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配合按摩穴位治疗失眠67例

 福兴堂图书馆 2023-12-22 发布于河南

中药配合按摩穴位治疗失眠67例

近20余年,笔者运用中药配合中医按摩法治疗失眠,疗效满意。现将1985年1月至2008年7月治疗失眠证67 例归纳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7 例患者中男37例,女30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5岁,平均32.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6 a,平均1年2个月;病情轻者33例,重者34例。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1和《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2)中失眠证的诊断标准:轻者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为临床表现者。

1.3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并符合以下条件:入睡困难与睡眠维持困难每周至少出现3次,持续1个月以上;患者睡眠障碍不是任何一种严重躯体疾病的一部分;患者治疗期间不使用精神药物或停药2周以上。

2治疗方法

2.1中药疗法采取酸枣仁汤加减,处方:炒酸枣仁20 g,柏子仁15g,远志10g,五味子10g,麦冬10g,川芎5g,茯苓20g,炙甘草5g。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煮2次,上下午各1次,各煎取汁适量温服。每周服3剂,隔日服1剂,1周为1个疗程。上方根据体质特点进行加减:气虚脉无力加人参;阴虚火旺加知母、生地;心悸易惊加朱砂、龙齿;痰热内扰加竹茹、枳壳、陈皮、半夏;肝郁化火加栀子、龙胆草等。

2.2 按摩疗法两手握拳,以第1指关节点按揉两侧足三里、三阴交,共按摩3min;以拇指尖点按揉两侧合谷,如果合谷压痛不明显,可按第2掌骨虎口侧(全息治疗穴位)找痛点,共按摩2min;点按揉印堂、攒竹、安眠、四神聪,共按摩3min;肠胃功能失调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以掌根绕脐周揉少腹,顺时针揉10次,再反时针揉10次,共揉60次;阳亢体质可搓两侧脚掌心,按摩涌泉穴,共按摩2min;心功能失调可按心俞穴,按摩2min。每日按摩1次,睡前加按1次效佳。早醒后不寐,可点按第2掌骨虎口侧。按摩7d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判定 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②显效: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③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到3 h;④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者。

3.2结果共治疗3个疗程,其中痊愈25例,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03%。

4讨论

失眠在现代医学属于疑难病范畴,至今没有完善的药物疗法。而中药和中医按摩治疗失眠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均经过历史的长期验证。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由于情志不调或劳神太过,致使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阴失调,心神不安而成本病(2)。大多数失眠患者为虚证或虚实夹杂。酸枣仁养心安神之功效突出,炒用效果更好,因而首推其为养心安神第一主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三药常用于治疗失眠;五味子与养心阴之麦冬组合疗效尚好;川芎本身能调血疏肝安神,但川芎药性温而辛散,遇阴虚阳亢或火热体质需用知母、生地等药制约;必需时可换用药性寒凉的丹参、郁金;茯苓渗湿健脾,宁心安神,常将其用于补气阴安眠剂中,既助健脾宁心,又能反佐补阴之药;炙甘草补心气和胃气并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共奏宁心安神之功,故本方可广泛用于失眠症。但失眠证多种多样,临床上难见一方能治所有失眠症,在上方基础上细心辨证随证加减,才能获得高效。

按摩疗法中,合谷、足三里为重要的调治经络脏腑的穴位,第2掌骨虎口侧为人体重要的全息治疗穴位,笔者最常按摩这3个基本穴位配合其它穴位治疗疾病;三阴交是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可调整足三阴经之经气,又有安神之功;印堂、攒竹、安眠、心俞、四神聪为治疗失眠经验穴;绕脐周揉少腹可以调整脾胃及植物神经丛功能,笔者常用此法治疗与之有关疾病;搓两侧脚掌心,按摩涌泉穴可降浊气升清气而安神。诸穴合用,调整经络经气,进而使脏腑功能及其气血阴阳协调,则失眠自愈。

综上,中药疗效广泛持久稳定,按摩疗效快捷应手而至。中药治疗失眠的有效性加上中医按摩治疗失眠的有效性,产生出乘方效应,疗效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鲁兆鳞.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15.

[2]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组。中医内科疾病名

称规范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3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