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姓历来是观测天文的部落

 荷香月暖 2023-12-23 发布于广西
姓氏研究


                董姓历来是观测天文的部落

                       广西     钟山    董全吉

 

 

                 

 “蕫”是一个天文观测符号,后又引申祭祀“雅拜”的动作。“蕫”姓部落的职责初为管理火种,制造陶器。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主要负责天文观测(“敬授民时”)与运算、制定历法、有祭天权(祭司)、冶炼、记载历史的部落。“蕫”位于参星胡星区域为主的部落是组织者(包括军事领导),负责与神沟通,制定历法。后成为史官(太史)、卜人、记录历史、夜观星象与祭司(巫祝)。

一、正即董,火正祝融即为“董”部落

《传》:“董,督也”、(晋)郭璞《尔雅·卷一》:“董:督、正也”;又《尔雅·释诂》:“正,长也”。《正义》曰:“《释诂》云:董,督、正也,俱训为正,是董得为督,谓督察之也”。《论语·颜渊第十二》:“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孔子说:政治的政,就是正义、正直、正派和公正的意思。(作为领导)你带头走正道,(下属)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火正官名为祝融,名重黎。高辛与颛顼相继无隔,故重黎为南正、火正事颛顼又事高辛,史记载“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又“重即羲、黎即和”,颛顼时期分为“重”与“黎”,至尧帝帝喾之后,《尧典注》“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依然以重黎为“火正”。“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见《汉·食货志》)。因“就是“董”,因此,重黎祝融为“董”。“董”作为天文观测早在炎帝及少昊之前就存在

【注释】

、《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汉)《毛诗·卷七》:“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后”;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四十·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汉)郑玄《周礼·注疏》:“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故外传黎为高辛氏之火正,此皆颛顼时之官也。案《郑语》云:重黎为高辛氏火正。故《尧典》注:高辛氏之世,命重为南正,司天;犁为火正,司地。以高辛与颛顼相继无隔,故重犁事颛顼又事高辛”

《唐)杜佑《通典·卷十九》:“夏官火正曰祝融(祝融,明貌也,其祀黎也)”;

(汉)班固《前汉书·卷十九上》黎为祝融,火正。

 、(汉)孔安国《尚书注疏·卷十八》:“《傅》重即羲,黎即和”。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卷一》:“《吕刑传》云:重即羲,黎即和。虽别为氏族,而出自重黎也。按圣人不独治,必须贤辅,乃命相天地之官,若《周礼》天官卿、地官卿也。”

(宋)罗泌《路史卷十六》:“有羲氏、重氏(羲和异出,世不能别。吕邢《传》云:重即羲也,黎即和也,盖羲和亦曰重黎”;

、(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干象典·卷十九》:《礼记》《月令》:“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注〉此赤精之君,火官之臣,自古以来著德立功者也。炎帝,大庭氏也。祝融,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火官。……后土亦颛顼氏之子,曰黎,兼为土官”。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三家注:“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正义左传云蔡墨曰“少昊氏之子曰黎,为火正,号祝融”,即火行之官,知天数。于唐、虞,羲、和;□正义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时之官也。有夏,昆吾;□正义昆吾,陆终之子。”

    二、从炎帝到尧帝时期参星胡星方位“参胡董姓”部落一直从事天文观测

《通鉴前编》:“黄帝既受河图,命鬼臾蓲占星,于是乎有星官之书”、《路史》:“少昊氏行二十有八宿,而民事定”、《史记·五帝本纪》:“舜乃作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从事天文观测指导农时、战争,是管理阶层。《路史·后纪》:“而都于陈师,于大填学,于封巨赤诵。复岐下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于是,申命封胡以为丞,鬼容蓲为相,力牧为将,而周昌辅之,大山稽为司徒,庸光为司马,恒先为司空,建九法七相,翼而下服度”就是靠天文“建章立制”,观测天文的人名不同时期有变化。(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列表:“(黄帝时期有)黄帝师封巨、大填、大山稽。力牧、风后、鬼臾区(师古曰:即鬼容区也。臾、容声相近。)、孔甲、岐伯、泠沦氏(服虔曰:'沦音鳏,始造十二律者。’师古曰:'音零纶’)。”;(颛顼帝高阳氏时有吴回、后土、蓐收、玄冥、熙、柱、允格、台骀师古曰:骀音胎。、大款……等。帝喾高辛氏时期有:祝融、陆终祝融子。女溃陆终妃,生六子: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乙,五曰曹姓,六曰季连)……(帝尧陶唐氏时期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帝舜有虞氏时期有):董父、东不訾(注:《韩子》以:董不识)……”。早于帝喾之前的台骀,也是在参星董姓部落地。

