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札记 | 民族不等于国家

 圆弧YH 2023-12-30 发布于北京

从中国,从漫长的时间线上来开,就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很早就形成。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04期,第3-21页。)


在统一的政权下,各民族之间互相交融。在《史记》中可以看到,民族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以汉匈为例,匈奴人进入中原,穿上汉人服装,说汉语,即可入汉,融为一体;汉人进入塞北,穿上胡服,即可成为胡人。汉人和匈奴人亦可以通婚,即以张骞为例,他娶了匈奴女子,成了家世。堂处父,是胡人,但是在汉朝为郎。民族是互相融合的。

“民族国家”是近代才有的产物,19世纪时候这种民族观念颇为流行,这和当时欧洲国家摆脱教权的背景有关,通过鼓吹民族,辅助实现国家摆脱教会的控制。

但是这种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鼓吹民族独立,如果不考虑具体情况。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外来的观点。深层来说,就是近代以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实现“分而治之”然后“各个击破”的目的,帝国主义列强鼓吹“民族独立”,诱导大国的分裂和解体。

过于关注民族性,而选择性忽视了另外三个联系的纽带。

“民族国家”的想法,在内外因素的刺激下,极其容易形成以“民族主义”为旗号的“分裂主义”,导致传统大国的解体。在多数情况下,大国解体后生成诸多小国,小国之间各设壁垒,造成交流的不畅;或者攻伐不已,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是鼓吹“民族国家”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


【批注】

一个民族,可以建立多个国家。一个国家,可以包含多个民族。但是民族不等于国家。认为一个民族就要建立一个国家,这种概念是欧洲近代的人们,为了反对教会的神权统治,实现政教的分离,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通过民族主义的旗帜,来建立一个独立于神权的世俗国家。后人要看到“民族国家”这个词产生的背景,不能断章取义,不能简单将其视作“民族即国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国家的形成有四个联系纽带。

【提要】

家虽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但是它是建立在家庭或部落集团中现有的骨肉联系、语言联系、较大规模的分工联系、以及其它利害关系的现实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8页

“民族”的区分,主要是在语言联系上。但是我们须知,语言联系仅仅是国家连接中的四个要素中的其中一个。“民族国家”,仅仅之国家联系中的四种形式中的一个。单纯以民族为借口,想要分裂国家,理由是完全不成立的。

【心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