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出症状 1.无汗 一、概念 无汗,指当汗出而不汗出者。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的记载。 大凡正常人春夏阳气疏泄,气血趋向于表,故有汗出;秋冬阳气匿藏,气血趋向于里,故少汗或无汗,此乃自然之势。徜或外邪入侵肌表,腠理开阖失司,则当汗出而汗不出者,是为病态。本节讨论的是后者。 二、相似证候鉴别 1.常见证候 (1)风寒表实无汗:全身无汗,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喉痒咳嗽,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表寒里热无汗:全身无汗,发热恶寒,肢体烦疼,鼻塞声重,烦躁口渴咽痛,咳嗽痰黄,溲赤便秘,苔白或薄黄,脉象浮数。 (3)寒湿束表无汗:全身无汗,头胀如裹,肢体沉重,骨节烦疼,畏寒微热,尤以日晡为甚,舌苔白腻,脉浮紧或迟。 2.鉴别分析 风寒表实无汗与表寒里热无汗:二者同为风寒表实无汗证,然风寒表实无汗纯是风寒所致,而表寒里热无汗兼有里热证候。风寒表实无汗,由于风寒侵袭,束于肌表,寒为阴邪,其性凝闭,最易伤阳,卫阳被郁,故全身无汗。《伤寒明理论》:“寒邪中经,腠理致密,津液内渗,则无汗。”其辨证要点是,除无汗症外,尚有其他风寒束表(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的临床表现。治宜辛温解表发汗,方选麻黄汤。表寒里热无汗,由于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寨,内热为外寒所遏,则形成外寒里热证,俗称“寒包火”。如《重订通俗伤寒论》:“凡温病伏暑将发,适受风寒搏束者,此为外寒束内热,一名客寒包火。”亦有伤寒表邪未解,外邪已有入里化热之势者,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其辨证要点是:除了风寒束表(无汗、恶寒发热、身疼)的症状以外,还兼有里热(身烦、口渴、咽痛、苔薄黄)等征象。治宜疏散风寒,兼清里热,方选葱豉桔梗汤,如风寒偏重者,可用大青龙汤。 寒湿束表无汗:恙由汗出当风,或久居潮湿阴冷之地,或伤于雾露之气,寒湿郁于肌表。寒主收引,湿性粘滞,阳气被郁,腠理闭塞,故汗不得出。《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其辨证要点:无汗,兼有寒湿郁表(头胀如裹、肢体沉重、畏寒、发热日晡加剧)的症状。治疗以散寒祛湿为大法,方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羌活胜湿汤。 无汗一症,表证、里证皆可出现,宜从寒热虚实中辨析,不可徒用发汗,致正气妄泄,误犯虚虚之戒。 三、文献别录 《伤寒明理论》卷一:“无汗之由,又有数种,如伤寒在表,及邪行于里,或水饮内畜,与亡阳久虚,皆令无汗。其伤寒无汗,则腠理致密也;风中于卫,则腠理开而自汗,寒中于荣,则无汗,谓腠理闭也;经所谓太阳病,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无汗发热,及不汗出而烦躁,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苦头痛鼻干不得汗,脉浮无汗而喘,与其刚痉无汗,是数者,皆寒邪在表而无汗者也;…阳明病,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之状,此以久虚故也,旨阳虚而无汗者也。如是者,理之常也,又焉得为异哉?” 《瘟疫论》上卷:“昔人以夺血无汗,今以夺液无汗,血液虽殊,枯燥则一也。” 2.战汗 一、概念 战即振栗,又称寒栗、寒战。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先振栗而旋即汗出者称战汗,为邪正相争的表现。 战汗与“寒战”不同,“寒战”是自觉全身发冷而振栗,战汗是指寒战与汗出同时出现的症状而言。 二、相似证候鉴别 1.常见证候 (1)太阳伤寒欲解战汗:发热,恶寒,肢节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数按之无力。若欲解,可振栗汗出,身静,脉和病愈而安。 (2)疫留气分欲解战汗:发热甚而不恶寒,或反恶热,烦渴或欲饮水,舌苔黄,脉洪大。若先振栗,随即全身汗出,继而脉静身凉,此为欲解病除之象。 2.鉴别分析 太阳伤寒欲解战汗与疫留气分欲解战汗:同属外感病,在病程进行中,均可出现先振栗而后即汗出的战汗症状。战汗之后诸症悉解,其病自愈。前者为寒伤太阳肌表,故出现太阳表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的症状,风寒之邪与正气交争郁于太阳经表,正邪交争,正不胜邪故振栗,旋即正气盛邪气衰,一鼓作汗,驱邪外出,故身静脉和其表病自安,可不药而愈。但若虽战汗而汗出不畅,表证仍在者,此可复发战汗而愈,或予以调荣卫、解肌表之剂,可服桂枝汤。