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湖二题

 苏迷 2023-12-10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3年12月10日 A04版

  □叶 梓

  太湖蟹

  现在似乎是一个凡蟹必提阳澄湖的时代。

  大江南北的无数闹市街巷,都能见到阳澄湖大闸蟹鲜亮惹人的招牌。就连我这样一个北人,在南迁之前,也天真地以为只有阳澄湖才有大闸蟹——西北人以牛羊肉为主,几乎不怎么吃蟹。后来,迁居吴中,方知太湖不仅有蟹,而且,苏州本地人似乎偏爱太湖蟹。

  江南谣曰:“秋风起,蟹脚痒。”

  每年寒露到立冬这段时间,就是太湖蟹大量上市的季节。古人说的“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蟹饮酒菊花天”,说的就是太湖蟹上市后极尽味蕾狂欢的场景。但如果将时光上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蟹,只是太湖渔民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这几年,因为对碧螺春茶有过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认识了不少太湖边的渔民。他们回忆说,以前,入湖捞点蟹回来,清蒸一下,就可以吃了,哪像现在吃得如此隆重。不过,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尤其是从上海赶来的食客,已经把吃太湖蟹当作入秋后的一件大事,这也要算饮食文化的一个新现象。

  尽管阳澄湖蟹现在名扬天下,但也是清代嘉庆年间以后的事。此前,倒是太湖蟹更加深入人心。袁学澜的《吴郡岁华纪丽》里就谈道:“出太湖者,大而色黄,壳软,曰湖蟹,冬日益肥美,谓之十月雄。”具体到当下的日常生活,辨识一只太湖蟹的优劣,可从“青壳、白肚、金爪、黄毛、体壮”五个特征入手。这是东山杨湾村的杨凤莲教我的。她是土生土长的东山人,在太湖边长大,所以,从小就从父辈那里识得这些特征——

  青壳:即蟹背略呈青色,有清亮之感。

  白肚:蟹肚呈白色,光泽有生气,给人水亮玉质般美感。杨凤莲特别强调说,这种白色是本来的白色,有点像象牙的颜色。她还说,现在有的商贩坏了良心,故意用化学药水将蟹肚漂白,但这种经过加工的蟹在蒸熟之后背部留有明显的痕迹,一眼就能看出来。

  金爪:蟹脚的爪尖上,有烟丝样的金黄色。

  黄毛:蟹钳上的绒毛、蟹爪上的须毛,若呈金黄色,当为上品。

  体壮:最民间、最接地气的判断方法,就是西风起时蟹能在玻璃板上横行霸道。

  再好的太湖蟹,吃法跟别处的蟹也相差无几,无非是清蒸、水煮、面拖、酒醉、腌制。不过,无论哪种吃法,太湖蟹都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浩渺太湖就是它的成长之地,这是“无蟹可及”的,也是“无蟹可比”的。本来,太湖蟹就因为太湖而比其他地方的蟹拥有更强大的生态自净能力,所以不仅味道好,而且个大。2017年秋天,太湖边就举行了一场“蟹王蟹后争霸赛”,经过现场称重选拔,“蟹王”重达555克,“蟹后”重达320克。如果要将赫赫有名的阳澄湖蟹与之相比较的话,阳澄湖的蟹是“大家闺秀”,而太湖蟹就是“剽悍健儿”了。这样的比喻,也许并不恰当,但多多少少能道出一点太湖蟹的特色来。不过,在我看来,太湖蟹宜在深秋的太湖边,迎着秋风,持而食之,就着陈酿黄酒,望着帆影点点的太湖,人生夫复何求。

  谣曰:“蟹立冬,影无踪。”

  立冬一过,浩渺太湖里的蟹要回到浅海了,一年里的蟹汛也差不多就结束了——我写下这些文字时,刚刚吃完一只太湖蟹,喝了几杯黄酒,今年的太湖蟹也快要落市了,一想到明年才与之相逢,心里头不禁怅然起来了。

  太湖三白

  太湖水里,据说有一百多种湖鲜,堪称一个庞大的家族。

  就像芸芸众生里总有人出人头地一样,太湖三白,是湖鲜里出人头地的一部分。太湖三白其实是个小分队,分别是白鱼、银鱼、白虾——最初,太湖三白是银鱼、梅鲚、白虾。后来,因为梅鲚产量太少,太湖三白就渐渐改换门庭,变成了银鱼、白鱼、白虾。

  差不多枇杷熟了的时候,银鱼也就肥了。

  苏州民谣“五月枇杷黄,太湖银鱼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宋人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太湖银鱼,煎、炒、熘、炸、蒸、煮、烩、炖皆可,是苏州人餐桌上的家常菜。这些年我常常吃到的就是银鱼炒蛋了,但稍有讲究的人家,却会做银鱼煎饼、香酥银鱼、芙蓉银鱼、银鱼蛋羹、三丝银鱼羹、韭菜炒银鱼、银鱼豆芽、花生小银鱼。其实,最富有诗意、最有时令特色的是“银鱼莼菜羹”——银鱼上市时,恰逢太湖莼菜的采摘季节,它们是初夏的一场美好相遇。

  银鱼既白又小,所以,古人呼之为“白小”,唐代诗人杜甫就有“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的句子。银鱼体小,形似玉簪,色如象牙,软骨无鳞,古往今来不知折服了多少吃货。唐朝诗人皮日休写过“稳凭船舷无一事,分明数得鲙残鱼”,说的也是银鱼。最可爱的是当代文学家施蛰存,他早年曾为银鱼写过这样一首别致的小诗:

  横陈在菜市里的银鱼,

  土耳其风的女浴场,

  银鱼,堆成了柔白的床巾,

  魅人的小眼睛从四面八方投过来。

  银鱼,初恋的少女,

  连心都要袒露出来了。

  白鱼,各地江湖皆有,但太湖白鱼之所以闻名,是其具有时令特点。据《吴郡志》载:“白鱼出太湖者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不仅如此,《吴郡志》还说:“吴人以芒种日谓之入梅,梅后十五日谓之入时。白鱼至是盛出。谓之时里白”。

  白虾,要算太湖三白里最接地气的了。

  太湖白虾壳薄、肉嫩,深得渔民喜欢。它们既做醉虾,又加工成虾干,而我喜欢的倒是仔细观察一只白虾。它头有须,胸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叉形,颇有好玩可爱之处。太湖白虾的独特之处,是即使烧熟也不变红,浑身泛着白,煞是好看,不枉白虾之名,彻底颠覆了民间“死虾泛红”的说法。《太湖备考》里也记载了这一特点:“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

  我认识的苏州人,没有一个不喜欢吃白虾的。

  有一年,我和一帮苏州朋友去河西走廊玩。玩了十来天,回来的路上,一个苏州人感叹:好久没有吃到鱼和虾了。另一个赶紧从包里掏出一包虾干来。这虾干就是他将白虾煮熟晒干的,也是他出远门时的常备之物,每逢念想之际,就拿出一点,解解馋。太湖一带的村镇上,都能买到这种虾干,便宜,又好吃。我常常会买一些,当下酒菜,既简单,又美味。

  一边剥着壳,一边抿着酒,日月就这样悄悄溜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