖一传,通材无不可,平昔服膺师训,感恩知己,骑鲸为上相先驱。
——清杭州知府薛时雨挽何栻(36+36=72字)

附录:【何栻轶事、趣闻】

何栻后裔
  何栻一生生有8女3子共11人,后唯余2子1女。
  长子:何彦昇(1860-1910),乳名恬生,字秋辇,何栻在扬定居后,何秋辇仍以原籍举于乡,入同文馆学外语,通英、俄诸语。曾出使各国。据《清代职官年表》,彦昇光绪34年(1908年)二月由青莱膠道迁直隶按察使,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由直隶按察使迁甘肃布政使,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由甘肃布政使迁新疆巡抚。1910年卒于赴任新疆巡抚道中。彦昇自从离开扬州后,主要活动于北方地区,生性谨慎。未见有任何诗文留世。
  次子:乳名月担(亦作月丹,1862-不详),史料中仅见一条记载,即王伯恭《蜷庐随笔》云:“月担光绪乙酉举贤书,后为兵部郎中行走,数年而归,今闻尚在”。据张元济日记中载:1920年张氏到扬州瓠园时,月担尚在。不知卒于何年,未见其子嗣记录。
  一女:何意芙(1851-不详),何栻建昌任上太平军陷城时,被婢女抱出城幸免于死。1868年何栻在“戊辰之旦”诗中云:“吾生八女今余一,失母居然有母风。”婚嫁于何时,子嗣如何,不得而知。
  长孙(何彦昇有二子):长子何震彝(1880-1916),字鬯威,号穆忞。出生于扬州,在瓠园中长大。25岁中进士,性聪敏,12岁能诗,博闻强记,可操英语、日语等外语,工诗词,尤擅骈文,词藻华美,出口成章。以內阁中书改捐试用道分发直隶候补道。清末民初,在北京和袁世凯次子袁寒云交往颇多,终日舞文弄墨诗文倡和。民国初,任教育部佥事,协修清史稿。何震彝的才华被曾任山西巡抚,民国后任教育部长的著名藏书家李盛铎看中,以女许之。191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大量珍贵的文物被西人所盗,清廷责令当时在甘肃的彦昇负责将洞中所余唐人写经等押解送京城归学部保管。当押解经卷车辆运至北京时,李盛铎翁婿二人从中挑出精品卷子近千件。1916年何震彝37岁“以微疾”卒于北京。短短一生著述颇多,存世者有《鞮芬室诗甲稿》、《词苑珠麈》、《一微尘集》、《八十一寒词》、《鞮芬室近诗》。还编译日人著作《纳尔逊传》、编辑《谤书》《咎书》存世,另有《鞮芬室文稿》二册及《鞮芬室词乙稿》、《秦台艳乘》和骈文手稿等。书法,笔墨精妙,极有晋唐风度。何震彝生有一子,小名孝聪,今不知所终。
  次孙:何晋彝(1901-1953),字骈熹,出生于扬州,在瓠园中长大。一直生活在扬州,和扬州名人陈重庆、蔡巨川、梅鹤孙、秦婴阁、尹石公、朱庶侯交游甚欢。1925年将何氏园中藏书卖给上海涵芬楼后,即寓居苏州、上海,以馆童、佣书为生。1953年因患鼻癌卒于上海。有诗集《狄香宦遗稿》存世。
  据吴眉孙云:“(何晋彝)早鳏无子女,唯男女二甥料理身后事”。另何震彝著作中有序云:“母舅鬯威水部才华江阴世胄受业甥秀水陈翔澍拜撰”,则疑何震彝、晋彝兄弟之外,何秋辇尚有女儿,并有子嗣,今亦不知何在。

壶园兴衰
