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新用户99826726 2023-11-26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在与西哲的争辩之中,其他特别容易被强调的一个点是中哲没有逻辑,并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论语》,乃至《荀子》,《道德经》。

实际上,这是对象有误。

古中国讲究“逻辑”的书籍并不是这些,而是天文学,医学,命理,文字以及风水学的作品。

这些作品是有明确对象以及论证对象与对象之间关系的。(逻辑的一个基本起点就是有明确的对象,或者对象是存在的)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书籍的传播范围并不广,且其中一些专有名词被前辈设下禁制,我们自己阅读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外国人阅读也就更隔了一层纸。

西方在中世纪神学是发达的,后期进入启蒙阶段,最先发展起来的,也是诸如物理(牛顿的天体力学),医学,建筑,这些通俗来说的“硬科学”。

西方科学发现的逻辑,实质上是以这几种科学知识发现的逻辑作为某种范式而进入社会科学的,这是背后隐藏的假设。

实际上,关于是否能够用自然科学(主要是指物理,化学,数学)的研究方式来研究社会科学,是存在争议的。这一点,张岂之老师在姬轩亦的《国祚密码》这本书的序言之中也有提及。

这种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社会学科,其中隐含的假设是人是可以预测的,且是理性的。

经典物理的领军人物牛顿先生当年也是非常信仰这一套的,后来在在股市亏钱之后,也骂骂咧咧,说出了那句名言: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这也是近代以来知识论面临的难题,休谟以及康德走的都是感觉-经验-知性的“理性主义”的道路,而后的叔本华大叔开辟了一条非理性的道路,并且将这个因素作为重要的参考,而开拓出了不同的理论图景,这个就是后话了。

实际上,在人文科学里面,西方的知识论产生新的知识已经很困难了,“用局部预测”来取代“大规模预测”,这能够作为精巧的人文模型,放入复杂的社会结构里面,则容易被各种因素撕碎,没有人愿意活着模型里面。

自然科学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但就自然科学的新知识,新对象的发现来说,也已经没有震撼人心的发现了。

这是我们在对比中西关于逻辑或者论理需要了解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