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正出奇 吉器新颜” ——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非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刘晓玉

 非遗之美 2023-12-12 发布于福建

刘晓玉,1974 年生,江西省南昌人。2008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文化遗产保存学,研究方向为古陶瓷,获博士学位。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双千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瓷学会IAC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现执教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教授、博导。

本期人物/刘晓玉

1999 年至 2023年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交流展并获奖,同时多次多地举办个展。发表核心论文30余篇、译著《上海博物馆》和专著《吉州窑彩绘瓷品鉴》《清三代陶瓷艺术品鉴》《明代陶瓷史》《清代陶瓷史》《吉州窑》。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 1项,主持完成国家艺术基金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 11项,国际合作项目 2 项,参与国家重点科学基项目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各 1 项。

▲刘晓玉教授(右一)被聘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非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非遗专业委员会会长姚泽民(左一)为刘晓玉教授颁发聘书

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冷门绝学1项。在研江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主持《中国工艺美术全集 · 江西卷 · 陶瓷篇(颜色釉瓷)》的编撰工作。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陶瓷文化·陶瓷贸易与文化》的编撰工作。主持《中国陶瓷艺术史-明代卷》的编撰工作。作品分别被淄博中国陶瓷馆、江西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收藏、南湖革命纪念馆江西省文化馆、建水紫陶博物馆收藏。

站在一个保护、研究、传承、发展、创新非物质文化产业的高度,从工艺入手,以古陶瓷样本为标准器、使用当地原材料、配制胎釉,再对比文献和实物资料,进行复原绘制,每件瓷器的复原制作、烧制都有测试数据,这在古代工艺研究上是一个重大突破。这也是对古陶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方法的一大突破。把吉州窑精湛技艺和技能展现出来,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及专著。全面、真实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来,为历史留下宝贵的资料。

以恢复吉州窑提升吉州窑陶瓷产品和倡导庐陵文化为宗旨,以自主创新振兴民族陶瓷产业,打造吉州窑传承人培训基地,传承吉州窑文化。依托研究平台,转化研究成果,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担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的学术专员。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调查记录体系。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作品创作展览、理论创新研究、科研文创转化等方面。

作品创作展览:2018年度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吉州窑传统技艺创新作品日本巡回展”巡展日本,在日本横滨、茨城笠间、京都、名古屋等地举办四站六场巡回展。此次巡展旨在让日本观众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吉州窑,以及吉州窑发展至今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后的成果,在国际的舞台上让人们认识到“新”吉州窑的魅力。

她的作品在实践研究中传承了吉州窑瓷的特色,也在传承中加入自身的创新元素。从传统陶瓷研究范畴内的某一个点切入,同时考察这个时代的点与当代陶瓷创作存在着的某种内在联系。除了传承吉州窑瓷的艺术,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为把吉州窑瓷的特色传承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到吉州窑瓷古典的艺术魅力。每场根据展示的地点、场所的不同,展示的内容各异。

第一站横滨展场以“天目木叶”、“彩绘世界”、“ 剪纸艺术”、“ 窑变万彩”、“ 捏塑万象”、“文创生活”,六个板块展出。第二站茨城笠间站,在作品展示的同时,与当地陶艺家交流,开展《关于吉州窑剪纸贴花装饰技法》的主题演讲,播放吉州窑宣传片。第三站京都站举行吉州窑与禅茶文化的茶艺表演(所用器皿-吉州窑天目茶盏)。第四站名古屋站将全面展现吉州窑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人文观照。

新华社日本分社、人民网日语版、新华网日语版、神奈川新闻、茨城新闻、日本网站等媒体对吉州窑巡展进行了相关报道,新华网刊发了《中国非遗吉州窑陶瓷器创新作品亮相日本》的文章。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希望通过举办这次展览,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国内外陶艺交流,推动中国现代陶艺迈开新的步伐,攀登新的高峰,提升陶瓷文化国际影响力。

2018年8月6日,日本横滨,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刘晓玉(左)在展览现场向参观者介绍作品制作工艺。新华网记者 杜潇逸摄