后者乃温疫之邪由表传里,疫邪稽留气分,表现有气分症状(高热、不恶寨、烦渴、脉洪大等),若正气尚盛,亦可化战汗驱邪由肌表而出,战汗之后脉静身凉,烦渴顿除,其病自愈。若战汗之后,“身热未除,脉近浮,此邪气拂郁于经,表未解也,当得汗解。如未得汗,以柴胡清燥汤和之”(《温疫论补注》);若但战不汗,四肢厥逆,““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者死。以正气脱,不胜其邪也。”(《瘟疫论补注》)是疾病向恶化方面发展的表现。 战汗一症,是正邪交争的一种临床表现,其转归不外两途,正胜邪则病自愈,邪盛正衰,正不胜邪,其病恶化。当战汗之时,“不可扰动,但可温覆,扰动则战而中止”(《温疫论补注》),是临床应当注意的。 三、文献别录 《世医得效方·伤寒遗事》:“厥阴逆至第七日,脉得微缓微浮,为有脾胃脉也。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剋,邪无所容,否极泰来,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3.自汗 一、概念 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而言。 本症首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谓之“自汗出”。《三因方》载为:“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本症只讨论全身自汗,局部自汗(如“头汗”、“手足汗”等)及“绝汗”均另立专条。 二、相似证候鉴别 1.常见证候 (1)营卫不和自汗:汗出恶风,周身痠楚,时寒时热,舌苔薄白,脉缓。 (2)风湿伤表自汗:自汗断续,汗量不多,恶风畏寒,肢体重着麻木,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濡滑。 (3)热炽阳明自汗:自汗频出,汗量较多,高热面赤,烦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 (4)暑伤气阴自汗:自汗频繁,汗量较多,烦渴引饮,胸膈痞闷,舌质红,苔黄而燥,脉洪大无力。 (5)气虚自汗:自汗常作,动则益甚,时时畏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面色晄白,平时不耐风寒,极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6)阳虚自汗:自汗,动则加重,形寒肢冷,纳少腹胀,喜热饮,大便溏薄,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苔白,脉象虚弱。 2.鉴别分析 营卫不和自汗:由于素体表虚,卫气不固,腠理失密;再因营阴不足,易感风邪,致使阴阳失调,开阖失司,故汗出后恶风明显,周身痠楚,时寒时热,舌苔薄白、脉缓为营卫不和之象。治宜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 风湿伤表自汗:多见感冒挟湿以及痹证等。正如《类证治裁·汗症》指出:“若夫风湿相搏,时自汗出,恶风自汗”。由于风湿之邪侵袭肌表,伤及卫阳,或素体虚弱,复感风湿外邪,肌表受损,导致腠理时开时阖,所以自汗断续,汗量不多,恶风畏寒,脉浮缓;风湿痹阻经络,经隧失于通畅,则出现肢体重着麻木,脉濡滑;湿邪易致三焦失畅,膀胱不利而小便短少;舌苔薄白,为风湿侵袭肌表而无热象。治宜祛风胜湿,益气固表,方选防已黄芪汤加减。 热炽阳明自汗与暑伤气阴自汗:二者皆为热证自汗,病机也有类似之处,但发病的季节,所感之邪不同。前者为伤寒邪传阳明之症,发病不拘于夏季;后者为伤暑气阴亏耗之症,发生于夏季。热炽阳明自汗的辨证要点是:大汗出而热仍不解,兼有高热烦渴、脉洪大有力等症,治疗宜清热泻火,白虎汤之类;暑伤气阴自汗的辨证要点是:既有暑热(发热汗出)之征,又有气阴不足(口渴舌红,脉虽洪而无力)的症状,治宜清暑泄热,益气生津,方选王氏清暑益气汤。 气虚自汗与阳虚自汗:皆为虚证自汗,但病因病机也不一样。气虚自汗,主要责之心肺。因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由于心肺气虚,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因而自汗常作。辨证要点为:自汗,稍动即出,平时不耐风寒,极易感冒,时时畏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面色晄白,脉缓滑无力。治宜补气,固表止汗,方选补中益气汤和玉屏风散加减治疗。阳虚自汗,主要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载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在外,阴之使也。”