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气奉生膏理论基础——五运本义、六气本义

 风徽中医陈越 2023-12-05 发布于云南

运气奉生膏实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下,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情况、身体情况,个性化定制的膏滋方。那么何为五运?何为六气?本文将详细为您解说。


六气根源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配属于阴阳则为厥阴风木(风)、少阴君火(火)、少阳相火(暑)、太阴湿土(湿)、阳明燥金(燥)、太阳寒水(寒)。事实上,六气产生于阴阳的离合运动。阴阳各有开、阖、枢,就产生了“六气”。《黄帝内经》对六气的命名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古人把开阖运动与时间周期联系起来,以冬至点作为开阖运动的起点。《史记·历书》:“以至子日当冬至,阴阳离合之道行焉。”《素问·阴阳离合论》也是一篇论述太极阴阳动态变化的章节,讲的是太极的开阖枢变化产生三阴三阳。原文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如下图:

从上面图式中可以看到,太阳在东北方,冬至过后,正是阳气渐开之时,故为阳之“开”;阳明在西方,阳气渐收,藏合于阴,故为阳之“阖”;少阳在东南方,夏至太阳回归,阴阳转枢于此,故为阳之“枢”。三阴之开、阖、枢同理:太阴在西南,夏至以后,阴气渐长,故为阴之“开”;厥阴居东向南,阴气渐消,并合于阳,故为阴之“阖”;少阴在正北方,冬至阴极而一阳生,故为阴之“枢”。太阳居东北寒水之位,时序“正月太阳寅”,故配寒水;太阴居西南坤土之位,时序长夏主湿,故配湿土;阳明居西北乾金之位,时序秋燥,故配燥金;厥阴居正东风木之位,时序属春,故配风木;少阳居东南巽风生火之位,时序初夏,故配相火;少阴居太冲之地,虽正北寒水,但与正南君火子午相应,标阴而本火,故配君火。不懂得“开、阖、枢”运动,就理解不了“太阳”为什么配属“寒水”,这里“太”不是大的意思,是最早的意思,最早的老祖宗叫太祖、太宗,阳气刚出来的时候叫“太阳”。结合洛书来看,冬至后天气越来越冷,进九,所以太阳配寒水,洛书的点数是十以内最大的偶数八。


五运(五行)根源

基于“六气化生万物”,古人提出:“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所谓“智者察同”,“同”的肯定不是形态,而是动态的率;我们要“察”的是万物之间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是看它的动态的率;所以“天人合一”中“合”的不是天有日月则人有双目,也不是天有日月五行则人有七窍,更不是天有四季则人有四肢,“天人合一”要“合”的是自然节律,“天人相应”要“应”的是天地间动态的周期的率。所谓“愚者察异”,即研究不同点,就医学上来讲,只要查到一个症状或者病源病因不一样,一个新的病种就出来了,这样一来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病种出现,时至今日,可能已经发现上百万个病种,没有一个全科医生能将百万个病种全部讲出来,最终由全科到专科,再到专病,甚至专症。最后只能每一个医生一个专家只能看这个病种间的某一种症型或者某个阶段了,这种办法肯定不是一个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好的办法。

所以,中国古人没有像西方科学那样对万物一个个去寻找物质形态的差别,而是着重于观察事物变化共同的动态规律,根据事物变化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不同象态,创造了以木、火、土、金、水为代表符号的“五行”学说。把一年分作五个时段,就会依次出现“生、长、化、收、藏”五大类自然象态,代表符号就是木、火、土、金、水。因为是万物运动变化的五大类时态,不是五种物质或元素,故称“五行”。《汉书·艺文志》:“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自然界“五常之形气”轮流不息,“五气更立”,就是“五运”。“行”和“运”都有运动变化之义。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又曰:“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因此五行(运)是动态的、周期性的,互相更替,周而复始。在地面上不管你的自我形态有多少种,它动态只能是遵循了生、长、化、收、藏5个基本的象态,以象来统物,最后就创造了以木、火、土、金、水作为代表符号的五行学说。所以古人讲的五气五行是五常之行,五气是更立的,你看春天以后就是到夏天,这木生火是什么概念?不是现在有些人讲的木头一烧烧出火来叫木生火;有的讲火生土,我把这个东西烧成烧焦了以后就变成土,那这样的生还是不叫生了,已经变成焦土了,还能再生长万物吗?

