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虎榜、五老榜、寿榜……科举时代的那些特别榜名你知道多少|举人|乡试|五老榜|会试|地方官员|明通榜|科举|进士|龙虎榜

 巨岳 2023-12-06 发布于安徽

我国古代进士的录取名单统称金榜,还有春榜、杏榜等别称。其实科举史上的进士榜与举人榜往往因事而得名,各有一些特殊称呼。李世愉《中国科举生活漫话》一书以《科场榜名知多少》为题,简要介绍了科举考试中各种各样的“榜名”。本文进一步补充材料,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榜名再作爬梳,为科举史的研究增添趣味,以助谈资。

龙虎榜。《新唐书·文艺传下》载,欧阳詹“举进士,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时在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兵部侍郎陆贽知贡举,一榜所取二十三人多天下名士。其中李绛、崔群、王涯皆官至宰相,韩愈、李观等均为著名文学家。龙虎本喻指突出的人才,后来则成为进士榜的泛称。宋人黄诚之《满江红》词云:“姓字早登龙虎榜,文书夜直丝纶阁。”《七修类稿》卷四十引唐寅诗云:“龙虎榜中名第一。”唐伯虎为江南乡试解元,则乡试榜亦称龙虎榜。商衍鎏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说,清代乡试“发榜多用寅、辰日支,以辰属龙,寅属虎,取龙虎榜之意”。

五老榜。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放老”条记载,唐昭宗天复元年(901)杜德祥知贡举,放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同及第。其中曹松与王希羽年皆七十馀,刘象等三人也均年逾耳顺,时谓“五老榜”。五人的年龄各家记载不一,但皆为孤寒老举子。唐昭宗特下诏曰:“选择新及第进士中,有久在名场,才沾科级,年齿已高者,不拘常例,各授一官。”(《登科记考·光化四年》)唐代进士及第后要候铨三年才能授官,这对老年举子属于破例优待。

五老榜对老年考生的照顾优恤,后世逐渐制度化,如宋代的“特奏名”与金代的“恩榜”。据《宋史·选举一》记载,特奏名恩例始于开宝三年(970),“凡士贡于乡而屡黜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南宋每科所取特奏名进士甚至比正榜进士还要多。

恩榜。宋代特奏名有时称为“恩榜”(参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金代则习称恩榜。《金史·选举二》云:“恩榜,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敕今后凡五次御帘进士,可一试而不黜落,止以文之高下定其次,谓之恩榜。”又云:“恩榜本以优老于场屋者,四举受恩则太优,限以年则碍异材,可五举则受恩。”恩榜的条件是五次殿试被黜者,以文章优劣定名次。起初没有年龄限制,后来规定:“五举终场年四十五以上、四举终场年五十以上者受恩。”

寿榜。这是清代破格录取高龄举子的举措。据《苌楚斋五笔》卷八,光绪年间江苏学政黄体芳出考童试,“某生欲得寿榜,多填年岁,例须入学。则批云:'文在题外,字在格外,年在六十外,本学院不忍置之度外。’”或作浙江学政彭元瑞批老童生试卷事。此童生年过六旬,虽被破格录取,却遭一番奚落,其内心想必是五味杂陈。清代对于多次落榜的高龄考生可照顾录取,如《履园丛话》卷十三记载,康熙朝苏州老秀才周某八十一岁被钦赐举人,道光朝广东老秀才陆云从一百〇二岁被钦赐举人。“寿榜”应是俗称,专为高龄考生而设,是否单独发榜则尚不得知。

相骂榜。《旧五代史·卢损传》记载,卢损于后梁开平初(907)举进士,其为人性颇刚介,以高情远致自许。与任赞、刘昌素、薛钧、高总同年擢第,各自清高,互相诟骂,时人谓之“相骂榜”。

龙飞榜。赵昇《朝野类要》卷二“免殿试”条云:“往年遇主上即位以后第一次,谓之'龙飞榜。’”皇帝登基曰龙飞,因此即位后首科取士便称作“龙飞榜”。洪咨夔《浣溪沙》下阕云:“凤味砚供无尽藏,龙飞榜占最高头。慈闱洗眼看封侯。”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奇对”载:“度宗龙飞榜,陈文龙为廷魁,胡跃龙为省元。”省元、状元之名皆有“龙”字,以契“龙飞”榜名,不知是人为抑或巧合。

[明]仇英《观榜图》(局部)
[明]仇英《观榜图》(局部)

亚榜。据《宋史·辛弃疾传》载,辛弃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时,因漕试(宋代路一级的取解试)录取不公,考生诉主考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辛弃疾亲自复查属实,于是“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宋代的“亚榜”大约是备取名单,相当于元代的“备榜”与明清的“副榜”。

备榜。《元史·选举志·科目》载中书省臣奏曰:“下第举人,仁宗延祐间,命中书省各授教官之职,以慰其归。”后来“下第者悉授以路、府学正及书院山长。又增取乡试备榜,亦授以郡学录及县教谕。于是科举取士,得人为盛焉”。从宋代的“亚榜”到元代的“备榜”,再到明清的“副榜”,科举时代的落第者因此而获得安慰与出路,朝廷也扩大了选官范围,笼络了士子之心。

