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18:穿越三代的夏朝封国——褒国、杞国、越国和曾国(四龙徽曾是夏朝曾国,金文曾是西周曾国)

 黄饮冰 2023-12-13 发布于湖北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

第十八章  穿越三代的夏朝封国——褒国、杞国、越国和曾国(四龙徽曾是夏朝曾国,金文曾是西周曾国)

利用本文,对夏代几个封建于夏代并跨越夏商周三代而存在的封国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曾国进行重点分析。

我多次说过,夏朝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是以夏朝为“中国”或“上国”的诸多封国(氏国或古国)组成的盟约制国家。天下诸国以夏朝为天下共主,夏朝以天子之国为根基君临天下。

这些历史悠久的夏朝封国,即是夏朝存在的证据。

一、古褒国和古杞国始建于大禹时期,封建国国君是大禹的儿子辈,夏启的兄弟。

从目前已知的文献材料,我们可以知道,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这些封国的存在,即是夏朝的存在。

1、古褒国,姒姓,是大禹分封的13个姒姓氏国之一。西周时期的古褒国,位于汉中市以北,褒谷口以南的平原上。

2、古杞国也是大禹所封,姒姓,大禹的儿子。历经夏商周。

太史公在《陈杞世家》提到了杞国,可他说“杞国微小,它的事迹不值得记载”。太史公说,杞国在殷商时期“或封或绝”。

根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灭夏后,夏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被迁到杞国,殷商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

杞国的存在得到殷商甲骨文的证实,商王武丁曾娶一位杞国的女子为妃。当时,杞国的爵位伯爵。而在商纣王时,也有卜辞:“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的字样。

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再建杞国。周武王寻找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东楼公,便将他封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国亡于楚。

二、少康复国后,封建过两个氏国。其一是越国,其二是缯国。这是少康复国的历史证据

1、越国,以奉守大禹的祭祀。大禹在会稽山集会诸侯,如会者万国。大禹崩于会稽山。越国,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以绍兴大禹陵为中心。《史记》记载越国的始祖为夏朝天子少康的庶子无余,无余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

对于越国的历史极其历史存在,大家都很熟悉,这里就不在赘述。

2、曾国。曾国历经夏商周而存在,历史记载中也出现缯和鄫,根子在曾。

《世本》谓:“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史载少康有九子,曲烈实为其次子。这说明夏代即有缯国,这个缯国是少康复国所封。

三、关于曾国、鄫国和缯国

(一)文献记载的缯国和鄫国

1、河南南阳方城有缯国

依据文献记载,西周缯国国都在方城境内。

《国语.郑语》韦昭注谓:“缯,申之与国也。”说明西周时期缯国与申国是比邻。

《左传.哀公四年》曰:“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杜预注谓:“负函、缯关皆楚地。”据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和高士奇《春秋地理考实》记载,缯国、缯关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

《国语 周语 郑人伐滑》中“杞、缯则大姒”,证明缯国与杞国一样,是姒姓,为夏禹的后裔。

《汉书·地理志》有记载“缯”。

2、山东临沂兰陵有鄫国

山东鄫国,记载也源自夏代少曲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鲁襄公六年(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春秋》中有“鄫”。

地方志《峄县志》、《临沂县志》宗圣祠碑直书“宗圣曾子曲烈之后;曲烈,少康少子。国于临沂之西境,鄫国故里也”。

山东鄫国故城位于向城镇(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下辖镇)。故城近似方形,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苑宫殿庙宇遗址轮廓清晰,南、北城门墙基宽约30米,城角及故城墙基保存尚好,东北角和东南角最高处9米。城中间是裸露青石建筑基石,为宫殿府衙遗址。西侧为园林水榭,西北及北侧是历代鄫国国君和鄫国贵族的墓葬之地。

2013年5月,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鄫国故城遗址等文物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出土青铜器上的曾国:夏朝“四龙徽曾”之曾国和西周“金文曾”之曾国

1、历代都出土过曾国青铜器,多认为是夏后氏曾国

曾国的青铜器历来都有出土,国名为“曾”。不过,以前的出土的曾国之“曾”,我没有见过,所以我不能断定。

宋赵明诚、李清照合著的《金石录》收录的“安州六器”,其一“中甗”铭文载(周昭王)巡视南国,先令一个叫中的人打头阵,中先到曾,后“在鄂师次”即驻军到鄂。其二有“静方鼎”记载有“在曾、鄂”的铭文,可能也是那时事。但是没有深入研究,多认为是夏后氏的曾国。

