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纪平:太湖三白

 昵称73531636 2022-10-27 发布于北京
【总第184704期】


















张纪平
到无锡,便想着太湖了。想到太湖,便想到了烟波浩、想到了碧波万顷、想到了曾经历过的雾锁太湖。还想到了蠡湖的故事,想到了鼋头诸,因为“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
其实,太湖在我心中,还藏着一个小秘密,羞于示人的秘密。那就是,知道了行程中能见到太湖,就惦记“太湖三白”了。
朋友知道我的劣性,特意领到一家古色古香的以烹饪太湖特产闻名的酒家。于是,在我眼中心中,太湖的波涌浪翻不见了,窗外的车辆行人不见了,世俗的烦闷琐碎,红尘的喧嚣嘈杂都不见了。就是一份纯粹的对太湖三白的期待。
也知道,春天,不是吃太湖白虾的最好季节。可还浸在水中的白灼后的白虾上桌后,便是看不够白虾,品不尽的湖鲜。毕竟是地道的无锡厨师,毕竟是新鲜的太湖白虾。白灼后一如鲜活样,盛在透明的玻璃器皿中,依然是浸在水中。是真正的白虾,从身体到长须都是白色的。这个季节的白虾自是没有秋天的肥嫩,能看得出,白色的外壳包裹的身子还有些发瘦。但这样的虾,是为先看其形,后尝其鲜的。真正吃肥吃肉,不是吃虾。特别不是吃太湖白虾的真谛。瘦削的虾身,更显其太湖白虾的“与虾不同”,如是人间,便是仙风道骨了。即使在虾类,也是脱俗超凡。尝太湖白虾,享受的是一个鲜字。从玻璃器皿中半满的水中捞出一支灼后的白虾,鲜味便以轻轻散发出,是那种太湖水特有的清香的鲜,清淡中透着滋味,这鲜的清香在清淡中散漫,也使品虾人的心淡定与安宁着。
因为一生大多生活在多鱼的区域,也因性喜食鱼,对统称为白鱼的鱼类并不陌生。兴凯湖的白鱼也是久负盛名的,还有我故乡黑龙江里的俗称“岛子”的鱼,它们生活在冷水中,肉质就有了一份坚挺,不似一般鱼那样,混混沌沌的,其肉一层层的。无论是清蒸还是油煎,都有特殊的口感。太湖白鱼似适宜清蒸,因为它的形状虽然和我说的鱼没大区别,但毕竟江南的水把它养大的,就有了一份温存的嫩。盘子里放置的这段清蒸太湖白鱼,是整鱼的中段,去头去尾,显然是可食的白鱼最佳部位,比整根筷子短些,有手掌般宽。轻轻剥开鱼皮,便显见了纯正的白色,正是太湖的白鱼本色。肉质比北方江湖里的白鱼要粘稠些,也越发鲜嫩。用筷子夹起来,厚厚的白色鱼肉,颤颤微微的。入到口中,有种即刻就化的感觉。一般的鱼,以鱼腹最为嫩,所以,善食鱼的美食家,下箸即指鱼腹。这太湖白鱼腹部也自是嫩到火候处,但鱼脊的肉质也一样松软鲜嫩,想来,一个嫩字也便是太湖白鱼真正的妙处了。
太湖三白中的银鱼,把白变成了银字。更形象也更准确,这银字,大概是代表它的颜色,还代表它形体的精巧。可能还有如白银般珍贵之意,银鱼手指长,扁细的身子如同一片削长的柳叶。它周身是纯粹的白,特别是做熟后,白到鱼头上黑色的小小的眼睛格外友善的引人注意,特别是衬在青菜铺底的盘子中,真如一件艺术品,不忍下箸。
入口的银鱼是温润的,它展现的似不是品味,而更多的是口感,润润的口感,没有多少滋味中,便下咽了。这种温润是带着太湖温存的一面,带着江南小家碧玉的一面,便感动了是身在江南。
想太湖之浩大,风景之秀美,可食之鲜香无数,但仅这三白,就够叫人回味太湖、惦记太湖的了。
作者简介
张纪平,1959年6月出生,祖籍辽宁黑山,幼年既随转业军官的父亲到北大荒。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政工师。曾任黑龙江省农垦绥化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长、铁力农场党委书记、绥化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等。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在《北方文学》《黑龙江日报》《农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00百余万字。散文集《往事在说》《独自行走》,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比若故乡》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往事在说》获第八届丁玲文学奖二等奖;散文集《比若故乡》获第九届丁玲文学奖一等奖。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