-----------------------------------------------------------------------------------------------

【注释】:《左传·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元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

祝融早于颛顼就存在,帝喾时期把祝融部落分化为八大部落,即祝融八姓。(宋)郑樵《通志·卷三十·氏族略第六》“董氏有二:董父之后以字为氏;又有陆终之子参胡姓董,以姓为氏”,因此,台骀是到参星的董姓部落地治水。而火正董姓一直是观测天文的部落,有关古籍记载董姓是作为敬民授时的诸侯

-----------------------------------------------------------------------------------------------

【注释】、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春秋左氏传·注疏·卷五十考证》:“亲其民人,明其伍候。注:使民有部伍,相为候望。疏:(《正义》曰:贾服王皆作五候。贾逵云:五候,五方之候也,敬授民时,四方中央之候。王云:五候:山候、林候、泽候、川候、平地候也。董云:五候候四方及国中之奸谋也,杜作伍候,故云:使民有部伍相为候望,彼诸夲盖以上多云四故,误为五也)

(吴)韦昭注《国语·卷十六》:“且重黎之后也(重黎,官名。《楚语》曰: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言楚之先为此二官)。夫黎为高辛氏火正……祝融其功大矣(淳大也,耀明也,惇厚也。言黎为火正,能治其职,以大明,厚大天,明地德,故命之为祝融。祝始也,融明也,大明、天明,若历象三辰也。厚大地德,若敬授民时也。光昭四海,使上下有章也)”;

(汉)班固《前汉书·卷二十一上》:“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故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官众功皆美”

帝喾之子晚于祝融八姓分化,被尧帝安排到董姓部落地。“实沈”成为官员,以致成为“实沈,参神也”,也是到参胡董姓部落领导天文观测。

-----------------------------------------------------------------------------------------------

【注释】:、《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其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

三、从事观测天文成为与上天沟通并制定历法的官

颛顼帝时期,天文观测成为专门的部落从事。火正“董”部落就成为观测天文、指导农时,指导战争的“神”,只有他们才能与天沟通

-----------------------------------------------------------------------------------------------

【注释】:、(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汉)孔安国《尚书注疏·卷十八》:“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傅》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祗不至于天。明不相干”。

《国语·卷第十八·楚语下》:“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随着技术推进与数学演算的不断复杂,平民不再参与天文观测这一职能。“民不再与天通”这是管理与一般工作的分工。从事天文观测的部落,专门从事对天文观测、数学演算、预测天时。促进天文、医学、农业、占卜等各方面的发展。

四、董氏从天文观测向董史、司马的史官发展

“蕫”是一个天文观测符号,辛就是“董”天文观测仪器的进化精简的仪器“第一部分”“相风”,后改进的品字形多方向的风向标,即辛刀部分,代表刑具,刑具的官员握有生杀大权。《易经》为其“圭臬”圭是测日影的表,臬是射箭的标,比喻准测和法度。

(宋)罗泌《路史·卷十八》:“《元命苞》云:帝喾戴干,是谓清明发节,移度盖像。招摇注云:干,楯也。招摇为天戈,戈楯相副,戴之像,见天中以为表干。或作辛,古:辛作干,干作干,古辛干二字相似。《志》云:下邑,梁国也,今砀山县下邑今𨽻南京。《帝系谱》云:帝俈年十五佐颛顼有功,封为诸侯,邑于高辛。《九域志》有高辛城庙”。古“表干”,辛作干,为观测“相风(详见:2018年《董姓源流与董姓图腾的解说》以及2022年山西太原董有田《中华董氏渊源探究》)。因此,“辛”源于“蕫”观测天文的变化。

