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篇丨语文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

 大奔h1wmjlcm1r 2023-12-29 发布于江西

本文约6800字,阅读需15分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基本原则强调要“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标准编制的建议里,也强调了“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 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本文将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个主题,从内涵、意义与设计三个方面探讨:

第一,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

第二,为什么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第三,如何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

本文的内容,首先是以课改为导向,即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理论引领;其次是问题导向,以广大一线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遇到的困惑为出发点;最后是实践导向,以生动鲜活的案例为基础,提供可供操作的路径、策略、方法等。

01

厘清概念——清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

目前各所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例如,种植课程、灯笼课程、葫芦课程等,这些课程是新课程倡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吗?

新课程提出要“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综合课程并列在一起,说明二者不是一个含义。“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 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则说明,这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更强调在学科内开展。

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定义是: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能脱离学科而单独存在,应以学科内容,尤其是学科核心知识和思想方法为主干,应用和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任务、项目和问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跨学科核心素养。

吴教授特别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不能脱离学科而单独存在。

老师们有必要先厘清几个概念。

综合课程科目,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信息科技课程、科学课程、劳动课程、艺术课程等。

种植课程、灯笼课程、葫芦课程,是各个学校自己开发的校本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

新课程倡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特别强调不能脱离学科而单独存在,要以1 X的方式呈现,1是本学科,X是其他学科。

还有,在新课标颁布之前,有些学校就在做一些融合课程,比如围绕“桥”这个话题,语文课上写桥,美术课上画桥,音乐课上唱桥,劳动课上做桥......

这些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吗?吴刚平教授提到,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任务、项目和问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上述课程,就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只是一种拼盘式的组合,各个学科没有融合,依然独立存在。

有老师可能还听过这样的课,围绕一个话题,语文老师先上20分钟,数学老师再上10分钟,然后美术老师上10分钟。这种“学科教师组团式讲授”的课程形式,也不是跨学科主题学习。

如果要以“桥”为主题设计一次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该怎样设计?

一定要围绕一个核心的任务、项目或问题来展开。比如,我原来在育英学校任教,学校周围有一条河,从玉渊潭出发,一直流入颐和园的昆明湖,我们叫它昆玉河。如果我们这样设计:现在要在昆玉河上修一座桥,请大家来设计建桥方案。这就有了一个具体的任务和项目。

为了设计建桥方案,各个学科自然而然就会融合。首先,既然是在昆玉河上建桥,肯定要用到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地理的相关知识;其次,桥要合理承重,肯定要运用物理知识;另外,要设计桥的造型,可能还要用到美术知识。这就是一种理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它是用一个具体的任务、项目把各个学科有机整合起来。

02

发现价值——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依然回到课程方案中来看。课程方案的基本原则,特别强调“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在“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这部分,是这样描述的: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之所以要这么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因为它能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强化协同育人的功能。

比如,当下有一首特别火的歌叫《罗刹海市》,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首歌?对网民的评价又怎么看?

首先,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不能像一些评价一样,简单地进行人身攻击。

其次,要评价这首歌,也需要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了解音乐的旋律、节奏等一些基本知识。这首歌还借鉴了《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罗刹海市》,因此也要对《聊斋志异》有所了解,这就把艺术和文学关联了起来。此外,这首歌的歌词还提到了一位西方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借此表达了哲学上的思考,因此,对这个哲学家也得有所了解。

即使是对一首歌做出评价,都需要各个学科的综合化实施。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是对知识的分类和聚集,但生活并没有被划分为不同的学科,是整全和统一的。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几乎都不可能仅靠一个学科来完成。

现在倡导的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要把学习和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解决问题。当学科与生活相遇,课程的综合化实施是必然的。

03

进行实践——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

本部分将结合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一起设计的《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重点探讨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

1、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原则

提到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首先要回答灵魂三问:为什么跨?和谁跨?怎么跨?

我总结了四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原则。一是内容可跨。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科跨学科,所以学科内容要可以跨到其他学科去,这是基础。二是学生乐跨。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让学生来实施的,因此学生要特别乐于“跨”。学习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三是因需而跨。跨学科不是为“跨”而“跨”,而是有了需求,自然而然就“跨”了。四是跨出跨回。跨到其他学科后,还要回到主学科内。

(一)内容可跨

为什么能基于《鲁滨逊漂流记》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是因为这本书有一个很好的内容基础。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文学经典。鲁滨逊的生活时代、冒险线路、荒岛求生等内容可以与历史、美术、地理、科学、影视等学科或艺术形式进行勾连,建立跨界阅读的链接点,提升学生对作品人物、情节或主题方面的深入理解。把鲁滨逊漂流的足迹连起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张世界地图。鲁滨逊荒岛求生技能的背后,也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二)学生乐跨

小学生的思维呈现由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特点。“以图导学”“图文转换”的跨学科阅读方式,或者用以“视听语言”“镜头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影视作品进行跨艺术边界的阅读,或者进行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是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具象思维特点的。

