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夜思》被误读千余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少人知道

 鋼漢 2023-11-24 发布于上海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名篇,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却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孤寂的夜晚,抬头望月而思念故乡的情感。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朴素,意境深远,历来广为传诵,被誉为“诗中之诗”。然而,这首诗的前两句,却被误读了千余年,其真正的含义,很少有人知道。

《静夜思》被误读千余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少人知道

《静夜思》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创作的。当时,李白已经是一位名声显赫的诗人。

他曾经在长安为翰林院编撰诗赋,受到了唐明皇的赏识和杨贵妃的欣赏。然而,李白并不满足于宫廷生活,他渴望自由,渴望追求仙道,渴望结交天下英雄。

于是,他辞去了翰林院的职务,开始了他漫长而传奇的游历之旅。

他曾经游历了江南、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友人,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静夜思》就是李白在游历江南时所作的一首诗。据《旧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从蜀地出发,沿江而下,经过了荆州、江陵、武昌等地,最后到达了扬州。扬州是当时的南方大都市,也是李白向往的地方。

他曾经在《送友人》中写道:“扬州乐,不为贵,使我常忆君。”可是,当他到达扬州时,却不幸患病,只好在一间旅店中养病。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他没有亲友相伴,只有一轮明月相随。在一个秋夜,他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天空中的明月,不禁想起了远方的故乡,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静夜思》。

《静夜思》的全文如下:

《静夜思》被误读千余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少人知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看似很简单,就是说诗人在床前看到了明亮的月光,怀疑是地上铺了一层霜。

他抬头看着天空中的明月,低头想念他远方的故乡。这种理解,也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从语文课本到文学史,一直被灌输的解释。

然而,这种解释,却忽略了诗人的真实感受,也忽略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事实上,这首诗的前两句,有两个关键的字,被我们误读了,那就是“床”和“疑”。

为什么我们会误读《静夜思》的前两句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语言的变化。汉语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语言,它的词义、用法、语法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与唐代的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古代的词语,在现代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含义,或者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静夜思》被误读千余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少人知道

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不查阅古代的词典和注释,就很容易误解古代诗人的用词和意思。

文化的差异。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汉语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典故、风俗、习惯、信仰等文化元素。

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古代的诗人和读者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共通的,但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却可能是陌生和隔阂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代的文化背景,不研究古代的历史和社会,就很难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诗歌的特性。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和象征的文学形式,它往往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丰富而隽永的意境。

诗歌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可能有着特殊的含义和作用,诗人往往会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借代、暗示等,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不注意诗歌的技巧和美感,不细心品味诗歌的内涵和外延,就很容易流于表面,失去诗歌的精髓。

那么,《静夜思》的前两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从“床”和“疑”这两个字来分析。

《静夜思》被误读千余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少人知道

“床”非床。在我们现代人的认知中,“床”就是我们睡觉的床,是一种家具,是一种私密的空间。

但是,在古代,“床”并不一定指的是睡觉的床,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井栏”。什么是井栏呢?就是井边的围栏,是一种公共的设施,是一种生活的场景。

在古代,井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来源,井栏是人们日常的必经之地,也是人们交往互动的地方。在井栏上,人们会挂上各种各样的东西,如灯笼、花环、绢帕等,以示祈福、祝愿、纪念等。

井栏也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人们对水的依赖,对生活的渴望,对故乡的眷恋。李白在扬州的旅店中,看到的“床”,就是井栏,而不是睡觉的床。

这也符合他的身份和境遇,他是一个游子,一个诗人,一个仙人,他不会在意自己的睡眠,他只会在意自己的诗情,他只会在意自己的仙途。

他站在井栏前,看着月光,就像是看着水,就像是看着故乡,就像是看着仙境。

“疑”非疑。在我们现代人的认知中,“疑”就是怀疑,是一种不确定,是一种猜测。但是,在古代,“疑”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类似,是一种比喻,是一种形容。

在古代,人们喜欢用“疑”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近,如“疑似”、“疑若”、“疑如”等。

《静夜思》被误读千余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少人知道

这种用法,既可以表达出一种惊讶或赞叹,也可以表达出一种隐喻或暗示。李白在扬州的旅店中,看到的“疑是地上霜”,就是说月光像是地上的霜,而不是说他不确定是不是霜。

这也符合他的心境和风格,他是一个感性的诗人,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大胆的诗人,他不会在意自己的眼睛,他只会在意自己的心灵,他只会在意自己的想象,他只会在意自己的创造。

他用“疑”来形容月光,就像是用“霜”来形容月光,就像是用“月”来形容霜,就像是用“水”来形容月,就像是用“故乡”来形容水。

《静夜思》的前两句,其实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创作,它运用了以下几种修辞手法:

借代。诗人用“床”来代指“井栏”,用“霜”来代指“月光”,用“月”来代指“故乡”,用“故乡”来代指“仙境”,从而达到了一种由近及远,由物及情,由实及虚,由俗及仙的效果。

比喻。诗人用“疑”来比喻“像”,用“像”来比喻“是”,用“是”来比喻“同”,从而达到了一种由疑及信,由形及质,由异及同的效果。

对偶。诗人用“床前”和“举头”,用“明月光”和“望明月”,用“疑是”和“低头”,用“地上霜”和“思故乡”,从而达到了一种上下呼应,左右对称,内外一致,前后呼应的效果。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诗人的仙逸之志,也表达了诗人的艺术之才。

《静夜思》被误读千余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少人知道

这两句诗,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也是一首歌,也是一种哲学。这两句诗,不仅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历史,也是一种精神。

这两句诗,不仅是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超越,也是一种永恒。

《静夜思》的前两句,被误读了千余年,其真正的含义,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和理解这首诗,反而可以激发我们更深入和更广泛的思考和探索。

这首诗,不仅是李白的诗,也是我们的诗,也是世界的诗,也是人类的诗。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梦想,也是一种追求。这首诗,不仅是一种美,也是一种真,也是一种善,也是一种圣。

这首诗,值得我们永远的读,永远的赞,永远的爱,永远的传。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