《春秋左传·昭公十四年》:“且昔而高祖孙伯,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从此明确记载董氏“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见(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卷二十三》。其实,董姓记录历史、夜观天象要早于“董氏”。何况,姓早于氏。《左传·文公六年》“改蒐于董”就是“改在董地检阅军队”的意思,也就是在董姓部落地。

为何同是管理典籍变成籍氏、董氏呢?(汉)伏胜《尚书大传·卷二》载“参氏一作莘”;(宋)郑樵《通志·卷二十六》:“辛氏即莘氏也。莘、辛,声相近,遂为辛氏。周太史辛甲,文王封之于长子有辛……”;(汉)桓宽《盐铁论·卷十》及(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莘氏,僮也”。此外,“参氏董姓”《路史》等把董姓作为妘、秃姓,(汉)王符《潜夫论·卷九》把“秃”作“董”,“姜”作“秃”,“斯”作“斟”,“姜”作“妘”(郐人,以“姜姓会人”),宋罗泌《路史·卷十七》:“董”作“妘”,则姜姓亦作董姓。也基本以参氏为参胡之后、“改蒐于董”、“僮作童”、“蕫作童”,与董地有关。

      莘氏居住董姓参胡地,姓源于母姓,男性得官赐氏。晋国太史最先有辛廖、辛甲为国太史。源出参胡参氏之后,居住董地自然“回归董姓”。

-----------------------------------------------------------------------------------------------

【注释】、《国语·卷第十一·晋语五》:“(文公元年)昭谓:初,晋作五军。鲁文五年,晋四卿卒。至六年(鲁文公六年,前621年),晋蒐于夷,舍二军,复成国之制。狐射姑将中军,赵盾佐之。阳子至自温,改蒐于董,使赵盾将中军,射姑佐之,射姑怨阳子之易其班,使狐鞫居杀阳处父而奔狄。”

【经】六年春,葬许僖公。夏,季孙行父如陈。秋,季孙行父如晋。八月乙亥,晋侯欢卒。冬十月,公子遂如晋。葬晋襄公。晋杀其大夫阳处父。晋狐射姑出奔狄。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

【译文】【左传·文公六年】翻译文:六年春季,晋国在夷地检阅军队,撤去两个军。让狐姑射率领中军,赵盾辅助他。阳处父从温地来,改在董地检阅军队,调换了中军主将。阳子,原是成季(赵衰)的下属,所以偏向赵氏,而且认为赵盾富有才能,说:“任用能干的人,这是国家的利益。”所以使赵盾居于上位。赵宣子从这时开始掌握国家的政权,制定章程,修订法令,清理诉讼,督察逃亡,使用契约,清除政治上的污垢,恢复被破坏的次序,重建已经废弃的官职,提拔被压抑的贤能。政令法规完成以后,交给太傅阳子和太师贾佗,使之在晋国推行,作为经常的法则。【见《我爱学习网》https:///shici/10409/54742.html

(明)王圻《续注释通考·一》:“《氏族源流》:……惠连妘姓封于参胡,而鄅子其裔也。后有鄅氏、偊氏、参氏。”;

(宋)郑樵《通志通志·卷二十八》:“参氏(董姓,陆终第二子参胡后,见《世本》。唐开元登科有参开,又作蔘氏,即古文参字)”;

(宋)罗泌《路史·卷十七》:“惠连妘姓,其封参胡。参胡者韩是,周之鄅子其后也。后有鄅氏、参氏(并见《世本》鄅子妘姓,《外传》谓参胡无后亦非,故《汉志》以鄅子为尧后失之)”。

 

(南北朝)范蔚宗《后汉书·卷一百六》:“童恢,字汉宗(谢承书:童作僮,恢作种也)。琅邪姑幕人也(姑幕故城在今密州莒县东北也)”;

(宋)朱熹《原本韩集考异·卷六》:“童奴(张本:童作僮)”;

