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大家都搞错了,“养藏”比“养生”更重要!

 观风云再起 2023-12-05 发布于浙江

  

人人都知道“养生”,河边公园里最多的是早锻炼的身影,网购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养生产品,办公室里保暖杯里都是各种养生茶。殊不知,“养生”不“养藏”,如沙上筑塔,徒劳无益!

《素问》有句名言:"善养生者,必奉于藏。"现在大家只知道养生,可是生怎么来?生是从藏中来!

那何为“养藏”呢?

养藏即为养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意思是阴阳二气既能在春夏使万物生长,又能在秋冬使万物收藏。自然界并不只有生、长,还有收、藏,收藏是为了以后阳的新一轮的生发、释放积蓄能量。所以只顾“养生”,不管“养藏”是极大的误区。

阴阳既是一种互根互用的关系,又是一种体用关系。阳更多的表现为用,这个用可以反映在很多方面:首先一个就是阳生阴长,这个化气的阳,能够促成万物的生长;第二个用,阳为寿命之根本,若阳失其所,则有折寿短命之虞;第三,"阳者,卫外而为固",它化为卫气,能抵御外邪的侵袭。

而阳的作用的正常发挥,离不开阴的体,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最大的作用就是藏精,就是聚能,阳气在白天浮越在外,在夜间就需要入阴潜藏,否则很快耗散。阳气敛藏,就是归根;阳气敛藏得越好,生发就越强!

所以所谓养藏,就是养阴,“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景岳全书》有一句名言:“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阴中求阳”的治则,即阴体阳用理论,此深得“阴阳相济之妙也’’。

明代医家赵献可也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人的生命有赖于物质基础阴精的存在,更需要人之动力阳气的相济。“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在治疗方法中也应“水中取火,火中取水。”

  

养藏就是养肾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蛰是藏伏的意思,肾是主藏的,所以,又称作封藏之本。

封藏什么呢?封藏阳气,封藏精,既藏先天之精,亦藏后天之精。这个精,这个聚集态的阳气就被封藏在肾的领地里。所以说"精之处也"。肾在五脏属阴,属阴中之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就与上面这个阴体,上面这个藏精相应了。

所以,上面的这个体,上面这个阳气的蓄养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要落实在这个肾上。精能否封藏好,阳气能否得到充分的蓄藏,休养生息,就要看这个肾的功能。只有蓄养好了,释放才好,精力才会旺盛。所以,人的精力如何,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肾。

养藏就是养冬

  

冬季自然界阳气内藏,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最利于人体阳气与肾精的闭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曹操有一首《冬十月》的诗“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立冬之后自然万物、鸟兽都知道闭藏,人也应该顺应、效仿自然,将阳气潜藏于体内,不使其耗伤,这就是“养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反之会怎么样呢?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人在冬季养“藏”不足,到春天生发的力量不够的缘故,就像瘪的谷种不能发芽一样。人的精气神也会变得极度萎靡,就像行尸走肉一般。冬季养“藏”不足,到春天还容易得一场热病,即《黄帝内经》所说的“冬不藏精,春必温病”。

反观现在在冬季锻炼得满头大汗的人,就是耗气伤阳、打扰了阳气,与阳气闭藏相违,结果自然是不利的。

养藏就是养形

  

“阳化气,阴成形”,阴、体、形是一体的。生病多“起于过用”,劳逸失度必然导致机体气血精液的耗伤。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加班加点、劳倦伤形。该休息的时候也不能休息,熬夜成了常态,“过劳”最伤肾精!

中医认为,一天当中也有春夏秋冬四季,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夜晚,人体处于一种休息的状态,这在中医里称为“阴”。此时,脏腑开始修复白天的损耗,并再次储藏能量以供白天消耗,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养藏之道”。

早卧早睡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的潜藏、肾精的积蓄。

古人能做到日落而息,所以精气神特别足,而现代人鲜有能九点前睡觉的,“今时之人不然也,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这是现代人早衰的原因。

养藏就是节欲

若房劳过度,最伤肾精,即与“养藏之道”相左。特别是冬天,阳气敛藏于肾水之中。此时若过度房事,使敛藏的肾精外泄,久久耗精,中年之后即迅速出现肾衰,或精神不振,或记忆力减退,或头发早斑,或腰膝酸软,或手足冰冷等等,皆属肾精伤损之征。

凡人见美女而心起邪念,或思淫欲,即会导致相火妄动,扰动精宫,虽未见其伤,而肾精暗耗,最不利于健康。

故年轻人需努力培养正念,安心神,止邪念,修养得―身浩然正气,自然相火不妄动。

养藏就是养心性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刚强”。

柔可看做阴,刚可看做阳,“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柔软的事物是处于发展当中的事物,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刚强的事物,是趋于死亡一类的事物。初生的婴儿身体都是柔软的,而老人腰骨都是僵硬的;草木生时柔软,死时枯硬。无不说明了这个道理。

柔软属静,是养藏,是雌伏,是平易恬淡,是真气从之;刚强属动,是散乱的表现,难以持久,很快会消逝。

内心越柔软,心量越大,如此才能海纳百川,不断发展。提示我们不要事事逞强,与人争斗。这个心志,这个情绪,应该伏匿,不应该张扬,这样才有利于养藏。

总之,养藏远比养生更重要!养藏的必修课得及时补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