若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其辨证要点是:除自汗外,尚有形寒肢冷,纳呆便溏,腰膝痠软等脾肾阳虚的见症。治疗宜温阳敛阴,方选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配以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涩敛阴之品。 自汗一症,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均可出现,正如《伤寒明理论》指出:“自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因此,自汗在临床上,首先要辨明外感时病与内伤杂病的不同性质。前者多属实证,后者多属虚证,但以虚证为多见,也有虚实挟杂之证,应辨别标本,权衡主次,辨证论治。 三、文献别录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素问·经脉别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丹溪心法·自汗》:“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故阴阳偏胜所致也。”“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故也”。 《张氏医通·杂门》:“自汗虽由卫气不固,胃中之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藏府蒸发使然,心之阳不能卫外而为固,则自汗出”。 4.盗汗 一、概念 盗汗,又称“寝汗”。是指入睡时汗出,醒来即止而言。《伤寒明理论》:“盗汗者,谓睡而汗出者也。” 本症,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称“寝汗”,后来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方称“盗汗”。从此,在各种医籍中多称盗汗。《景岳全书·汗证》说:“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来渐收”。 二、相似证候鉴别 1.常见证候 (1)心血不足盗汗:盗汗常作,心悸少寐,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虚。 (2)阴虚内热盗汗:盗汗频作,午后潮热,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滑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3)脾虚湿阻盗汗:盗汗常作,头痛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舌苔薄白腻,舌质淡,脉濡缓。 (4)邪阻半表半里盗汗:盗汗,病程较短,寒热往来、两胁满闷,口苦,欲呕,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弦数。 2.鉴别分析 心血不足盗汗与阴虚内热盗汗:两者皆属虚证,但后者虚热之象明显。心血不足盗汗,由于劳伤血亏,心血过耗,汗为心液,心血不足,则心气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泄,故盗汗常作,心悸少寐,气血不足则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脉虚亦为血虚之征。治宜补血养心敛汗,方选归脾汤加龙骨、牡蛎、五味子。阴虚内热盗汗,由于亡血失精,或肺痨久咳,导致阴血亏损,阴虚生内热,虚火盛而阴液不能敛藏则盗汗频作,午后潮热,两颧发红,五心烦热;阴血不足,则女子月经不调;阴虚相火妄动则男子梦遗滑精;阴精衰少,则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治宜滋阴降火敛汗,方选当归六黄汤加糯稻根、浮小麦。 脾虚湿阻盗汗与邪阻半表半里盗汗:同属实证。脾虚湿阻盗汗,多因恣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饥饱失时,损伤脾胃,脾虚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阻遏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盗汗常作。兼有头痛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舌苔薄白腻,舌淡,脉濡缓等症。治宜化湿和中,宣通气机,方选藿朴夏苓汤去杏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加糯稻根、苍术、陈皮。邪阻半表半里盗汗,多见热性病的初中期阶段。