(唐)韩愈《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十一》:“顾觅道士不见,即问童奴(张无即字,童作僮)

 

(魏)王弼《周易略例》:“童作董,本作才。鸣者声名闻之谓也”;

(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一》:“董种。董种,琅邪姑幕人,为不其令赤雀乳厅前,桑上民为作歌颂(案《范书》董作童种作,恢注云:谢书作僮种,又作董仲,今所传本乃作董种,未知孰是种。又有咒虎一事与乳雀并传,当由信及豚鱼,非关仙术种字汉宗)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一》:“鼎蕫也,从草 ,童声”;

(晋)郭璞《尔雅注疏·卷八》:“蘱薡蕫注似蒲而细音义(蘱,力愧反,又力对反。薡,音顶蕫,本或作董丁,动反施音童)”;

(宋)处观《绍兴重雕大藏音》载:“蕫:童、蕫二音”。

其实,早于董狐之前,有荀人董伯、晋史官董因。罗泌《路史·卷二十六·国名纪三》:“己姓伯,闻喜东有董池陂,董泽之陂也。《竹纪》季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者,非秦川董”旬国盛产食盐。文献记载:《水经注·汾水》载:“(古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北,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左传·成公六年》载:“晋人谋去故绛(jiàng),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竹书纪年》载:“(周桓王)五年(前715年),(晋)武公元年,荀人、董伯皆叛曲沃。”;《左传·桓公九年》载:“虢仲、芮伯、梁伯、郇侯、贾伯伐曲沃。”。何光岳《荀国考》则认为郇国初始地在周畿陕西旬邑县,武王灭商后,转封到临猗境内。清代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古郇城,在今山西蒲州府临晋县东北十五里。”临晋县,即今临猗县临晋镇。也证明参胡董姓范围超过董父豢龙时期。师古曰:“董因,晋史也。本周太史辛有之后,以董主史官”,故为董氏,都属于夜观天象(包括占卜)之董姓部落。

董氏从董史,到司马,基本都是史官。公元前715年荀人董伯;公元前637年董因(晋史官),公元前621年晋蒐于董;公元前607年董狐(晋史官)后:公元前570年董叔(晋大夫)被楚宣王所杀、前552年董伯(晋大夫)“董伯为尸”、公元前496年董安于(赵氏臣)缢死、公元前482年董褐(晋司马)。

-----------------------------------------------------------------------------------------------

【注释】(清)李锴《尚史卷十》:“孝侯弟。《史记世家》作孝侯子,鄂侯二年(722),鲁隐公初立。四年(隐三年),平王崩,桓王立。六年(隐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鄂侯奔随。是年秋,曲沃叛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鄂侯子哀侯于翼,明年翼九宗五正。九宗一姓为九族五正五官之长。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左传),《纪年》鄂侯五年(719)十月,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翼”。

(清)陈厚耀《春秋战国异辞· 卷八》:“哀侯二年(716)曲沃庄伯卒子称代是为曲沃武公(史晋世家)哀侯八年,晋侵陉廷。陉廷与曲沃,武公谋九年,伐晋于汾旁,虏哀侯,晋人乃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所虏,晋哀侯曲沃益强,晋无如之何。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于曲沃,乃立晋哀侯弟缗为晋侯(史晋世家)。纪年 哀侯二年(716)曲沃庄伯卒子称立是为武公尚一军;三年(715荀人董伯皆叛曲沃。纪年: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

  《汲冢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前715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匪直大荔,故芮也,此亦有焉。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一· 律历志· 第一》:“故《传》曰:晋侯使寺人披伐蒲,重耳奔狄。董因曰:'君之行,岁在大火’。后十二年,厘之十六岁,岁在寿星。故传曰重耳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而与之。”;

(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卷一》:“事见《春秋左氏传》及《国语》〉董因曰:君之行,岁在大火。〈师古曰:董因,晋史也。本周太史辛有之后,以董主史官,故为董氏,因其名也〉”