副榜。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九云:“副榜之名,起于明嘉靖五年(1526)。”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也说:“正榜外溢额者曰副榜,与正榜同发。其名始于明嘉靖五年,顺治二年(1645)定为制。”但据文献,“副榜”之名当始于永乐年间。焦竑《玉堂丛语》卷六说明成祖“尝进副榜举人亲试之,拔三人入翰林,时复有副榜进士之例”。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上”云:“准贡者用解试之副榜,特授者用会试之副榜。夫副榜,黜落之馀也。”解试副榜即副榜举人,会试副榜即副榜进士。清代的副榜时设时停,前后待遇也多有变化。顺治初,举人会试中副榜可免于殿试,直接由吏部授官,康熙以后取消会试副榜。雍正四年(1726)规定,凡乡试两中副榜者,准与正榜举人一体会试,旋又废止。一般每五名正榜举人取一名副榜,副榜举人不准会试,可入国子监为副贡,读书一年后经吏部铨选,可授予推官、知县等职。副榜有时也称“乙榜”。

北京国子监
北京国子监

明通榜。《榆巢杂识》上卷“明通榜”条云:乾隆七年(1742)会试后,“于下第举人内,择其明通者取用教职,由总裁先录荐卷,不足再挑备卷。大省六十名,中省四十名,小省三十名。与正榜同揭,礼部拣选引见。到官六年,优者准督抚保用知县。此明通榜始”。《养吉斋丛录》卷九则说:“乾隆元年,钦派大臣于会试遗卷内,选文理明通者,续出一榜,一体殿试,时称为明通榜。”又载:“乾隆七年会试,正榜三百一十九名,明通榜六百九十名。”竟然是正榜的两倍有馀。清代的“明通榜”类似于宋代的“特奏名”。

草榜。清代乡、会试填写正榜之前先要填写“草榜”。《光绪钦定科场条例》卷四四云:“顺治二年(1645),定闱中草榜填号,外帘俱不得与。草榜已定,临填榜时,方延入监临等官,公同拆卷对号。”将朱、墨卷逐一对照,卷号文字无差错,再填写正榜与副榜,钤盖印信后,张贴于布政使司或巡抚衙门前。光绪十二年(1886)会试内监试李鸿逵《闱差行》诗云:“速填草榜昼兼夜,前后名次莫欹倾。”

淡墨榜。据王定保《唐摭言·杂记》记载,唐代进士榜头的“礼部贡院”四字系用毡笔淡墨书之,或曰唐太宗以飞白书题写。南唐张洎《贾氏谈录》也记载,李纡侍郎放榜,笔吏未及填写贡院字而暴卒,令史王昶续书之,因酒醉染笔不能加墨,迨天明悬榜,已修改不及。然字体浓淡相间,反增其趣,遂成故事。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一载李纡建中四年(783)知贡举,则“淡墨书榜”唐时确有其事。但据傅璇琮先生考证,唐太宗题写榜头与史实抵牾,淡墨题榜在唐代只是传闻,经宋人祖述模仿,才逐渐成为事实。杨万里《送族弟子西赴省》诗云:“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而且宋代也只是榜首的“礼部贡院”用淡墨,及第进士的名单则皆用浓墨(参《唐代科举与文学》第十一章)。

五花榜。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三记载,顺治五年(1648)山东乡试,解元名伊辟,第三名连应郑,第四名綦汝舟,第五名戚延锡。皆稀姓,当时谓之“五花榜”。钱易《南部新书》丙卷曰:唐宣宗大中(847-859)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三二姓氏稀僻者,谓之“色目人”,亦谓之“榜花”。清初的“五花榜”盖因此而得名。

虚榜、正榜。文献记载,唐代进士放榜在黎明时分,张贴于礼部南院东墙,四周围以棘篱。“元和六年(811),为监生郭东里决破棘篱,坼裂文榜,因之后来多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唐摭言·杂记》)。“虚榜”可能是一份副本,先张虚榜,再张正榜,目的显然是为了防止落第举子乘天色朦胧毁坏金榜。

右榜、左榜。元代将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科考,各发一榜,形成左、右榜制度。《元史·选举志一》曰:“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左右”条曰:“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汉人、南人称左榜,亦右为上也。”欧阳玄《喜门生中状元》诗序云:“泰定丁卯(1327)八月十二日崇天门传胪赐进士,右榜第一人阿察赤,左榜第一人李黼。”左右榜的考试内容也有区别,左榜比右榜难度要大。这反映了元代各民族文化教育的差距,同时也是蒙古统治者保证自身特权的需要。元代乡、会、殿三级考试皆分左右榜,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载:“月鲁不花试江浙乡闱右榜第一。”