火生土是火代表夏天的象,夏天以后接着来的是长夏,万物在夏的时候本来是生长,长到节点的时候,后来就不生长了,它化了,要开花结果了,要转化了,所以化的后面是收,树叶都要掉了,开始总是往下掉,收到冬天的时候都藏起来,春节的时候升起来,春天以后是夏天,所以是木生火,夏天以后长夏,所以是火生土,是这样的一个相生关系,不是讲木头烧出烧出火来叫木生火,所以它是五个气,五气是更立的,是要形成一个动态的周期的。

五行是时间节律,古人以观天象定时间,所以《史记》讲:“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假如是五种物质的话,跟星历有什么关系?考定星历就是考定的时间的节率,因为古人知道通过观察星象来决定这个时间的,所以五行是这个时间方面的节率,是六气化生万物以后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各种物像呈现出来的像,所以五是地数,《国语》:“天六地五,数之常也”。三阴三阳取的是我们看不到的自然界的这种力量,那种看不见的力量产生的,所以它是个天数,所以天六地五。

五行要品类万物贯穿古今,品类万物这不同的形可以从不同的形态上进行分类,但是这不是五行最核心的这个内容,现在是把五行作为事物分类的一个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但是忽略了它的品类万物要贯穿古今,更突出了五行的实践性、动态性、周期性这些特征。


五行与大禹治水

大禹治理洪水的事迹尽人皆知,但鲜为今人所知的是,他重新阐述和发扬了炎黄文明的五行学说,创建了华夏文明,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我们知道在大禹之前是“鲧”治洪水,治九年都没有治好,治洪水为什么九年都治不好?《尚书·洪范》指出:“泪陈五行”,使“彝伦攸斁”,才导致治水失败。“斁”就是乱的意思,,鲧片面理解了五行学说,强调了五行相克制胜的一面,土克水,所以不断用土去堵水。才导致了他治水的失败。

《史记》谓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说明五行的思想早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建立起来了。但传承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断层,到了“鲧”治水时期,重视的是五行相克,也符合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治洪水早期肯定有效果的,不然不会让他主持治水九年之久。后来鲧因“窃帝之息壤以埋洪水”而受到处罚。“息壤”是什么?是人民繁衍生息,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土地;“鲧”为什么要“窃息壤”?一定是政府有规定,“息壤”是不能随便破坏的,但稣一味依赖用土堵水,土不够了,铤而走险,擅自挖取“息壤”去堵洪水,这就是“窃帝息壤”的真相,结果水没堵住,息壤却遭到了破坏,所以鲧要被“死”。现在我们的一些书籍把“息壤”神话了。

的继任者大禹为什么治水能得到成功?《尚书》讲首先是重新正确阐述了五行学说,使“彝伦攸叙”。它是纠正了对于五行学说的一些错误的讲法。“彝伦攸斁”是受到那个“洛书”的启发以后,重新阐述了行学说,达到是“彝伦攸叙”史料记载大禹治水花了13年时间,洪水不可能连续13年不退,也不大可能波及全国,从夏禹的治国大纲“洪范九畴”上可以看到,禹讲究的是五行整体协调的大格局,他不再像鲧那样只想着用土去堵水,而是“随山浚川”,使“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做好全国的水利工程,达到长治久安。《尚书·禹贡》将大禹的功绩最后总结为“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大禹“讫于四海”的“声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以至夏初的有扈氏因“威侮五行”而遭讨伐。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稣以相克对抗的五行思维治水失败,夏禹以中华文明守正炎黄整体协调的五行思想治水和治国都获得巨大成功,这对医学发展方向有重大的启示。

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发现了背驮“洛书”的神龟,“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汉书》引刘歆云:“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尚书·洪范》所论五行、五事、五纪、五福及三德、六极、八政等内容,反映了炎黄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精邃思想。上古文字尚未成熟,将某种认识制成图的形式刻画在龟版上传给后世是史前先人们常用的方法。古代文献上屡有“元龟衔符”“元龟负书出”“大龟负图”等记载,《黄帝内经》中也多处讲到“著之玉版”,近现代史学家多视为荒诞传说。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了一只5300年前的玉龟,与玉龟一起的是一个刻有图案的玉片,可见,大禹治水时从洛河中发现背上刻有洛书图案的“神龟”,并据此重新演绎阴阳五行学说是完全可能的。

(本文为“龙砂运气奉生膏”学习笔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