   (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卷十二》:“《春秋传》僖公五年,岁在大火,晋公子重耳自蒲奔狄。十六年,岁在寿星,适齐过卫,野人与之块,子犯曰:天赐也,天事必象,岁及鹑火必有此乎。复于寿星,必获诸侯。二十三年(前637年),岁星在胃、昴。秦伯纳晋文公。董因曰:岁在大梁,将集天行。元年,实沈之星,晋人是居。君之行也,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是谓大辰。辰以善成,后稷是相,唐叔以封。且以辰出而以参入,皆晋祥也。二十七年,岁在鹑火,晋侯伐卫,取五鹿,败楚师于城濮,始获诸侯。岁适及寿星,皆与《开元历》合。”

 (清)李锴《尚史·卷一百五》:“董氏。董因,周太史辛有之后;因之后为董狐,为晋大史;又有董伯、董叔,并事平公。平公有疾梦黄能,郑公孙侨教之祀鲧,遂祀夏郊,以董伯为尸(国语》董韦昭注:神不歆非类,伯其姒姓乎?)董叔取士丐女者,又有董安于者为赵鞅家臣(左传)。按董氏为辛有之后,晋有辛廖或亦其族与。”

(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七》:“董氏:本己姓,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能扰龙,舜赐姓曰董。又周大夫辛有二子,适晋与籍氏,俱董督,晋之史籍因为董氏。董因、董狐、董叔、董安于、董褐,皆其后也。《韩子》:有董不识、汉三、老董公、董仲舒、董子仪、董扶,蜀汉董允,魏董遇,后魏董琬,文中子董常,晋董养,宋董弅耘,汉牂柯大姓董氏,唐董晋。”

 

晋灵公十四年(607九月二十六日,赵盾的兄弟赵穿在桃园突袭杀死晋灵公,并且迎回赵盾。《春秋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国语·卷第十五·晋语九》:“董叔,晋大夫。”;《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70)秋,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箕遗、黄渊、嘉父、司空靖、邴豫、董叔、邴师、申书、羊舌虎、叔罴。囚伯华、叔向、籍偃。”;

《国语·卷第十四·晋语八》:“(平公)六年,鲁襄二十一年。……宣子执政,畏其多士,使城着,将逐之,箕遗、黄渊等知之而作乱。宣子杀遗、渊、嘉父、司空靖、邴豫、董叔、邴师、申书、羊舌虎、叔罴。”。

 

(汉)《周礼·卷八·夏官司马下》(郑氏注):“《春秋传》曰:晋祀夏郊,董伯为尸”;

(吴)韦昭注《国语·卷十四·晋语八》:“(平公六年,前552)平公有疾,韩宣子赞授客馆……今周室少卑(卑微也),晋实继之(谓为盟主,统诸侯也),其或者未举夏郊耶?宣子以告祀夏郊(为周祀也),董伯为尸(董伯,晋大夫。神不歆非类,则董伯其姒姓乎?尸主也)

(宋)罗泌《路史·卷四十五》:“鬼神之事,虽圣所不尽言,然其制数亦有可以见其情者,大氐神鬼阴属,非附阳体,则不可以见,是故尸以托之郊之祭也。尸与王裘冕,而士师逆尸者亦裘冕。舜入唐郊丹朱为尸,晋祀夏郊,董伯为尸。则祭天有尸矣,周公之祭泰山,召公为尸,绎宾之尸,高子灵星”。

 

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春秋左氏传注疏·卷三十四考证》:“注:十子,皆晋大夫。”、   

晋杜氏注《(周)左丘明 春秋左传》:“子为正卿,以主诸侯”;

 

《春秋左传·定公十四年传》:“十四年春(前496年),卫侯逐公叔戍与其党,故赵阳奔宋,戍来奔。梁婴父恶董安于,谓知文子曰:'不杀安于,使终为政于赵氏,赵氏必得晋国,盍以其先发难也讨于赵氏?’文子使告于赵孟曰:'范、中行氏虽信为乱,安于则发之,是安于与谋乱也。晋国有命,始祸者死。二子既伏其罪矣,敢以告。’赵孟患之。安于曰:'我死而晋国宁,赵氏定,将焉用生?人谁不死?吾死莫矣。’乃缢而死。赵孟尸诸市,而告于知氏曰:'主命戮罪人安于,既伏其罪矣,敢以告。’知伯从赵孟盟,而后赵氏定,祀安于于庙”。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卷二十八》“董安于闻之(安于赵氏臣)