比如,鲁滨逊能在荒岛上烤出面包来,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做美食。在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学生们对鲁滨逊的聪明才智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就有了更深的体验。,更乐于去“跨”。

(三)因需而跨

其一,因内容把握的需求而跨。整本书阅读关键在于“整”字,关键要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在书中,鲁滨逊一共经历了五次漂流,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但六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地理的知识往往了解不足。因此,需要借助相关地理知识的补充,对鲁滨逊历次漂流与冒险的经历进行系统的梳理,通过绘画的方式呈现阅读认知。

其二,因人物形象理解的需求而跨。鲁滨逊在去荒岛之前还是青年,在岛上经历了中年,最后回到自己的国家时已经步入老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的鲁滨逊有怎样的变化?我们让学生们分别画出鲁滨逊三个时期的肖像,这样人物的形象变化过程就清晰了,学生也能对人物精神层面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图片 图片

这是一位学生绘制的三个不同时期的鲁滨逊的形象。这位同学还为自己创作的第三幅图配上了这样的解说:

“回归文明后的鲁滨逊拥有了一笔财产,过上了上等人的生活。但是,28年的荒岛生活已经给他磨平了棱角,剩下成熟稳重。所以我觉得他此时应该是一位银发飘飘,身着西装,戴着金丝框眼镜的老绅士。背景我配上了大房子和远处的青山,象征着他生命的活力和身体里仍跳跃着的渴望冒险的欲望。”

其三,因深化阅读体验的需求而跨。对于书中最精彩的主体部分——28年的荒岛生存,学生虽然感兴趣,但是难以产生阅读共鸣,进而无法深入体会荒岛求生的艰辛以及人物在困境中的乐观精神与坚毅品格。

唯有亲身体验,手脑共同参与,才能对鲁滨逊的勤劳、智慧、勇敢、创造有更深的理解,获得足够的精神成长。因此,我们在设计鲁滨逊主题乐园的时候,特别设计了一个体验区,让孩子们制作美食。通过这种深入的劳动体验,让孩子们学会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来获得收获。

地理、美术、科学、劳动、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介入,不仅为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背景,还提供了经验转换的工具、亲身体会的媒介、个性表达的契机。跨界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不同的阅读视角。

其四,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需求而跨。学科与学科之间要深度融合,产生 1 1 >2 的效果。例如,在鲁滨逊主题乐园里,学生需要完成“用色彩塑造形象:设计园区大门,绘制人物肖像”这样一个跨学科任务。这时,美术老师的微课就发挥了作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微课中,美术老师带着孩子们回顾了三年级时学习的人物肖像设计的知识点;在设计大门时,美术老师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五年级时学习的《造型各异的房屋建筑》这节课。

跨出跨回。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定位与功能是这样要求的: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要回归语文。跨出去是为了跨回来,是为了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有更好的提升。

以画出鲁滨逊三个时期的形象为例,学生在完成绘画作品前,首先要阅读,要梳理青年、中年和老年鲁滨逊形象的特点,画出来之后还要表达,要给人物形象写一段解说。这些活动都没有脱离语文,孩子们进行着阅读、梳理、探究、表达等等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只是借助了绘画的方式,让语文学科的活动更加形象。

再比如,在鲁滨逊主题乐园中,孩子们设计了游乐项目,这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阅读。

图片

这是孩子们设计的其中一个项目,叫《悔过无效》。小船入水之后,会先有幅度比较小的波浪让游客感受起伏,接着波浪变大,让游客感受船遭遇了风暴,中途还安排了“鱼”等道具向船中喷水,模拟“沉船”,最后,船从高处向下滑,然后到达岸边。设计项目的过程,其实就整合了阅读。这个项目路径的变化,完全符合鲁滨逊第一次航海的经历。孩子们还写了项目介绍,这也需要学生在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表达。。

图片 图片

我们还让孩子们设计了文创产品。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区售卖的黄油啤酒,就是《哈利波特》原著中的美食,北京玉渊潭公园的樱花雪糕,则是结合了玉渊潭公园特点的文创美食。孩子们借鉴这两个成功的案例,也设计了鲁滨逊主题乐园的美食:

 图片

图片

这样的跨学科,处处都没有离开语文,且是以语文学习为主的。

2、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流程

大单元设计的流程也适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因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往往都是聚焦一个大的任务或者大的项目来开展。

对于基于大单元的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

核心素养导向下强调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是一种动态的单元。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 

学习单元是指课程实施的单元,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进阶发展为目标,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强调学习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一致性。

做跨学科主题学习,一定离不开目标、情境、任务、活动、评价,这是基本要素。然后,再把这些要素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

 图片

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对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也特别强调首先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与学情,然后要设计不同类型的任务,用任务整合情境、内容、方法、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

基于大单元的设计理念和学习任务群的理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流程可以分为下图中的六步:

图片

前两步更多指向教,中间三步指向学,最后一步指向评,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1)确定跨学科单元学习的主题

《鲁滨逊漂流记》的学习主题是“跨界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设计鲁滨逊主题乐园”。什么是主题?主题是学科内容与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相融合而生成的探究要旨。

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中的主题,有几个特点:

一是跨学科性。跨学科单元主题是运用两种及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知识和方法,探究一个现实问题所形成的单元学习要旨,主题要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实现学科知识的深度情境化,体现跨学科性。

二是实践性。跨学科单元主题要与社会生活建立联系,实现知识的应用价值,体现社会的实践性。

三是适切性。要与学生的心理经验与认知发展水平建立联系,让学生喜闻乐见,体现适切性。

四是生成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标准建议的跨学科主题中选择,也可基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当地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特点生成新的跨学科主题,充分体现跨学科主题的生成性。

2)确定跨学科单元学习目标

做《鲁滨逊漂流记》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我们设计了 5 条单元目标。

图片

目标要达成的素养不仅包括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力和品格,也包括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力和品格。要强调的是,目标除了要写清楚素养的落点,还要写清素养达成的路径,比如,学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活动既包括学科的实践活动,也包括跨学科的实践活动。

比如,第一条目标中,“结合世界地图知识”,涉及到了跨学科的知识;“梳理整本书的情节”,是语文学科的活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形成结构化的阅读理解,运用地理知识,绘制鲁滨逊漂流地图”,是任务;“形成综合思维,并能以此为依据讲述他的传奇故事”,是语文学科的活动;“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指向能力。这里面能看到素养、知识、技能、能力,同时能看到素养达成的路径。

3)设置单元大情境和大任务

任务一般是指在具体情境中要完成的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的事件。通俗一点讲,任务就是做事。任务包含问题,但任务不是简单地问问题。项目是任务,但并不是所有的任务都是项目。

以《鲁宾逊漂流记》为例,如果用问问题的方法,可能会问:“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要做任务,可以“探究鲁滨逊的成长路径”。如果要做项目,就可以设计鲁滨逊主题乐园。

任务、情境和活动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情境是任务的背景,情境重在提出问题,任务重在解决问题,二者相伴相生。为什么要让孩子设计鲁滨逊主题乐园?这是背景。怎么设计鲁滨逊主题乐园?是重在解决问题的任务。活动是任务的细化,是具体解决问题的学科实践活动。情境、任务、活动三者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图片 

图片

4)基于任务逻辑拆解为系列子任务

在“设计鲁滨逊主题乐园”这个大任务下,又拆解了四个子任务。

图片 图片

设计这四个子任务的时候,遵循了三个逻辑:

 图片

任务逻辑。也叫生活逻辑、做事逻辑,或者项目逻辑。要设计鲁滨逊主题乐园,那主题乐园都包含什么?导览图应该怎么设计?肯定要有路线,有了路线之后还要有各个园区,于是设计了五个园区,进入园区之后还要有沉浸式的体验,有游乐项目和美食。

内容逻辑。孩子们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也是要先整体感知情节,然后体会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最后知晓它和生活的关联。

学习逻辑。学生的认知能力遵循“学习理解——实践运用——创新迁移”这样的水平进阶路径。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时,也要遵循这样的学习逻辑,循序进阶。孩子们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迁移、创新。。

5)细化为系列的学科和跨学科实践活动

在每个子任务下,又设计了系列的学习活动。

图片 图片

活动设计要提供必要的活动路径和支架,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在他们遇到难点的时候提供支架。另外在项目化学习中,真实的表现型任务还要考虑学生真实或模拟的角色是什么,产品的受众是谁,具体要完成的产品任务的评价标准及量规如何设置等。

图片 图片

比如要在鲁滨逊主题乐园的“风云际会”这个主题区设计一个游乐项目。不是凭空就让孩子设计,而是先回顾鲁滨逊第一次冒险的主要情节,原书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可以作为参考。这也是项目设计中的用户思维,学生需要了解游客的体验是怎样的。这个表格给出的就是设计路径,也提供了必要的支架。里面有语文学科活动阅读,也有跨学科的活动。

6)设计单元表现性评价

对四个子项目,我们都给出了很详细的评价标准。

图片 图片

比如绘制漂流地图,要“能通过观看视频,拓展学习地图知识,梳理记录视频中的关键信息,提取重要的地理位置,并在地图中进行标注。”孩子们拿到这样的评价标准之后,就知道怎么去学习。

这些评价标准都是表现性标准,我们希望发挥评价的导学功能。在活动前,孩子们用这些标准引领自己的学习;在活动后,能再次对照标准,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

中小学老师参考》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成立的教育领域新媒体,专注于基础教育领域,聚焦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方向,为中小学老师群体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与知识,引领大家关注最新的教与学模式,让改变从课堂发生!

联系我们

孙文敏: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swm2329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