  扬州市邗上东圈门的何园,现在所见大多数记载中均作“壶园”,另有 “瓠园”的称谓。那么,何园究竟该叫“壶园”还是“瓠园”?其实何栻著作有明确记载。《悔余菴诗集》第十三卷中多有“壶园”之记载,如“春到壶园色色新,壶中九华碧崚峋”等。又见“瓠园张乐,为李小淮匡济年八十寿,并贺重游泮宫赋诗,以纪园名改壶为瓠,以别于吴中汪氏”,可知何氏最初曾名园为“壶园”,因与苏州壶园重名(今苏州仍有壶园,在苏州寺庙巷),故改名为“瓠园”,是年据考为1870年,在皮市街耿鑑庭家有“瓠园”石额,亦即“壶园”改为“瓠园”之确证。因何栻卒于1872年,即瓠园改名两年左右,故很多人依旧将瓠园叫作壶园,但何氏子孙一律在诗文中称之为“瓠园”。因此扬州解读名城所做“壶园”牌匾应改为“瓠园”,以合园主人之意。
  瓠园之盛,似乎离当今很远,几乎无人可识园中之胜究为何状。民国时期王伯恭称“瓠园风景,不堪回首矣。”徐谦芳称“东圈门之壶园……年久失修。”解放后朱江先生描绘为:“余于廿世纪六十年代初重来游时,园中厅阁、亭台、树石虽残,但旧迹仍在……十年动乱期间,园屋改易,新楼崛起,逈非昔日情景”。
  从1865年建园至1872年何栻辞世,瓠园处于兴盛阶段。当年的瓠园大致分为东西两路,中以火巷隔开,西路可以称为“住宅区”,有客厅、书房、藏书楼及住宅构成,书房名曰悔余菴;东路是花园,园中有红肥绿瘦轩、方池、曲廊。何氏记壶园初成之盛云:
  春到壶园色色新,壶中九华碧崚峋,
  阶前竹笋初飞舞,池上扬花渐化萍。
  缓步园林日几回,朋簪相对便衔杯。
  鹭立凫趋鸥自野,莺歌燕舞鹤能陪,
  天花乱坠春如海,门外骊驹莫漫催。
  何栻修建园林作居所,早在江西任上即有此意,他曾将江西寓所中遍置花木,厅堂室屋均都悬挂对联,并在诗中多处记述自己造园之梦。如“梦游”写道:“章门如陶园、小西园、赏雨茅屋皆先达退闲娱总之地,室宇稠密,花木萧疏,仍华瞴之规,甚少幽邃之趣,病中偶需竹茹,徧索一竿不可得,仅有园之名耳……存买山之愿……”以述造园理想。在仕途遭困退隐江湖时,何栻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未回江阴老家,在苏、皖一带游走。其间何氏到扬州多次,寻找商机,寻找自己梦中之园,因何氏和曾国藩、李鸿章关系较为密切,也因何氏之熟谙漕运、盐运之规律,短短数年“所获倍蓰”。1865年购东圈门某旧宅,大肆购置奇花异草,挖池叠山,“增筑精舍三楹”,构造藏书之室,成一安逸退隐之地。从何氏诗文集中看,当时名宦、名儒在园中流连往返,饮饬唱和,盛极扬州。仅据何氏诗中记载,出现在园中的就有:曾国藩、方濬颐(盐运使)、庞际云(盐法道前署运使)、沈秉成(常镇道)、薛书常(瓜栈总办)、许如骏(前常镇道)、师荣光(候补道)、厉云官(前湖北藩司)、卞宝书(前直隶清河道)、周学濬(侍御)、胡恩纶(内阁中书)、黄翼升(长江水师提督)、欧阳健飞(淮扬总镇)、叶晋卿(候补道)、李朝斌(江南提督)、李元华(两淮运使)、万启琛(前任江宁藩使)、李鸿裔(前任江苏皋使)、许道身(前任常镇道)、张富年(江南候补道)、何绍基(著名书家)、李匡济(扬州著名画家)等等。1872年以后何氏子孙也常在园中宴请宾客,只不过排场不及何栻在世之时。民国后瓠园经历40多年风雨洗礼,日见衰败,何晋彝定居上海后,瓠园一蹶不振。园中遗存的实物,有小金山进门可见的巨型钟乳石水旱盆景、平山堂西园中的单檐歇山舫屋,和园中仅剩的楠木厅、玉兰树。

藏书去向
