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之中庸实现的方式:礼(二)

 火岩山 2023-12-2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现代化催生的城市化浪潮,几乎肢解了大部分氏家大族内部的情感联系,随着家族的碎片化,出生在城镇高楼大厦中的新一代年轻人,也就丧失了天然的礼仪学习环境,再加上老一辈鲜有具备向后辈教导礼的价值的能力,使得今天缺乏礼教的人们难以协调和团结,也使得自身发展受到严重限制。今天我们就借着《论语》里的经文学习礼的功用,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对于个人的功用,一个是国家为什么需要礼。

我们都已经知道礼是以中庸之道成就人与人之间的义。孔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夫礼,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何谓人情?喜怒哀乐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欲以一穷之,舍礼何以哉?意思是先王为万民制礼仪,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各自心中不同的喜怒哀乐惧爱恶时常会使各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超出社会关系所能承载的范围,也就是形成反中庸所导致的混乱。大家通过学习礼达成了社会行为的共识,就能让社会分工协作更加和谐。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样做抹灭个性,然而这是和谐的社会生活必须付出的努力,好比课堂是课堂,办公室是办公室,本来就有各自的规范和约定俗称的礼仪要遵守。如果是一人在自己家中当然更自由一些,孔子在独居的时候也轻松写意,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穿戴整齐,态度温和。表现的非常闲适。

另外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真正复杂的类似祭祀礼仪,朝聘礼仪等等其实都是对官员的要求,并不对普通百姓求全责备,特别是整日劳苦的劳动者。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就是这个意思。官员处在社会利益交汇的地带,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知礼行礼,不僭越,不失位,是主政的基本功。那么今天我们有没有必要主动学习礼就不言自明了。

先来看看孔子对于自己儿子关于礼的教导。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陈亢问伯鱼:“你(作为老师的儿子)在老师那里有得到新颖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独自站着时,我快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言语应对。’我退下学习《诗》。又一天,他又自己站着,我快步走过,他问:'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立足。’我退下学《礼》。我只听到过这两次教诲。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要学《诗》,要学《礼》,又知道君子不偏袒自己儿子。”

还记得《中庸》里说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吗?古时候君子通过话语表达情感多通过《诗经》,这样就能够合宜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至于偏离和的境界。到了列国的内政外交场合,《诗经》与外交辞令的联系尤为重要,这个我们以后留到诗的篇章再说。孔子认为,礼是人得以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如果不明白礼,手足无措是常态,不仅自己在待人接物过程中会感到窘迫,他人会感觉当事人格格不入。

另外,我们从本段经文中也能学到,孔子即便教育自己儿子,也是尊道贵德,从礼乐的正道出发,而不是像很多自作聪明不劳而获的人对自己儿女私相授受一些投机取巧走捷径的“学问”,以为这样就可以千秋万代靠着当寄生虫活下去了,这是反道离教的人才会做出的蠢事。

你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不学习和践行礼在社会上难以立足,请看这一句经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未免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生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酸刻薄。君子对待自己的亲族有情义,民众中则会兴起仁德之风;君子不遗忘背弃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孔子提到的这些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也俯拾皆是:因为处于下位职级关系,对上恭敬过头,反而被当成软柿子,底线节节崩塌;因为惧怕拿不到学位,对不良导师的恶劣行径委曲求全,结果承受巨大伤害;逾越了关系边界替人做主,造成不必要的尴尬;以刀子嘴豆腐心为名放纵唇舌,不顾及远近亲疏大放厥词,导致关系的毁坏。

人与人的关系都是有底线的,过去的人通过学习礼仪来判断彼此的言行是否合乎中道,如果不符合,就需要对等回应,避免陷入被动。正因为缺乏这方面的训练,现代人在维护正常关系上缺乏常识。所以熟悉礼也是对自身的保护,不会因小失大。至于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我们在忠恕这一篇已经讲过其道理,在此不赘述。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无法立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为什么天命是成为君子的前提呢?荀子在其《劝学》的最后给出过答案: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只有君子,才能因为有德而立定心志应物无穷,而不被权利、势力、甚至天下万有所动摇。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笔削六经,述而不作,从而为中华儿女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知礼行礼是人安身立命的前提,这个已经讲过。语言文字,是判断人的重要信息,志向是不是远大,思维是不是缜密,人品是不是可靠,都可以从话语中了解,所以务必要具备这样的能力。《论语》中有很多识人的方式方法,我们留到后面讲。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孔子说:“成人从学习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诗言志,好比毛主席的诗词,气势如虹,栩栩如生,与他的志趣交相辉映,其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点缀在中国革命史间,光彩夺目,回味无穷。反之,不定志,就不能把事业的发展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之上,人难免流于庸俗。礼立身不必多说。乐成人,是因为礼定体,乐定心,内外兼得,可谓成人。如果说这句话是应用在集体抑或国家上,也无不可。

我们前面讲到过礼是实现仁的手段,行礼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仁。同样,人可以因修礼而近于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句话在仁的篇章已经解读过,我们的所看所听所言所行如果都能中礼,也就是做到了处理社会关系达到了极致的中庸,这样的一个人就是来率领天下都不会被天下人反对,礼对于人成长成人的价值天花板之高,的确让人叹为观止。

所以当司马牛哀叹自己命运的时候,被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夏教育了一番,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其命运,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对人恭敬而有礼,那么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自己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司马牛并非真的没有兄弟,相反,他还有一个在宋国位高权重的兄弟司马桓魋。但就是这位司马桓魋,不仅在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国时逼迫于他,还犯上作乱,所以司马牛深以为耻,感到非常孤独。但克己复礼甚至能帮助人成就仁的境界,何况是让四海之内的华夏同宗把自己当成兄弟?所以子夏的提醒司马牛,让他不要纠结于自身命运的多舛,而要放眼于仁道的使命上。

有人可能会问子夏为什么说富贵在天?想要致富的手段似乎有不少,好像还没到要守株待兔靠天降福的地步吧。这一点孔子在《儒行解》有解释儒者的初心: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对于儒者而言,志不在金玉而在安天下,则富贵与否在天,非力不能积累财货也。

学礼可以治情,行礼可以立世,达礼可以修仁,小大由之,不亦宜乎?而礼教不仅有益于个人修身,更是齐民治邦乃至于大同的必由之路,我们下一章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