多由外邪侵袭,表邪失于疏解,循传少阳,阻于半表半里,欲达不出,正邪交争,通津于外,故见目合则汗,兼有寒热往来,两胁满闷,口苦,欲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治宜和解少阳,方选小柴胡汤去党参、大枣,加黄连、碧桃干。 盗汗之辨,正如《景岳全书·汗证》中说:“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盗汗必属阴虚也”。因此,在临床上,要辨明盗汗的内伤杂病与外感时病的不同性质。前者多属虚证,后者多属实证,但以虚证为多见,也有虚实夹杂、气阴两虚之证。应注意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三、文献别录 《素问·藏气法时论》:“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甚则寝汗出,憎风。”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盗汗者,…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 《严氏济生方·自汗论治》:“睡著而汗自出,亦由心虚所致。” 《医学正传·汗证》:“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盗汗宜补阴降火”。 《类证治裁·汗症》:“盗汗乃睡中自泄,水火不交,阴阳偏胜,虚损心阳。”《张氏医通·杂门》:“包络之火郁发也,肾之阴不能退藏于密,则盗汗出。” 5.绝汗 一、概念 壮热是指身体发热,热势壮盛,扪之烙手,或伴恶热烦渴的一种症状,属高热范围。壮热成因很多,外感病初起,发热恶寒同见,当病邪入里,邪正交争,热势壮盛即可出现壮热,壮热为病邪入里的标志之一,多见于外感热病的高潮阶段。早期发热恶寒,热虽盛,不属于此条,在“恶寒发热”、“寒热往来”等有关条目中阐述。 二、常见证候 (1)肺热炽盛壮热:壮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或有胸痛,咽痛,鼻煽气热,或咯吐脓痰腥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2)阳明经壮热:壮热恶热,多汗,面赤,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温病气分证与此同。春温邪发气分,可起病即壮热恶热,而无恶寒发热卫分阶段。 (3)肠道热结壮热:壮热口渴,大便秘结,腹胀硬满,疼痛拒按,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有力。 (4)热炽营血壮热:身热,入夜尤甚,烦躁不寐,神昏谵语,斑疹隐隐,或见吐血衄血,舌质红绛,脉细数。 (5)湿热蕴结壮热:壮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午后增重,烦渴,不欲饮或少饮,胸闷气短,脘痞身重,苔黄腻,脉滑数。 (6)大肠湿热壮热:壮热,兼有腹中疼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三、鉴别分析 (1)肺热炽盛证壮热:多由风热之邪入里,或由风寒之邪入里化热,邪热犯肺,热灼津液,炼液成痰,痰阻气道,肺失清肃而成。故初起多见恶寒发热,继之则壮热恶热,痰粘咳嗽不爽,气粗而喘,或有胸痛,重者可见鼻煽,是其特点。若肺热成痈,则咯吐脓痰。治宜清肺泄热,化痰平喘,方选泻白散或麻杏石甘汤加减。肺痈成脓者,宜清肺泄热排脓,方用苇茎汤加味。 (2)阳明经证壮热与肠道热结壮热:两证均属热邪入里,病在阳明。但前者为经证,后者为腑实证。阳明经证壮热的特点是壮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邪热入里,阳明热盛,正气未衰,正邪剧争则壮热不已;里热蒸腾,腠理开而大汗出;热伤津液,则口大渴;里热亢盛,充于脉道,故脉洪大。肠道热结壮热的特点是壮热,日晡加剧,腹满硬痛,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少津,脉沉数有力。热邪结于肠胃,传导失司,则腹满硬痛,大便秘结,日晡之时,阳明当令,故日晡之时加剧。邪热蒸迫,里热内扰,神明逆乱,出现神昏谵语,舌苔黄燥少津,脉沉数有力。前者治宜清气泄热,方选白虎汤加减。后者治宜泄热通腑,攻下燥结,根据热结之轻重,可选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 (3)热炽营血壮热:本证为热邪深入营血所致,热灼营血,热势鸱张,壮热不已,入夜尤甚;营血热盛,上扰心神,则烦躁不寐,甚则谵语发狂。热炽营血有在营在血的不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营分证进一步发展即为血分证。热炽营分证病浅,仅有斑疹隐隐;热炽血分证则动血生风,出血斑疹紫黑,吐血衄血,手足抽搐等症状。热炽营血证,治宜清营凉血,偏于营分者,治宜清营泄热,方用清营汤加减;偏于血分者,治宜凉血泄热。