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中医学经典之《伤寒论》(二十四)

 经方践行基地 2024-01-01 发布于宁夏

上一期我们学习了大青龙汤治疗周身水气,今天我们水气怎么治疗,在这里大家必须明确一个概念,水气、寒饮、寒湿、水饮均是不同的,水气类似于自然界中的雾气,寒饮类似于自然界的冰水,寒湿类似于霜,水饮则更倾向于我们的饮用水,而四者之间的关系则是由人体的温度及其他致病因素所决定的,所以我们《伤寒论》中有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大小青龙汤治疗水饮的区别,今天这个小青龙汤是学习的第二个治疗水饮的方子,等到专题的时候,我们会根据临床经验详细学习小青龙的用法。

前言
FOREWORD
01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原文解析

1. 伤寒表不解:

最近流感特别多,很多小孩子或者身体弱的大人总会无意之间就中招,我们在中医里面把这个叫做风寒袭肺、风寒犯表,《伤寒论》里面就叫做“中风”或“受寒”,总之就是肌表受邪,所以我们才会感冒,发热,咳嗽,但是在 现代医学里面,我们又把感冒叫做“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各种病毒从口鼻而入,所以才会出现这些症状。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叹,中医和现代医学真不一样,就连致病因素都不一样,但是都能治好病,但是我们在《温病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温邪从口鼻而入,上先受之,逆犯心包”,这里就指出我们导致感冒病毒也会从口鼻而入,看到这里,大家又会觉得这个和现代医学不谋而和,所以很多人就又开始把《温病学》从细菌和病毒上面引导,所以现在搞中医的就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搞《伤寒论》的认为感冒都是从外界受风而来,搞《温病学》的结合现代医学认为这是病毒细菌从口鼻而入导致的。

在这里,我讲一个例子,给大家破除迷津,统一中医和现代医学,让大家彻底搞清楚感冒是怎么来的,要怎么预防。

三年前我还在读研,那个时候喜欢逃课,以往老师都不点名的,结果有一天下午不知道怎么了,老师突然要点名,而我还在宿舍,一个激灵翻起来,快速就往教室跑,正好是冬天,路上吸了不少冷空气,结果当天晚上就高烧不退,那个还没意识到这次感冒和吸冷空气之间有联系。寒假回到家里,和老同学聚餐,吃了一个特别辣的鸭脚,出店的时候,还是一直在吸溜,结果当天晚上又是高烧不退,突然之间灵感就出来了,“形寒寒饮则伤肺”,我们快速吸进去的冷空气,肯定会损伤肺气,在加上咽喉部位本来就温度很高,这样寒热一激自然而然就会发热咳嗽,出现炎症的情况,相通了这个原理以后,就暗戳戳的记着,直到后面身边人陆续感冒,经过考证,无一例外都是和冷空气相关。

所以我们在这里得出一个结论,不论是是西医上呼吸道感染,还是《温病学》“从口鼻而入”,亦或者《伤寒论》“邪犯太阳”,均是由于我们咽喉受寒。必须强调的是这里不排除中医感冒从皮毛而入的传统认识,因为说实话,我也有过隔壁漏在外面感冒的经验。在这里说清楚的目的是证明我们呼吸道、消化道等这些和外界相通的管道也属于表的一部分,他们受寒也会出现“表”的症状,而第40条“伤寒表不解”,这里的“表不解”可以是肠道受寒、肺里面有寒、也可以是正在感冒的人,所以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小青龙汤可以治疗顽固性哮喘,也可以治疗顽固性咳嗽,而这些人并没有“表不解”的症状啊,这是因为我们都不了解“表”。

2. 心下有水气:

“心下”这个概念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都会被告知是“胃脘部”,根据消化道属于“表”部,当时胃、中有“水气”,根据《素问·五脏别论》:“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一虚一实之间,水气上行,可损伤肺部,下行可损伤肠道,所以会出现后续的一系列症状。如下图所示:

3. 干呕发热而咳:

   小青龙汤的条文里面,“伤寒表不解”是病因,“心下有水气”是病位,“干呕发热而咳”则是它的主要症状,三个症状完美的符合病因病位所带的具体表现,干呕是胃部的症状,发热是表邪,咳嗽的肺的症状,三者相合就构成了小青龙汤的主要方证。



总结

小青龙汤是治疗咳喘的有名方剂,但不是一见哮喘就可用小青龙汤,病人也绝不会描述自己是“心下有水气”而表现出的咳喘,也不会说自己是表寒内饮的咳喘,我的师父胡兰贵则认为“心下有水气”,临证只要见到胃脘痞满兼有的咳喘,即可应用小青龙汤治之。

