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一听就会,一做就废,为什么?怎么办?

 圣龙领主 2023-12-03 发布于安徽

很多同学在学习初中数学的时候,特别是学几何证明题的时候,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的都懂,感觉是都学会了,实际上轮到自己做题的时候,即使给出的练习题与老师讲的是同类型的,看着还是不会做,但是老师一说答案,又感觉很简单,自己不应该想不到,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一听就会,一做就废。

若是把这个问题拿去问数学老师,大部分老师的回答都是:做少了,多做就会了。接着家长就开始给孩子布置大量的数学练习,开启了题海战术。这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经过长时间大量的刷题,孩子遇到题目就慢慢开始会做了,于是家长得出一个结论,数学还是要靠刷题,但是想想还有这么多门课,就觉得时间不够用。

另一种是刷了好多题,依旧原地踏步,不要说遇到新题了,就是做过的,再次遇到还是不会,一次一次失望之后,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孩子数学没啥悟性,只能到这个程度了,能力有限,开始接受这个现状,在保证数学成绩不掉下去的情况下,把精力放在其它科目上,尽量靠其它科目均衡一下总分。

但是这个问题的原因,真是如此么?如果真如上面所说,那么决定孩子初中几何是否学的好的主要因素,就是智力。这个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因为我一直强调,初中数学,还没有到拼智商的时候,大多数比的是学习习惯、态度和方法。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老师是否真的会讲课?

我也经常在网上看一些老师讲课的视频,本想着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是有时候真的是一边看一边吐槽。举个例子吧,曾经看见一个年纪比较大的老师在讲一道几何证明题,他一上来第一句话就是:做辅助线,延长AM至D点,使AM=DM,连接CM。接着就是:显然,△ABM≌△CDM。后面就blabla的顺理成章的把整个题证明完了。很多家长还觉得这老师讲的很好,但是并没有没注意到,这里最大的两个槽点就是:

1. 为什么这样做辅助线啊?你当老师的,你有答案你当然知道这样做辅助线,我一个学生,刚开始学,我凭啥想的到呢?

2. “显然”?对不起,我觉得这个一点都不显然,你觉得显然那是你教了几十年了,你当然觉得这是显然的,我一个学生,刚开始学,我凭啥觉得显然呢?

实际上,一个老师会不会教书,跟是不是教了很多年,真的关系不大。有些人教了一辈子,但是从来不反思,其实也没啥长进。(这一点像极了那些做了很多题,却从来不总结归纳的学生)然后由于教的时间长了,每年当然能遇到极少数学的还不错的学生,就觉得自己教的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你学不好不是因为笨,就是题做少了。他也不管学生是不是因为提前学过了,还是天赋异禀,反正有学的好的,就不是他的问题。关键你还不能杠,你要是家长去问,他放在嘴边的话就是:那为什么别的同学能学会捏?你要是年轻老师去问,他轻点的说法就是:年轻人,你要学的还很多。要是不客气,直接就是:我教了一辈子了,需要你个乳臭未干的来教我?年轻人,谦虚点,你还够学。直接倚老卖老,怼死你。

但是我就想问一句,你这样讲题,跟学生直接看答案,有什么差别?如果硬要说差别,那就是学生直接看答案更快啊!那要你老师干嘛?你顺着把答案读一遍,再抄黑板上,你是猴子派来耽误时间的么?

这种课是最要命的,因为作为家长来说,觉得老师经验丰富,也确实有学的很好的同学,那剩下的不就是:刷的题少了,或者智商不够么?本来还挺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就这样搞得开始怀疑智商了,还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你冷静下来,客观的想一想,为什么会造成你觉得你听懂了的错觉呢?别急,马上告诉你答案。

二、学生是否真的会听课?

