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筑之构架体系三

 黄之中 2023-12-23 发布于上海

    蜀柱    

蜀柱,又称为侏儒柱,顾名思义就是比较矮的柱子,一般是架设在平梁之上承托脊槫;蜀柱还有一种情况是出现在补间铺作,作为传力构件将斗栱和上部梁枋的荷载传递至阑额或普拍枋,由于宋金以后补间铺作的进化,补间铺作蜀柱的做法已较难见到;而在日本,补间铺作位置设置蜀柱的做法始终存在,历经千年一直而不变。

图片
蜀柱——山西涞源阁院寺文殊殿
图片
(补间蜀柱——山西涞源阁院寺文殊殿
图片
蜀柱——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图片
(补间蜀柱——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图片
(补间蜀柱——河北新城开善寺大殿,大修期间

图片
(补间蜀柱——左图为日本唐招提寺,右图为日本醒醐寺五重塔

    驼峰    

驼峰,架设于下层梁栿之上,上层梁头之下的构件,通常和斗拱或者蜀柱配合使用,其主要功能为扩大斗栱或者蜀柱在梁上的接触面,起到分担荷载、防止应力集中的作用。在宋《营造法式》中,驼峰的造型主要有四种,分别为毡笠型、掐瓣型、两瓣鹰嘴型和三瓣鹰嘴型。
图片
(宋《营造法式》中驼峰样式

图片

图片

(实际建筑中的驼峰各种样式

图片

(大同善化寺山门驼峰

图片

(平顺大云寺大殿驼峰)

     叉手    

叉手,位于平梁梁头和脊槫之间的斜向枋木(造型包含直段和栱状),和蜀柱、平梁一起形成较为稳定的平面内三角形体系。唐代以前的建筑只用叉手不用蜀柱,而五代时期则出现了叉手搭配蜀柱的构造,到了元代蜀柱承托荷载的功能凸显,叉手的截面则远小于蜀柱,成了仅增加结构刚度的附属构件,到了清代官式建筑中,则基本看不到叉手的构造。

图片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仅叉手无蜀柱,唐代
图片
(山西南禅寺,仅叉手无蜀柱,唐代)
图片
(山西平顺县龙门寺西配殿,叉手搭配蜀柱,五代)

图片
(山西陵川小会岭二仙庙正殿,拱形叉手搭配蜀柱,宋代)

图片
(山西陵川石掌玉皇庙明代戏台,拱形叉手搭配蜀柱,明代,叉手截面已较小

托脚     

托脚,位于上、中、下平槫之间,是从下层梁头承托上层槫木的斜向支撑枋木,改善结构局部的稳定性。唐至元代建筑中较为常见,而到明清时期则极为少见。

图片
(托脚——山西涞源阁院寺文殊殿,辽代时期

图片
(托脚——山西万荣稷王庙正殿,宋金时期

图片
山西右玉县宝宁寺大雄宝殿无托脚,明代时期,构架未用托脚

襻间枋     

襻间枋,和槫平行的枋木构件,两端一般插入蜀柱或者驼峰,起到横向联系屋架的做法,增加屋架的整体稳定性。

图片
(襻间枋——山西大同浑源文庙大成殿

图片
(襻间枋——山西陵川石掌玉皇庙明代戏台

合踏     

合踏,是蜀柱柱脚位置设置的踏头形水平木构件,起到稳固蜀柱柱身并分担蜀柱对下部梁栿的集中荷载的作用,功能与驼峰相似。合踏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从五代至元之前,合踏普遍为朴实的㭼头造型,缺少装饰纹样,到了元代流行在合踏两边增加雕花图案以此来进行装饰,提升美感。

图片
(合踏——山西繁峙中庄寨宝藏寺圆觉殿
图片
(合踏——山西大同浑源文庙大成殿,合踏端部雕饰纹案

以上就是宋《营造法式》中梁栿上部构件的分类和组合,下一篇和大家一起分享大构架的其他知识。

... The End ...

古建杂谈

一个醉心古建筑的小二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