41条承接上条,补述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及药后寒去欲解的机转,“小青龙汤主之”应该接在“发热不渴”之后,属于倒装句法。“伤寒,心下有水气”与上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含义一样,同是讲了小青龙汤证的病机,前条所述主证是干呕,发热而咳,此条进一步补述“咳而微喘”也是适应症。前条所述或然证中的口渴是由水气不化,津液不滋所致,此条在服用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是药后寒饮之邪已消,胃阳之气渐复,里气温,水气散的佳兆,所以张仲景说:“此寒去欲解也”,虽然渴,但不甚,可少少于饮之,令胃气和,水津布达则愈。

《金匮》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仲景明确指出,溢饮是饮溢于机表,当汗而不汗,饮邪停留,而见身体疼重等症。饮既外溢体表,法当因势利导,因此治疗大法,以汗解之。虽当汗法,以方测证,知仲景之溢饮,亦有寒热之别,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兼清郁热,大青龙汤;寒者以辛温发其汗兼温化里饮,小青龙汤;因此仲景云: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云“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提出了支饮的证治。由于上焦素有停饮,复又外感寒邪,内外寒饮,相互搏击,发为此证,故治疗当选小青龙汤散寒蠲饮,以解外寒而除内饮。《医宗金鉴》云:“咳嗽呼吸气促不得卧,久病多属痰饮,新病每兼形寒,故以小青龙汤汗之,以散内饮外寒。”妇人杂病篇亦用此方治疗上焦寒饮,吐涎沫之证。《金匮》在不同篇章的3条分别列举了各种症状,不论是“咳道倚息不得卧”还是“吐涎沫”或是“病溢饮者”其病机均是“心下有水气”,均属广义痰饮范围,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

张仲景论小青龙汤证未及脉象,探其故因其证为表里同病,或偏于表或偏于里,加之水饮为病,其变化多端,见之于脉则脉无定体,或浮,或沉、或缓、或滑、或弦、或紧。故小青龙汤并非是。



临床应用

1. 用量问题

黑龙江中医药研究院张琪教授说:“小青龙汤用量不宜过大,以3克为佳”,结合临床中后世熟知的小青龙汤可拔肾根,所以很多朋友在应用这个方剂的时候总是畏手畏脚,就怕量小了不管用,量大了出事,前段时间我在诊所坐诊,有一个很多年的哮喘老患者,吃了将近两个月的小青龙汤,效果非常好,这是典型的肺中有寒饮,所以用量小就管用。至于大剂量甚至是原方原量应用,我们自己在临床过程中除了细辛需要严格注意,其他用量都可酌情使用,最好是多次频服,而且《伤寒论》原方原量应用都有一个很奇特的事情,同样的方剂,量下小了是一个味,按比例将扩大用量以后又是另外一个味道,所以有时候我们也要不得不尝试一下大剂量用药。

2. 小青龙汤并非只能用来治疗肺系疾病

很多时候我们都弱化了小青龙的作用,能够治疗肺系疾病,这是这个方子本身的特色,但是在临床过程中我们抓住病机,掌握好每一个药味药性,完全可以大幅度增强小青龙的治疗范围,比如:在小青龙的或见证中有“下利”,我们在前面学过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芩连汤可以治疗下利,那么遇到明确的水气下利,长时间应用参苓白术散不管的,完全可以试试小青龙汤。”其他的或见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整个消化通道经过的地方,只要是有水气的都可以应用,

3. 学会拆方应用

《伤寒论》用药非常精炼,很多药都是在配伍和用量上入手,最典型的就是茯苓、白术、桂枝等药,在好多个方子里面都见到,而小青龙汤也非常的典型,他里面有治疗肺的必备药物,首先就是干姜,我们肺痿吐涎沫,就是用干姜温肺的,然后就是桂枝、麻黄、杏仁,这又是助力肺宣发和肃降的常用药物,半夏、细辛又是我们临床中最常见温化痰饮的药物,白芍、五味子又很好制约燥热之性,整个配伍非常精炼,做为肺系疾病常用药物,该方不论是拆开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还是原方应用都可以起到精准打击的效果。




临证医案



杨某,男,59岁,山西省霍州 人,2005年1月16日就诊病史:数月来口干,夜间为甚,咳嗽,下肢疼痛,沉重,口干不欲饮,舌苔白,舌质暗,脉沉弦。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云: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口干夜间为甚,首先思之,加味一贯煎,咳嗽,考虑加减麦门冬汤,下肢沉重疼痛,乃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指征,口干不欲饮,舌苔白,舌质暗,脉沉弦,仲景云:“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思之此脉证正合《伤寒论》小青龙汤之意。辨为水饮内停,津液不得上承之证。方以小青龙汤

《胡兰贵经典医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