如果你很幸运,没有遇到上面说的那种老师,而是遇到跟我一样,讲题的时候,把完整的思路展现在你面前,从怎么思考,怎么做辅助线,怎么尝试,猜测,然后验证,一步一步都讲给你听,但还是学不好,就要思考一下,你是否会听课了。我在前面的“文章里面说过,听数学课,不要急着记笔记。重点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很多同学,注意力在抄解题步骤。那么上面描述的两种老师在你看来,可能没什么差别。而且很可能你更喜欢第一类老师。因为他不会在你笔记抄到一半的时候跟你说,这个思路错了,我们重来。

现在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听懂了呢?实际上,几何题最难的就是开头,那几根辅助线怎么来的想不到。我经常会遇到学生过来跟我说:老师,你把辅助线告诉我,我就会做了。结果,老师不讲为什么这样做,上来直接就讲辅助线的做法,后面顺理成章的把证明过程讲一遍。作为学生,你那真的是听懂了么?你明显就是跟着老师的思路,验证了一遍答案是对的。这种逻辑上严谨的,无懈可击的证明,你每一步跟着听下来,当然都觉得是对的,于是就觉得自己听懂了。这跟你觉得书买了就等于看了,办了健身卡就会瘦一样的自欺欺人。只不过这种“会了”比后面说的,更隐蔽,更不容易察觉。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当然是学会听讲。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老师的解题思路,而不是记住解题步骤。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去看一部电影,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如果我让你给我把电影讲一遍,你能不能完整的讲出来呢?有些人只记住了几句经典的台词,有些人记住了一些精彩的镜头,或者是一些片段。这些都不够,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一根逻辑主线,如果不是顺着这根主线理解性的记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情节,又有几个人能靠强行记忆,记住的呢?几何证明题也是一样,一个复杂的证明题,可能有三四十个步骤甚至更多。如果只是记住这个题的答案是这样做的,而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前后的逻辑联系,那你即使做了再多的题,都是徒劳的,因为考试几乎不会考原题,稍微变一下,你就不会做了。

其次,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在理解了题目的思路之后,可以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呢?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换个思路一样也能做出来,只是复杂了一些,甚至也可能是更简单。当然也可能换个思路就做不出来了,那么为什么做不出来呢?为什么上一题这样就可以做,下一题看着差不多却要换个方法呢?但是不要什么都去问老师,自己多思考,多总结,自己把题目根据考点进行分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自学,才是王道。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确实有困难了,再去找老师聊聊,你才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不然,你即使每天都在问问题,看着好像很努力,在思考,实际上只是流于形式,装装样子,感动自己而已。

当你遇见一个没见过的新题的时候,根据题目给的条件,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思路和解题方向。理论上来说,全部都试一遍,总有一条路是对的。但是,如果考试的时候,每一题你都这样试一遍,考试时间肯定是不够的。如何快速准确的在几条路线中,准确快速的找到正确的那一条,这就是大家嘴里常说的“经验”。这种经验的积累,就是靠平时练习的时候,对每一个题,反复思考,多问为什么训练出来的。很多同学只关注自己不会的难题,对已经会了的题,就丢一边不管了,老师讲的时候,也不想听,还嫌耽误时间。这其实是很不好的习惯,会做的题,反思为什么自己很快就做出来了,不会的题,搞懂之后反思为什么当时没想到,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最后,如何检查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呢?这里教个很简单的办法,把题目讲出来,讲给同学,老师,或者家长听。当你能把一个不会的人讲的懂了,那你基本上可以说,这题也就真的会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讲题也是有技巧的,千万不要陷入我之前说的那种报答案似的讲题方式中去。我之前在线下带班课的时候,要求学生每天录视频讲一个题给我听,但是很多同学都是把我上课讲的答案读了一遍,这种其实要么就是在应付差事,要么就是没有真的懂。


正如我之前提到过的,虽然人与人的智力差别,有时候确实很大。但是初中的学习,还远远没有到拼智商的时候,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帮你事半功倍,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这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都要比智商更大。

好了,如果你能坚持看到这里,可以关注一下我的视频号,今晚会给大家直播讲讲:

都看到这里了,关注公众号,点个“在看”和“赞”再走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