安州是北宋的行政区划,包括今天孝感市区及周边县市,安州六器出土地点有孝感和云梦两县之说。

后来又陆续发现铭文带“曾姬”的青铜器。“曾姬”之“姬”,有人认为是姬姓曾国女子,把“姬”解释成女子,但是“姬”是女子,就不能同时解释成“姬姓”,因为一字不能两解;我认为“曾姬”就是曾国女子。“姬”不应解释成姬姓。这样“曾姬”就与“汉阳诸姬”无关,也就与汉阳姬姓缯国无关。姬姓曾国就是误解。

2、考古发现的曾国,青铜器上铭文为“曾”有“四龙徽曾”和“金文曾”两种。四龙徽曾是夏代曾国,金文曾是西周曾国

(1)“四龙徽”曾

1978年在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发掘了一座墓葬,大量青铜器出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侯乙编钟”。

对曾侯乙墓,被认为是战国墓葬,这需要商榷。我认为是南移的夏代曾国;根据高规格的墓葬和大量青铜器铭文“曾”,使人们确信这里曾是周朝的曾国。这也需要商榷,因为这个曾,是明显的“徽”,而不是“字”。

曾侯乙墓出土的四龙徽曾

(2)“金文”曾

2010年12月28日,位于随州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叶家山的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2011年1月上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到现场调查,对两座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初步确定:这是一处新发现的西周家族墓地,是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西周古墓之一。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是自曾侯乙墓发掘后,又一和曾国或曾侯相关的考古发现。西周金文曾出现在青铜器上。

金文曾

金文曾​
(3)“四龙”曾国是夏朝曾国,“金文”曾是西周曾国

文字曾,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蒸熟食物的器皿,是“甑”的初文。

来源:百度“曾”

根据“曾”字的演变,特别是商代金文曾与西周金文曾的不同,断代随州叶家山曾侯墓是西周早期时期的,这个断代没问题。

商代金文曾上是两条鞭毛状;周代金文曾上是刻画状两笔,下是口;出土的金文曾,整体与周代金文曾同,但下面缺“口”。所以这个金文曾,是商代金文曾向周代金文曾的过渡字形。

根据同理,​断代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的,则是根本错误的。

擂鼓墩出土的“曾”,是四龙图徽,属于族徽性质,这样的表达,只能是图文,图文当在文字的早期。结合少康复国封建曾国的历史记载,所以我认为“四龙曾徽”是夏朝少康复国所封的曾国国徽。

(4)关于“曾”字形的分析的佐证

曾是缯鄫的本字或字根,所以缯和鄫,与曾有年代的不同。

从文字看,曾是缯和鄫的本字。所以从文字的角度看,曾是根本,缯鄫是延伸。

比较四龙徽曾与金文曾,可以断定,四龙徽曾可能是夏代曾国之曾。金文曾是西周曾国之曾。

(5)南阳方城八里桥出土了夏代遗址的佐证。这个材料可以与夏代少康复国所封的曾国相匹配,证明夏代曾国的始封地在南阳方城八里桥

八里桥遗址位于方城县城南约4千米的潘河西岸,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豫西南地区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处二里头文化遗存,文化内涵丰富,主要遗物有陶器、石器和兽骨等,器物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期”。

方城境内多处出土了新石器至夏代文物遗址,特别是八里桥夏代文化遗址,出土有大量石斧、石钺、石玦、陶尊、灰陶等夏代文物,其文化特征与二里头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钺是权力的象征。

南阳方城八里桥夏代遗址,其最早的主人应为少康之子曲烈的曾国遗址。

(6)综合判断如下

甲、曲烈之封国应该名“曾”,其国徽是“四龙徽曾”。在夏代,少康复国所封之曲烈的封国,应该是“曾”国。夏代曾国在方城县境内的八里桥夏代遗址。方城八里桥夏代遗址是曾侯曲烈诸侯国首封国都所在地。

四龙“曾”徽,应该是夏代曾国的国徽。

乙、“鄫”是因商代南阳曾国被迁移到山东而得国名。可能在夏末商初之际,因夏朝灭亡,曾国失诸侯国地位,曾国人被商朝迁去山东,商朝划了一块地作为曾国移民的食邑,这个食邑之地就被称作“鄫”。也可能在商代鄫邑被恢复诸侯国地位,其国就是“鄫国”。在西周,鄫国的诸侯国地位被西周继续保留而延续,直至春秋时期被灭。

