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大宋最有名的美食博主,是文学圈的顶流,他是谁?(总215期)

 百味诗词 2023-12-17 发布于浙江

他是大宋最有名的美食博主,是文学圈的顶流,还是社交达人。他是谁?

他是苏轼。

 1.

公元103718日,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的后人。他有着摩羯座最显著的特点:乐观。

母亲程夫人是个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对小苏轼和苏辙的管教很严格。父亲苏洵27岁时才浪子回头,发奋读书,认真教育孩子,两兄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

18岁时,苏轼娶了结发妻子王弗,一位深藏不露的才女,才学不在苏轼之下,为人温柔贤惠,善解人意,为丈夫提过许多合适的建议。

1056年,苏洵带着20岁的苏轼和17岁的苏辙,离开四川到当时的汴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文章追求辞藻,华而不实的文风泛滥。

主考官欧阳修读到苏轼写的文章时,眼前一亮,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选为第一名。

但当时考试实行糊名制,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把这个考生定为第二名。后来才知道是苏轼这个冤大头写的。

弟弟苏辙也在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名次,但是他爸苏洵却落榜了。

文坛大V欧阳修非常看好苏轼,经常给他的文章点赞,转发评论,还感叹说:

30年后,人们不会记得我,只会记得苏轼。

 2

很快,苏轼就在京城文学圈里出名了,很多达官贵人都是他的粉丝。正当他沉浸在涨粉的喜悦中时,忽然接到了母亲病故的噩耗,怀着悲痛的心情匆匆赶回老家,为母奔丧。

当时的制度规定,官员的直系长辈去世以后,必须暂时辞去官职,在家守孝三年。哪怕是当朝宰相都不例外。

1059年,兄弟俩守丧期满,苏洵带着儿子和儿媳全家迁往京城,借钱买了栋别墅,还不还得起房贷先不管,住着开心就完事儿了。

不久后,苏轼参加了公开评议朝政的制策考试,他的制策被列为三等,为“百年第一”。

宋神宗评价他是个可以做宰相的人才。

但苏轼这一生从未做过宰相。

1061年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相当于凤翔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任职期间得到了大众的五星好评。

1065年,26岁的发妻王弗去世,这对苏轼打击很大。

但是三年后,他便娶了王弗的堂妹比他小11岁的王润之,后来逐渐成了陪他走过艰难岁月的贤内助。

不过,苏轼始终惦念着王弗,十年后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悼亡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亡妻的哀思。

 3

王弗离世不久后,苏洵病逝,两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1069年,苏轼回到京城。这时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许多反对新法的官员都被迫离京,其中就包括赏识苏轼的欧阳修。

耿直的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了王安石,派人向神宗打他的小报告。

苏轼服了,不用你赶,“我自己会走”。

于是申请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相当于杭州副市长。

1071年,苏轼带着家属风尘仆仆来到杭州,随后在这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度过了一段惬意的时光。

这期间他写下数十首诗词,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在杭州,她收了沦落歌舞班的王朝云为侍女。

六年后,18岁的朝云被纳为侍妾。

1074年秋州调往密州即(山东诸城)任知州。

两年后的中秋节,官场失意,佳节思亲,他写下《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注百味诗词李轶贤 视频号】

 4

1077年又调到徐州任知州。

黄河决口,洪水暴涨,他亲自带人堵塞城墙缺口,保全徐州城。

1079年调任湖州知州,刚办好入职手续,就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其中的一些话如愚不适实,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对皇帝不忠,死有余辜,还从苏轼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具有讽刺含义的句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久后,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押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次巨大的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纷纷想置他于死地。苏辙想方设法的营救哥哥,上书请求用自己的官职为老哥赎罪,还有不少有识之士也上书为他求情。

当时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也上书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多亏了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苏轼总算保住了小命。

 5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如今的湖北黄冈,这个职位相当低微,没啥职权。

苏轼刚到黄州,就写了一首自嘲,说,我这半辈子为了一张嘴忙碌。老来事业一片荒唐,又夸黄州的鱼好吃,看到竹林就好像闻到了竹笋的香,看来美食博主的身份是瞒不住了。

但他时常也会emo,毕竟生活的落差实在是太大了。为了排解心中郁闷,他四处游玩,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达到了艺术生涯的高峰,

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恍惚,

有“寂寞沙洲冷”的凄凉,

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思,

还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

他最好的书法《寒食帖》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很快他就适应了黄州的生活,不上班的时候,带着家人开垦成都的一块坡地,靠着种田挣点生活费补贴家用,还给自己起了个别号——“东坡居士”。

有一件最让苏轼开心的事儿,猪肉好吃,还特便宜,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他写《猪肉颂》,分享自己的真香教程,带火了东坡肉,成了妥妥的美食。

博主发朋友圈说,友友们,这红烧肉物美价廉,很难不爱啊。

睡不着的时候,他跑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发现“怀民亦未寝”。怀民当时的表情大概是这样:

怀民表示,啊,对对对,有你,我真的服气。

在黄州的时候还有件趣事。

东坡到朋友陈继常家里玩,两人熬夜唠嗑不睡觉。季昌老婆推门一声怒吼,把他手里的拐杖吓掉了,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东坡给他老婆起了个外号“河东狮”。

……

苏轼的一生,一直在贬官。

 6

让我们来欣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吧。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片一句一进,从雨声急,到吟啸徐行,写出词人的生活态度,用竹杖、芒鞋胜马来显示自己超越常人的见识,用谁怕?二字反问,加强对代表艰辛、磨难的急雨之蔑视。最后一句引申到人生中来,注意前面小序中讲了雨具先去,那么蓑衣从何而来?因为这里已经是虚写了,并不代表词人现在穿着蓑衣

雨停了,下片自然有情境转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放晴了,山头斜阳迎面而来。回头望一眼一路行来的风雨萧瑟,我信步归去,不在乎它是风雨如晦还是雨霁云开。

这一段就完全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态度融入了放晴之后的景色描写。他刚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在之前因为反对变法的缘故也曾经被外放,但是乌台诗案的打击是最深的,他当时在狱中连后事都安排好了。

满朝臣子,没有敢替他说话的,到最后,还是以前的政敌王安石救他一命。

后来,苏轼拜访了故人王安石。

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是非恩怨都成过眼云烟,怎能不叫人感慨万千。

分别时,王安石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点个“在看”与“赞”,和百味君一起振兴诗词文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