 

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春秋左氏传注疏·卷五十九考证》:“寅,晋大夫曰:日旰矣。注:旰,晚也。……吴晋争长未成(482)……于是晋军大骇,乃令董褐请事贾逵等,皆云:董褐,司马寅也,如彼文则吴请先战。《国语》各记其国之事,言有彼比,故其文不同。注:《正义》曰:杜以鞅呼寅与语明,其同忧国事,故以二臣为鞅与寅也。”。

(吴)韦昭《国语·卷十九》:“晋师大骇不出,周军饬垒(周绕也,饬治也)。乃令董褐请事(董褐,晋大夫司马,演请问也)曰: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偃匿也,接合也)

(梁)萧统《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五》:“董褐,荷名。胡宁不师。(善曰《国语》曰:吴晋争长未成,吴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于是晋师大骇。乃令董褐请事,曰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

(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卷一百六十》:“按《春秋》:哀公十三年。按《左传》:十三年,夏,六月,丙子,越子伐吴。……按《吴语》: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于商、鲁之闲,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于是越王勾践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败王子友于姑熊夷。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溯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

【人物关系】(以晋平公排序):曲沃桓叔 (鼻祖:前802~前731)---曲沃庄伯 (远祖:?~前716)--晋武公 (太祖:前754~前677)---晋献公 (烈祖:?~前651)---晋文公重耳 (天祖:前697~前628) 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 ,重耳---晋襄公姬欢 (高祖:?~前621)----曾祖:桓叔捷---爷爷:惠伯谈--- 晋悼公 (父亲:前586~前558)---晋平公(前557年―前532年在位)---晋昭公 (儿子:?~前526)---孙子:晋顷公---曾孙:晋定公---玄孙:晋出公 (?~前452)、戴子雍----曾孙:忌---玄孙:晋哀公 (?~前434)

     五、参胡星宿董地被封很多“国”氏

炎黄时期、少昊、颛顼之际,都有祝融重黎火正,正即“蕫”,参胡时期明确参星胡星区域为董姓参胡。进入董姓部落的有颛顼时期的台骀,尧帝安排 “实沈”到董姓部落地,成为“实沈,参神也”,因忽略参胡董地至今对尧都“陶寺观象台”等难以考证的原因。其实,包括“陶唐氏”、“尹氏”、“旬国”、“黄国”、“韩氏”等很多赐氏,都在参胡董姓地。其后,西周有辛甲、太史尹等史官。

旬国董伯“非秦川董”,证明董姓参胡部落远超舜帝时期豢龙氏的董父区域,且“曲沃大于翼,是谓末大于本”、“晋国之众皆附”(曲沃),证明董姓部落人多势众也是归附的原因之一。

【注释】(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三百二十八》:“《旧志》:……平王二十八年,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曲沃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

(宋)郑樵《通志·卷二十六》:“晋氏(晋大夏之墟也,尧之所都平阳,其国曰唐。及叔虞封于唐,其子燮父嗣封改为晋,以其地有晋水,故也。今为晋州,其地正名翼、亦名绛,而平阳者,是其总名。至景公迁于新田,谓新田为绛,今绛州也;而谓平阳为故绛。叔虞者,武王第二子,初邑姜方,娠武王,梦天谓之曰:余命而子,虞与之唐,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命曰虞字,子于成王,立唐有乱,周公灭之,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佚曰:天子无戏言。遂封于唐,在河汾之东,地方百里。至昭侯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号桓叔,曲沃大于翼,是谓末大于本……”

《国语·卷第七·晋语一》:“曲沃,晋宗邑,今河东闻喜是也。”;

(清)储大文《山西通志·卷六十》:“《竹书记年》: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庭乃返。汉武帝至左邑桐乡,闻南粤破,改为闻喜县。按:闻喜,古曲沃也。县治至晋城三十里是桐乡,古在曲沃南三十里”。

