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一起国学 2023-12-19 发布于重庆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语 译

祭祀的时候要心诚,犹如被祭者就在面前,祭神的时候犹如神明亲临。孔子说:“我不能亲身参与的祭祀,还不如不祭。”

Midjourney生成

解 析

祭如在:皇疏和朱熹都认为这句是说“祭鬼如鬼在”,即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像他们音容尚在。虽然有添字解经的嫌疑,但目前这是主流观点。

我认为,原文没说“祭鬼”,“祭如在”应该属于总结性陈词,不管祭什么,就当它在现场,说起来挺瘆得慌,意思是祭祀的时候要心诚,“事死如事生”,不能只做样子、糊弄事。

这句话应该在当时来说就是古语,作为引子,引出后面孔子的言论。

与:参与、参加。“吾不与祭”指孔子没办法亲身参与的祭祀活动,一般是因病或公事的原因,委托别人代为祭祀。

唐韩愈认为,这句接前文“禘自既灌而往,吾不欲观之矣”,因为鲁僖公的礼官搞错了祭祀的顺序,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去纠正他,只能吐槽哀叹“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是唐以前的说法。

朱熹及后世学者多采纳“请假说”,祭祀要心诚,就像被祭祀的鬼神亲临现场一样。如果因为有事不能参加祭祀,让别人代劳还不如不祭。如果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一些客观因素就不祭祀,把其它事情放在比祭祀更重要的位置上,那就没有祭祀的意义了。

我更倾向于前说。《论语》的架构虽然比较松散,有时候会觉得前言不搭后语,但孔子及其门徒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认知我们可以从大量史料中去探知。尽可能的还原章句的本意,不添字解经、夹带私货,不妄谈真知,寻找字里行间的浩然之气,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夫子,是我读《论语》的原本精神。

引 申

儒家非常重视丧祭之礼,他们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认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祭祀祖先出于孝,祭神则出于敬。孔子的时代,中国人更倾向于自然神话信仰,祭天地、祭山川河流等,这是王公贵族的祭神。周礼提到士大夫可以祭祀五种神祇,具体神祇各文献记载不一,如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