  何栻藏书之丰富,当时亦很有名。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云:“江阴何氏……所藏多精本”,郑振铎提及自己藏书时亦云中有何氏藏书。何氏藏书究竟情况如何,最后书归何处,扬州亦少有人知。何氏藏书自何栻始。何栻自建昌任上去官后,两上两下,看清了官场之弊,在江西大肆搜罗古书文玩,曾作诗多首记其状况及心态,如:
  饥不必谋稻梁,胸中鳞栉开书仓。
  寒不必谋衣裳,唐缣宋锦堆我旁。
  幼耽典籍出天性,质衣卖谷贪收藏。
  千金脱手了不惜,万卷过头真欲狂。
  若以藏书比置产,虽不钜富犹小康……
  诗前有序云:“今年(1863年)购书甚多,兼得佳帖名画,问囊金尽,一笑赋此。”1864年的诗中又说:“历年收书近二万卷,乃痴呆之证”。欣喜之状,跃然纸上。何氏定居扬州后,藏书都运至扬州。据记载,何氏瓠园除园林外,重点是藏书楼及书房悔余菴。何栻辞世后,何彦昇虽在外为官,亦常年置书,故民国时人亦称“秋辇藏书”。何秋辇之子何震彝更是终日吟咏园中,诗词骈文,无所不精,25岁即中进士,取《乐府诗集》中“鞮芬而狄香”之意和弟晋彝分别颜其瓠园中的读书室为“鞮芬室”、“狄香宦”。震彝中进士后,曾将园中藏书带到北京,也将北京所得之书带回扬州。据载何震彝北京藏书被日人购去,其中最精粹者即为敦煌卷子,今藏日本京都藤井氏有邻馆。何晋彝晚生于震彝21年,兄弟俩居瓠园时,震彝已能吟诗作赋,晋彝尚少不更事,晋彝晚年曾回忆“兄为诗文,必手撚贯钱之绳,目下注,绕屋巡行,顷刻即就。余童幼,常匿其绳以索果饵”。何震彝殁于1916年时何晋彝才16岁,没有了经济来源,家道迅速中落。1920年由扬州书商卞燕侯介绍,经多次信函往来,何晋彝作主拟将藏书4万余册,悉数售给上海涵芬楼。张元济是民国初年最具实力和眼光的出版家,也是经验丰富的古籍版本鉴定家,其主持的商务印书馆为全国第一流的出版社。而其以重金购置古籍善本充当底本以备出版之需的气魄,国内出版界至今还津津乐道。商务印书馆存放善本古籍的地方叫涵芬楼,可惜在日军轰炸上海时,涵芬楼所藏善本古籍几乎全毁,何氏藏书再也不存。
  涵芬楼藏书主要由四家藏书构成,何氏藏书即其中之一。据张元济日记记载,何氏藏书有 “明版三千七百三十二本,抄本五百五十四本……殿版一千零九十九本,普通书三四八九八本,总共四○三七五本”。张元济于1920年5月20 日至23日首次来扬州瓠园看书,时何晋彝叔叔何月担尚在,对何晋彝准备出售全部藏书颇为不满,但家中断了经济收入亦是无法改变的境地,经过几个月的磨合,1920年8月卞姓书商函告张元济云:“何氏旧书月丹不愿过问,但可延律师为证”。张元济和何晋彝通过长时间、多渠道沟通,终于以2万银元成交。1925年1月张氏第二次到扬州付款取书,并亲自押运何氏藏书到沪。此事发生5年后,即1930年,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8020余种出售给富晋书社主人王富晋,以4万元成交,在扬州乃至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样是藏书的出让,何氏之书的处理则显得十分平静,甚至有些神秘。至于何氏藏书中究竟有哪些孤本善本,因无书目存世,不得而知。而就张元济所记“明版三千七百三十二本”,用扬州图书馆现藏古籍善本亦不过2000余册相比(其中尚有半数为清刻本),可窥知其藏书质量之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