虽参胡董姓区域划分很多氏(包括董氏、韩氏等),直至西周分封各诸侯国赐氏(国),至战国末期有897个方国,后人把氏混为姓。一些仅仅记载属于陆终次子后裔,一些记载参胡参氏后裔……但男性居住母姓董姓参胡地,能够像韩氏(今韩姓)明确清晰记载“姓分出氏”的族谱少见。韩氏族谱网明载:“高阳氏颛顼之后。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参胡初居于韩,即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济县南的韩阳,其后裔成为董姓中一支韩氏族。”,被认为是儒家、道家,后又被誉为法家创始人的“韩非”,应该比孔子更伟大的圣人。其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需求有着显着的契合点,被忽略了整整两千多年。

(晋)陈寿《魏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宗钦传》“南董邈矣,史功不申。……尹佚谟周,孔明述鲁。抑扬群致,宪章三五。”;(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辞宗丘明,直归南董。”南董,指春秋时代齐史官南史、晋史官董狐的合称,皆以直笔不讳著称。史氏为何最终源于“董姓”?不得不先说“尹国”。

(唐)林宝《元和姓纂·卷六》:“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氏焉。《风俗通》云:师尹三公,官也,以官为姓”;尹城在山西隰县。(宋)罗泌《路史·卷十六》:“(小昊之虚)……次妃生般(音,盘)为弓正,是制弓矢主,祀弧星,封于尹城,世掌宫职,尹耆事唐为尹氏(周宰尹亦为尹氏,非)”。少昊氏时天文观测“羲和、常羲(昌意。《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都是祝融重黎火正,何况居于山西隰县的尹城。同时,该尹氏非周宰“尹”官。

(汉)王符《潜夫论·卷九》载:“尹者,本官名也。若宋有太师,楚有令尹、左尹矣。尹吉甫相宣王有大功绩,诗云:尹氏太师,维周之底也”,(唐)孔颖达《春秋正义·卷三十一》:“《正义》曰:宣王之世有尹吉甫,春秋以来数有尹子见,《经》是其食采于尹,世为周卿士也,以其世为卿士,宗族强盛,故能专意立朝,不言尹子而言尹氏者,见其此族强,故能立之也”。宋代出土的传世铜器“兮甲盘”,兮甲,即尹吉甫。周宣王时期,尹吉甫获伯爵爵位,封地一直在尹城(今山西省隰县)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尹伯封随周平王东迁获封邑,称“尹邑”(今河南洛阳市新安县东南部、宜阳县西北部。)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既然,尹城在山西,也当然在参胡董地之内,可称呼为:“董姓尹氏”。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卷上》“史氏。周史佚之后,子孙以官为氏……尹氏,周尹佚,尹吉甫之后”;(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卷七》:“《晋语·胥臣》曰:文王访于辛尹。〈注〉:辛甲、尹佚,皆周大史,洛诰逸祝册,《正义》以为史佚。《淮南鸿烈》引成王问政于尹佚,保傅传丞立于后,是史佚也。《说苑》引成王问政于尹逸,尹佚,周史也,而为墨家之首,今书亡不可考”。

除位于参胡董地的尹佚之孙以官为氏外,也有董狐后人等以史官为氏。(宋)郑樵《通志·卷二十八》载:“以史为氏而未得世系者,又有太史氏、内史氏。左史氏、右史氏皆主于史,不容无别……青史氏(《英贤传》晋太史董狐之子受封青史之田,因氏焉。《汉书艺文志》青史子著书),太史氏(齐太史子馀之后)……侯史氏(《风俗通》董狐为晋侯史官,因氏焉),祝史氏(卫有祝史挥,因氏焉。《姓纂》云今下邳有此姓)

此外,如旬国,就有“荀人董伯”,“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荀子)学帝王之术”。荀子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撇开氏的来源,居参胡董地(见“改蒐于董”等),都与董姓部落有关。

六、董氏在晋国为史官兼掌“卜、筮、史”

