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懂“履”的卦象,理解“知行合一”

 律师戈哥 2023-11-26 发布于河南
履卦易画

“履”,本义践行,释读为礼。看卦画:印迹,痕迹。

爻辞大意:“高高兴兴,踩虎尾,老虎不吃人,专吃大坏蛋。摆上案桌,恭恭敬敬去行礼,老天才会来帮忙。”

踩虎尾是事神祭祀的仪式,祭神如神在,敬畏庄诚忠信才得天佑,吉人天相。虚头巴脑、形式主义、背地里搞阴谋,谁也不帮他。

天泽履,上天下泽,泽是水多滋润之地,可以理解为适合农业的湿地沃野。天高气爽,一片沃野,正是趁着天好,快干活的好气象。践行礼法,应该是一件发自内心,快乐幸福的事啊。

父亲在上,少女在下,欢笑乐无边。宠爱和崇拜,天性发自本心。

履,本义是实践、践行。历代注释都把履卦解读为礼,帛书周易中本卦就直接写为“礼卦”,“履”、“礼”音近义同,履就是礼。履卦带给我们的启发是:“知行合一”其实只是一个事实。信,就去做;不做,信也是假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只有实践才是真。礼是一套行为规则,但核心是信仰,没有信仰的“礼”就是虚伪。

“履”和“小畜”互为覆卦。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会留下印记。做多少,存多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说明】

关于“知行合一”

(1)什么是知?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学说的时候,明确指出“知”即良知,也就是我们那颗向善的心,换成叔本华的语言,就是追求真理、追求至善的自由意志。按王阳明的良知学说,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本心一经发明,我们自然身心合一,按今天流行的乔布斯语录,就是Follow Your Heart,知行合一原本就是事实,致良知的关键就是发明本心、关照自己的那颗向善之心。但“知”在汉语的整个语言体系中,通常都会被认为是“认知”、“知识”,在对心学不熟悉的人当中,常常引发“知前行后”、“知易行难”等等风马牛不相及的辩论。但客观上讲,自然是不懂心学的人占绝大多数,于是社会流传的“知行合一”就变成了王阳明给大家提的一个律令,好像修身就要勉为其难,按照一个高标准的道德要求,去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提升素质,这其实反而陷入了孟子所批评的“二本”观点。

(2)什么是礼?

通常而言,礼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种角色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意味着要遵循这个角色的行为规范。当然在春秋战国之际,批评“礼”虚伪的思想家非常多。而提倡礼法的孔孟,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回应之策,这就是“一本”。在外为礼,存内为理,里仁为美,这里再次出现了汉语言文字的同音近义现象,里、理、礼是一回事,只不过有内外之别。

(3)什么是行?
通常而言,大家对“行”没有什么分歧,行就是行为,体认了自己那颗向善之心,于是我们也就处处向善而行。话虽如此,真在做的时候,大家就会有点含糊,尤其是当社会行为规范和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冲突的时候,到底是遵循“德”、“礼”,还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声音呢?最常被拿来举例子的事情莫过于耶稣说别人打你左脸,你要将右脸也给他打。关于致良知就是致中和,是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之中,反复在心头“磨”的观点,请参考《致良知不是唯道德论,更不是伪道德论

(4)什么是“合一”?
其实知行合一真的就是一个事实。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乱发脾气不好,对家人不好,对自己也不好,圣贤们也谆谆教诲我们不要犯了嗔戒。可为什么每次遇到一点火星,家人之间最容易发生冲突?我们对待客户和老板,都能够做到忍气吞声,为什么在自己的至亲至爱面前,却毫无收敛呢?因为我们内心还有一个声音:发发脾气吧,这样能让你心里舒服一点。尽管我们不肯承认这个声音的存在,但扪心自问,我们其实在发脾气的时候,心里面已经忘记了“发脾气不好”的这个“知”。我们已经为自己发脾气准备了N多的理由,比如“钱是我挣的”、“我给你们家生了儿子”、“都是你对我不好”等等。这个“知”就不是真知,而是假知,我们对这个知就不是真“信”,而是“假信”。信,就去做;不做,信也是假的。那如何才能做到真知真信呢?这就回到前面说的:“在心头磨”,磨的是我们心中的“度”。致良知就是致中和,我们并非按照外在的标准去逼自己向善,而是我们原本就有一颗向善的良心,当我们反反复复在心头磨,做到心安了,我们也就理得了。古人造字,直心为德,不违心就是有德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