南榜、北榜。《明史·刘三吾传》记载,洪武三十年(1397),翰林学士刘三吾与白信韬主考会试,所取一榜皆为江南人,北士无预者,引起北方士人的强烈不满,认为刘等偏袒乡人。朱元璋大怒,命侍讲张信等人复阅亦不称旨,于是朱元璋亲自策问,重取六十一人皆北方士子。时谓之“南北榜”,又称“春夏榜”。我国科举取士的地区不均衡由来已久,明初的南北榜是突出的反映,由此引起政策性调整,明代的南、北、中分卷和清朝的分省取士制度相继实施,这对缓解地区矛盾、促进落后省份的文化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明清时北京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的乡试例称北闱、南闱,所取中的举人也称北榜、南榜。归有光《高州太守钦君寿诗序》云:“高州太守致仕钦君,与余尝同试建康。嘉靖十九年(1540),君为顺天府贡士,而余贡应天。是时吾郡登南榜者,士二十七人,而北榜唯君一人。”

秋榜、桂榜。明清时的乡试固定在农历八月初八至十六日举行,称作秋闱,张榜在九月上中旬,称作“秋榜”。发榜时正值桂花盛开,俗称“桂榜”。又契合蟾宫折桂的科场典故。

[清]高其佩《蟾宫折桂图》
[清]高其佩《蟾宫折桂图》

春榜、杏榜。礼部试进士,唐宋称省试,明清称会试,考试时间均在春季,故省试、会试皆称春闱。唐代礼部放榜通常在二月,清代在四月上中旬,因此称作“春榜”。此时正值杏花开放时节,遂又称“杏榜”。晚唐曹松《览春榜喜孙鄠成名》诗云:“门外报春榜,喜君天子知。”

响榜、哑榜。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三说:“历科榜运,其盛衰各不相同,故谚有响榜、哑榜之说。”朱氏所云响榜与哑榜之别,主要以乡、会试榜中后来官至一二品的人数多少来衡量。还有按举人考中进士的多寡来区分的。据李世愉先生所引材料,嘉庆十八年(1813)浙江乡试录取94名举人,考取进士者绝少(笔者按:翌年中进士仅19人),浙人戏称为“哑榜”;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94名举人登进士者独多(笔者按:翌年也仅22人,或总计数科而言),浙人又赞其为“响榜”。

紫榜、蓝榜。齐如山《中国的科名》(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介绍清代科举说,乡、会试三场有些士子不见得都考,前场有错则把姓名列榜贴出,第二场便不得再考。“凡有犯规矩或有毛病者,都列于榜上。榜是用紫色书写,便名曰紫榜;平常对朋友说紫榜高标,便是挖苦的话。闻有时用蓝色写,便名曰蓝榜。这个名词也叫做'贴出来了’。”起初每名之下还注明被贴原因,到光绪时就只写人名,不注情由了。据《清史稿·选举志》等书记载,凡试题抄错,卷面污损、涂改过多,行文不避庙讳、御名和孔子讳,以及字迹潦草、曳白(白卷)等,均属违犯场规行为,一律用蓝榜贴在贡院外墙,考试资格随之也被取消。

大金榜、小金榜。殿试揭晓的成绩榜称金榜,用黄纸墨书及第进士的科甲名次、姓名、籍贯,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清代金榜分大小两种,由内阁中书写榜。小金榜于传胪日进呈皇帝御览,然后由大内存档。大金榜钤盖“皇帝之宝”印玺,在殿试揭晓后张挂于东长安门外,三天后收归内阁。据江庆柏先生考察,清朝的大小金榜现均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中文进士112科小金榜现存73榜,通为经折装,高33厘米,折面宽8.4厘米,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大金榜为卷轴装,今存数量已不多。

大金榜,图片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官方网站
大金榜,图片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官方网站

甲榜、乙榜、一榜、两榜。这四者都不是具体的榜名,而是明清时期对进士、举人的别称。嘉庆《三水县志》云:“至明世始以进士、举人为甲、乙榜。”赵翼《陔馀丛考》卷二九云:“今世谓进士为甲榜,以其曾经殿试,列名于一二三甲也。举人谓之一榜,后以进士有甲榜之称,遂以一为乙,而以举人为乙榜。”赵翼认为汉代博士弟子分甲、乙科,唐代取进士也分甲、乙科,“是甲乙科俱谓进士也”。齐如山则认为,清代乙科与汉唐是有不同,但此二字又源自汉唐。中国人好用古名词,是否完全合适则不管它。齐如山又说,清朝称进士、举人为甲榜、乙榜,不过是从甲科、乙科而来,因为“每科都要贴榜,所以也就称甲榜乙榜了”。清代还有“两榜进士”之称,齐如山介绍了三种来历:或曰中举人为第一榜,中进士为第二榜,故曰两榜;或曰进士会试后还得殿试,会试发一榜,殿试发一榜,故曰两榜;或曰举人称作一榜,于是管进士叫做两榜。几种说法各有道理。

明清笔记中还有担榜、背榜、擎榜、押榜之称,也都不是具体的榜名,而是对进士榜或举人榜中倒数第一名的戏谑称谓。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