由景德镇陶瓷大学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吉州窑陶瓷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作品成果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展示的 30 位吉州窑高研班学员创作的 100 余件作品,分为 4 个主题陶瓷文创产品、旅游产品、礼品瓷、日用陶瓷,5 个板块吉州窑木叶、吉州窑彩绘、吉州窑剪纸贴花、吉州窑窑变、吉州窑捏塑进行吉州窑艺术创作。其作品通过创新设计、传统工艺、新技术手段及跨界艺术观念的融合,在设计中融入传统精神,设计符合当代审美精神的作品。

此次作品成果展,能够为吉州窑陶瓷产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设计人才,提升吉州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学校科研与吉州窑产业发展融合、形成高效的产学研机制。非遗进校园, 更能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后继有人”,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不仅是中国吉州窑传统技艺传承的培养成果展示,更是优秀传统陶瓷艺术-吉州窑在传承吉州窑陶瓷文化,发挥精品示范和人才引领作用,传播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本土陶瓷名片,促进吉州窑的有效传承、保护和发展。

理论创新研究:《江西吉州窑出土瓷片的整理、复原与再现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学术团队研究项目。本课题将从历史角度出发,用哲学思考的方法对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吉州窑瓷产生的历史背景、产品分期等方面作全面的梳理与总结。从中西文化与贸易交流角度出发,用美学思考的方法对吉州窑瓷的器型、纹饰风格与内容、工艺质量与原料质地等方面进行比较与阐述。从科学角度出发,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对工艺特征(包括胎体特征、釉层特征和原料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和解决了吉州窑传承与创新等研究问题,其价值与意义自然不同寻常。对推动吉州窑遗址保护开发、吉州窑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该项目的学术价值将主要体现在:(1)将是第一部系统的研究吉州窑陶瓷的通史。(2)将全面总结最新研究成果,成为一部集大成之作。(3)将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出发研究吉州窑制瓷工艺的历时发展,力争使之更具有前沿性。作为执行主编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陶瓷文化·陶瓷贸易与文化》第三版网络版。

科研文创转化:《吉州窑黑釉陶瓷产品制备工艺技术创新研究》获批江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是一项原创性的研究,它融入了自然科学、中医药学、材料学、设计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本项目根据药用植物的不同用药部位分类,主要包括: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藻及菌类、树脂类,把它们分别制成釉灰,探讨烧成温度和气氛对吉州窑天目釉呈色机理的影响。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中医药传统文化和吉州窑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学术价值和时代价值,以及两种文化所碰撞出新的学术观点、开拓性研究成果,促进中医药传统文化在陶瓷领域中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填补了陶瓷学领域中新材料运用的空白,另一方面,本研究代表了吉州窑研究的最新水平,对中国陶瓷窑口的发展及使国际陶瓷学界全面、深了解中国各大陶瓷窑口也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依托传统吉州窑黑瓷非遗技术,利用吉安丰富的瓷土和中草药釉料资源,结合当代文化创意理念,采用现代化科学分析手段,得到了适合黑瓷产业化生产的胎料和釉料最佳配方、高档日用瓷和艺术瓷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制备,瓷胎制备,釉料制备,加彩工艺,升温曲线,窑内气氛,冷却制度等工艺参数)和技术装备,实现了黑瓷养身日用瓷、艺术瓷生产标准化;建立了黑釉瓷色度数据库,并制备出针对包括黑瓷色釉的一套天目釉系列色度标样——建立黑瓷行业色度标准。同时,在传承黑瓷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强调产品开发与创意的结合,把创意和黑瓷技艺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兼备实用功能和艺术观赏价值的文化陶瓷精品,创新出一批品味高雅内涵丰富的新吉州窑瓷。

吉州窑学术创新研究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推动吉州窑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陶瓷特色经济,恢复千年古窑的风采。培育和孵化融入当代生活的非遗产品和企业,提升传统工艺核心技艺,让非遗资源展现当代风采和时代价值。

(图文来源: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非遗专委会/秘书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