在历史记载中,鄫国的历史当然也可以追溯到始封君曲烈。

丙、“缯”是因丝绸而得名。依据《辞源》,“缯”乃丝织品的总称。缯国,才是西周所封于南阳,与申国为邻的缯国。

缯国应该是少康之子曲烈之后。这是西周在曾国始封之地建立的诸侯国。所以在文献记载中,缯国也可以追溯到曲烈。

丁、金文曾之曾国,可能就是专家们所谓的“曾随一国两名”。

戊、补充分析。

考古发现在古随国之地今随洲,出土的四龙徽曾与金文曾;文献记在西周有一个与申国为邻的缯国。这就有三个曾国。

历代典籍文献记载,随州一带是曾经强大一时的随国。《左传·桓公六年》的“汉东诸国随为大”的“随国”被称为“汉阳诸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之一,并没有什么曾国。有历史记载的西周所封建的曾国,文字记载是“缯”国,缯国在方城,不在随州。

西周与申国相邻的缯国。图来自网络。红框本人所加。

曾侯墓出土于随州擂鼓墩,青铜铭文是“四龙徽”曾,表明“四龙徽”曾之曾国与随国在地域上是重叠的。由于“四龙徽”曾是图文性质,所以我将这个“四龙徽”曾之曾国,断代为夏朝少康复国所封的曾国,所以与西周金文曾国时代不同。

考古发现的“四龙徽”曾之曾国,与随国在地域上重合,但在时空上不一定重合。这个曾侯乙所代表的曾国,只有解释成夏代曾国才具合理性。象“乙”“丙”这样的取名习惯,是商王的取名习惯。但是这种取名习惯,在夏代已经生成。如“桀,夏朝末代君主,又称癸、履癸。”所以我认为曾侯乙墓所代表的曾国,是夏代曾国。夏代曾国始封于南阳方城,后向南发展就到今随州。

曾侯墓出土于随州叶家山,青铜铭文是“金文”曾,表明“金文”曾之曾国与随国在地域上和时间上都是重叠的。这个“金文”曾之曾国,是谁呢?

这个考古发现的金文曾之曾国,历史没有记载。考古发现了一个“金文”曾之曾国。

很显白的是,曾与缯是两个字,缯国有历史记载,还有邻国申国作证,所以不能把缯国解释成曾国。

根据相同的地理位置,相同的姓,李学勤据此认为青铜铭文金文曾的曾国就是文献中的随国,提出“曾、随实是一国两名”的论断。

不过,从青铜铭文看,金文曾的出现比金文随早(排除四龙徽曾是战国),也许作为西周南大门的时候,金文曾国是西周金文曾之曾国;归附楚国之后,金文曾国就是楚国之附庸国随国。金文曾国对周和楚,是两称。

己、总结:四龙徽曾之曾国是夏代曾国。鄫国是夏朝灭亡,夏代曾国东迁山东鄫地建立的曾国。商朝灭王,西周封曾国的后裔在夏代曾国首封之地建立缯国。为守卫西周南大门,在随栆走廊之地建立姬姓曾国,姬姓曾国也是楚国附庸之国随国。


四、文献记载的商汤对夏后氏的分封

《史记·夏本纪》载:“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于夏亭。”

商汤封夏之后于夏亭的夏亭在哪里呢?古夏亭遗址就在今禹州市鸿畅镇的夏寺村,西距鸿畅镇政府1.5公里,东北距禹州城18公里。

我论证过,在后石家河时期,禹王被洞庭湖兴起的有苗势力驱逐,逃出石家河,开始禹王的北进事业。禹王退出湖北,占据南阳和淮河流域,治水四渎。禹王沿颍川北上,在登封建立禹王城(阳城)。在完成凿河和梳河,使南流的河水北流后,禹王被帝尧封为夏伯,号称大禹,封国于阳翟。阳翟就是禹州,所以夏朝被灭,归顺于商朝的夏朝后人,被商汤封在禹州,这是帝尧所封的大禹夏国所在地。到汉朝的时候,禹州还可以看到纪念夏朝的建筑——夏亭。


黄饮冰2023年12月5日随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