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闺阁·女容:容曜丹青——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五)

 泊木沐 2023-12-31 发布于辽宁

群芳竞秀

女性题材的绘画起源于东周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便已产生诸多重要的绘画作品与艺术名家。而我们如今所熟知的“仕女画”“美人画”属于较晚出现的词汇,前者在宋朝时成为人物画中的次级画科称谓,后者则出现在明清时期,二者都隐含了这一绘画题材在特定时期内的地位与评论取向。

由于“仕女”与“美人”指代的是人物的个体形象,而非画作的整体内容,故此观者在品评、研究作品时会自然而然地聚焦于画中女子的容貌、姿态、服饰以及描绘风格上,并将其视为视觉分析和历史叙事的对象与线索。

在上古及中古时期,女性的音容笑貌需通过男性的绮想来完成,因此画家笔下的仕女画、美人画虽多如繁星,但绝对写实的女性肖像画却并不多见。尽管如此,这类肖像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女性观念的进一步觉醒:明以后,女性肖像画逐渐从群像构图转变为个像描绘,从早期规箴教化的功能转换为对女子美感的呈现。

此次展览展出的“闺阁·女容”篇章除了包含了诸多旨在观赏的名淑才媛、规格女子之像,也也囊括了大量祭祀用肖像。在风格上,明代艳丽娇弱,清代工丽细致。

透过此次展览,不仅可以看出画风与社会功能的递变,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明清肖像画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势以及文化脉络。

闺阁

写美人,不贵工致娇艳,贵在于淡雅清秀,望之有幽娴贞静之态。
——清·郑绩

明清,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家国变换、朝代交替的特殊氛围使得当时的文人普遍认为女子应该具有“天地清淑之气”。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此类肖像被持续创造以满足各种目的和需求,不断引出新的题材与风格。

“仕女”一词于宋代开始承载画科含义,且隐含了画中女性的身份等级;而“美人”则是对美貌女子的概称,更强调人物的视觉吸引力。明中期的部分作品还通过题诗来寄托画家的思想和感情,但随之而来的商业性却将这种内在表现迅速淡化。明代中期以后,美人画中的实质性内容逐渐被抽空,娇艳的外形成为了作品唯一的支撑。大量作品变得高度程式化,如美人的面容、体态、发型、服饰等等。

然而此次展览展出的清叶衍兰的《历代文苑像传》不仅笔法细秀,色泽淡雅,就连左侧书写的人物小传,也字迹严整工秀,甚为悦目。《历代文苑像传》为叶氏摹绘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合集,包含将帅、贤士乃至释道、姬媛人物共106人。

女容

画人物者,古分游线、铁线、大兰叶、小兰叶诸皴。六朝唐宋,派别不同,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其最古者至阎立本、周昉、渐近时装,多写功臣图像,及贵游妃嫔之属,古法稍微替矣。
——黄宾虹《中国画史馨香录》

明清时期,社会各阶层对肖像画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推动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也促进了创作水平的提高。明清肖像画更注重图像的写实,尤其是清代中晚期,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人物写真方式,还借助西画法,加强了透视以及面部肌理细节,使人物在比例和结构上更趋近于真实。

清《多尼妻画像》为清代早期作品,画中人物双颊饱满浑圆并带有红润光泽,身披霞帔,腰缠玉带,集雍容华贵于一身。此类画像一般涉及坐姿、手的位置安排、面部特征以及衣纹处理等,多为正面全身像。该画作像主表情肃穆,端坐其上,除主体人物外,还画有宝座、屏风、器玩陈设等。

总体来说,明清肖像画可谓形态丰富、研究深入、发展多元,也正是这样全方位的发展,实现了人物肖像画由古典样式向现代样式的转变。而无论画者最初的创作本意为何,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数百年后,步入展馆的人们仍可一窥先人的真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