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讨厌的勇气,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李俊鹤馆藏 2023-12-16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决定自己的不是环境等外在因素,而是自己。既然生而为人,就永远都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弗洛伊德和荣格被称为心理学界三巨头,名气虽说不如后两位,但是他的个体心理学影响深远。

《被讨厌的勇气》是岸见一郎、古贺史健两位作者以类似柏拉图介绍苏格拉底的哲学,以对话的方式,系统介绍阿德勒的思想。

里面用到的很多语言,振聋发聩。比如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里面提到的很多观点可能会颠覆我们的传统理念。比如主张摈弃“原因论”,宣扬“目的论”;打破纵向关系,注重横向关系;构建共同体感觉,需要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阿德勒心理学也被称为“勇气心理学”,看完也许会让你更加感觉到生活的残酷,因为人生没有救世主,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但是也许也会给到你前行的力量,因为无论你现在的处境如何,你都有选择的权力,你所需要的只是坚定做自己的勇气。

01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他人、与以前发生过什么,都没有决定性的关联。长期纠缠于原因,只是给自己多了一个安于现状的借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比如童年的不幸可以解释日后的困境,但是在阿德勒看来,这个人之所以有困境,是因为他出于某种目的,主动“选择了”这个扭曲的性格。不幸的童年只是他的借口。

有个女孩,一和陌生人说话就紧张、脸红,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始终不敢向心仪的男生表白,内心非常痛苦。

阿德勒理论认为,爱脸红的毛病是她自己的选择。因为对于女孩来说,被别人拒绝,是比脸红更可怕的事情。害怕表白被拒绝,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敢表白,所以才发明了脸红。这样她就可以说服自己,“我要不是有社交恐惧症就会去表白,就会得到爱情。”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02


—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想,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主观感受,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18度的井水,有些人会感觉温度高,而有些人会觉得温度适中,甚至觉得清凉。

怒气是控制别人的手段,人总是战略性地选择某个情感,来达到别的目的。比如服务员把汤撒在你的衣服上,你火冒三丈。妈妈冲着孩子发脾气,忽然妈妈的领导打来电话,她马上和颜悦色地和领导说话。五分钟后放下电话,妈妈又接着对女儿发火。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

有人喜欢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有的人说从小孩性格孤僻,害怕外面的世界,所以不敢出门只能待在家里,这是他的性格悲剧吗?

不是。他也知道性格孤僻不好,但是这个性格对他有利,那就是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照顾。

小孩的不良行为(逃学、自残等),通常隐藏着“报复父母”的权力之争的目的。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面对人生的三大课题(工作、交友、爱),我们无处可逃,也不能够逃避。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03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人是社会人,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归属感。

努力讨好别人,却让自己在盲从中迷失了自己,是得不偿失的。

阿德勒认为,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要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何其难。很多时候,我们活成了连自己都讨厌的人。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了,做自己,需要勇气。

课题分为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谁的课题谁负责。

怎样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别人的课题只能加以引导,自己的课题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放下别人的课题,让烦恼轻轻飞走。既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这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左右。我只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简直可以称为“人生的真理”。

“无论别人怎么蛮不讲理地乱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这是他们自己要处理的课题,我们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们要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04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如果说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人际关系的终点就是“共同体感觉”。所谓共同体感觉就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国家、人类等一切存在。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中国人、法国人、美国人,每个人看到世界地图的中心都不一样,都是站在自己角度来看。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也不是共同体的中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主动融入其中。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为什么有的人一退休就焉了,就是因为其从某个共同体中分离出来。有的人,能很快转变角色,积极投入另外一个共同体,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找到新的意义。

阿德勒认为,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表扬和批评的背后都是为了操纵。他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所有人都应该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不评价他人,但是可以有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也就是“鼓励”。

关于怎么样才能够获得“勇气”,阿德勒的观点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的时候才能够获得勇气。

很有意思的问题,假设你按照上司的指示做,结果工作以失败告终。这是谁的责任?

05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就是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去改变我能改变的,并且有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信赖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地相信。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不需要自我牺牲。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假设在家里,即使一个人多承担了一些劳务,也要以一颗欢喜心来从事劳务,而不是以一颗责备求全,甚至是怨恨的心。如果是后者,身边的亲人可能更加不会亲近,反而会越走越远。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施比受更有福,这是得到幸福的唯一方法,也是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关键。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最好还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认真活在当下,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因为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

人生就像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之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相信“一个人的力量很大”。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

有人说,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的一半时间”。看来真是学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

推荐相关文章:

彭凯平: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优势教养:书好读,儿难育

断舍离,少即是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