 (南北朝)范蔚宗《后汉书·志第十》:“轩辕始受《河图斗苞授》,规日月星辰之象,故星官之书自黄帝始。至高阳氏,使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唐、虞之时,羲仲、和仲,《尚书》曰:'帝在琁玑玉衡,以齐七政。’孔安国曰:'在,察也。琁,美玉也。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舜察天文,齐七政也’。夏有昆吾,汤则巫咸,周之史佚、……”当然,董姓天文观测早于黄帝,《周易·系辞下》中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就《左》、《国》所见,掌易者不惟卜人而已,而常常是史官。……商代,卜、史、祝三者权分尚混合,而卜史预测风雨休咎,又为王占梦,其事皆巫事而皆掌于史。即卜、筮shì、史一般可通视为史,亦谓史兼掌多职”(见《周易研究》刊物2006年第一期华中师范大学许蔚《<左传><国语>易例于<周易>之文本意义》)

     早在炎帝、颛顼等上古时期,火正董姓祝融,就是天文观测的部落。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见(汉)司马迁《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七》:“十一族。胥、籍、狐、箕、栾、郄、柏、先、羊舌、董、韩《晋语·文公》昭旧族十一族,晋之旧姓,实掌近官”,唐叔始封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遂世为晋强家。董氏其后作为史官,兼卜、筮、祭司(巫祝)。同时,“董”也引申为祭祀“雅拜”的动作

-----------------------------------------------------------------------------------------------

【注释】:、(汉)《周礼·卷六·春官宗伯下·郑氏注》:“杜子春云:振读为振铎之振动,读为哀恸之恸,奇读为奇偶之奇,谓先屈一膝,今雅拜是也,或云:奇读曰倚,倚拜,谓持节持戟拜身倚之以拜。郑大夫云:动读为董,书亦或为董振,董以两手相击也。奇拜谓一拜也,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𢷎,音拜,下同。稽音启动如字又音董,又音洞,今俀人拜以两手相击,盖古之遗法,奇纪宜反褒音报右音又劝也,揖于至反即今之揖”,董引申作为祭拜的动作与活动。

                       

     20231223日初稿

【参考文献】:

、《尔雅·释诂》

、《尚书·吕刑》

、《山海经·大荒西经》

、(先秦)左丘明:《国语》

、(先秦)左丘明:《左传》

(汉)司马迁:《史记》

、(汉)《毛诗》

、(汉)孔安国:《尚书注疏》

、(汉)王符:《潜夫论》

、(汉)郑玄:《周礼注疏》

、(汉)班固:《汉书》

、(汉)伏胜:《尚书大传》

、(汉)桓宽:《盐铁论》

、(汉)韩婴:《韩诗外传》

、(吴)韦昭注:《国语》

、(魏)王弼:《周易略例》

、(晋)郭璞:《尔雅·卷一》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晋)杜氏注(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春秋左氏传注疏》

、(晋)郭璞:《尔雅注疏》

21)、(晋)陈寿:《魏书》

22)、(南北朝)范蔚宗《后汉书》

23)、(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

24)、(南北朝):《汲冢竹书纪年》

25)、(梁)萧统:《六臣注文选》

26)、(唐)韩愈:《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27)、(唐)杜佑:《通典》

 28)、(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29)、(唐)孔颖达:《春秋正义》

30)、(唐)林宝:《元和姓纂》

31)、(宋)罗泌:《路史》

32)、(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

33)、(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

34)、(宋)王应麟:《小学绀珠》

35)、(宋)郑樵:《通志》

36)、(宋)朱熹:《原本韩集考异·卷六》

37)、(宋)处观:《绍兴重雕大藏音》

38)、(宋)金履祥:《通鉴前编》

39)、(明)王圻:《续注释通考》:

40)、(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

41)、(清)李锴:《尚史》

42)、(清)陈厚耀:《春秋战国异辞》

43)、(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44)、 网络文献 :许蔚(华中师范大学):《<左传><国语>易例于<周易>之文本意义》)·《周易研究》2006年第一期

 45)网络文献:董有田:《中华董氏渊源探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