以出血为主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加味;若已生风,可选用羚羊钩藤汤加减;若生风动血同时出现,可用二者合方治疗。 (4)湿热蕴结壮热与大肠湿热壮热:两者均为湿热为患,亦同多发于夏秋季节。但二者病变部位不同,因此表现各异。前者湿热蕴结病变主要在中焦,波及上焦、下焦,故临床表现为中焦湿热郁结为主的表现。湿热相兼为患,湿性粘腻,挟热蒸腾,缠绵难愈,故病程较长;湿热为患,故壮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午后加重;湿邪阻碍气机,则脘痞身重,胸闷气短;津液不布而口渴;内有湿邪,津未大伤,渴而少饮或不欲饮。后者湿热之邪蕴结于大肠,以热为主所致。湿热内蕴,蒸达于外则壮热不已;热邪下迫大肠,则里急欲便;湿阻大肠,气滞热壅则坠胀后重;湿热蕴结大肠则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肠道气机不利则腹痛;热伤肠中脉络,则下利脓血,本证的特点是湿热壅聚大肠,出现下利脓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其高热亦无明显午后加重、壮热起伏特点,因其虽湿热为患但以热邪为主。前者治宜宣气化湿,清热达邪,方选三仁汤、连朴饮等:后者治宜清利肠道湿热,方用白头翁汤、芍药汤等。 四、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热病诸候·热病解肌发汗候》:“病已经五六日,然其人喉口不焦干,心腹不满,又不引饮,但头痛,身壮热,脉洪大者,此谓病证在表。”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会反恶热”。“胃实脉大府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汗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一、概念 绝汗,即病变危重阶段出现的大量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 本症在《素问·举痛论》和《灵枢·五禁》等篇中,称“汗大泄”、“绝汗”、“漏汗”、“脱汗”、“汗出不可止”;宋《类证活人书》有“虚汗不止”的记载;元《世医得效方》也有“汗不止”的描述;清《杂病源流犀烛》又称“汗大泄”。这些名称的临床意义颇相一致。 二、相似证候鉴别 1.常见证候 (1)气阴欲脱绝汗:主要症状为大汗不止,热而粘稠,或汗出如油,身热,手足温,渴喜冷饮,呼吸气粗,体倦神疲,唇舌干红,脉虚数或细数无力。 (2)阳气欲脱绝汗:主要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清稀而凉,畏寒踡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渴喜热饮,舌润,脉微欲绝或浮数而芤。 2.鉴别分析 气阴欲脱之绝汗与阳气欲脱之绝汗:皆为虚脱的危急证候。由于重证的高热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或久病耗阴,造成阴液严重亏损,导致阴竭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液无以化生而告竭,所以出现气阴欲脱和阳气欲越之危证,但两证常相继出现,只是有先后主次的不同而已。辨证要点:除了原发疾病的各种危重症状外,还有气阴欲脱和阳气欲脱的独特症状。气阴欲脱之绝汗,《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指出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特别是心的阴阳偏盛偏衰,以及营卫不调都可使腠理开泄而汗出不止。《灵枢·决气》篇也指出:“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这种汗出,病势颇重,亦即“亡阴”现象,多具有汗出不止,汗液热而稠粘,或汗出如油,身热,手足温,唇舌干红,脉虚数或细数无力等特点。治宜益气固脱,养阴生津,方选生脉散加山萸肉等。阳气欲脱之绝汗,《灵枢·经脉》篇说:“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这在久病重病中,阳气过耗,特别是心阳过耗,不能敛阴,导致阴阳离决,阳气奔散于外,所以汗液大泄。这种大汗出,病势危急,称为“亡阳”现象。其特点是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神疲倦卧,脉微欲绝等。治宜温阳固脱,回阳散逆,方选参附汤加龙骨、牡蛎等。 绝汗一症,气阴欲脱和阳气欲脱等证均可出现,但应随时掌握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一旦虚脱缓解,亦应根据具体证候辨证施治以善其后。 三、文献别录 《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类证治裁》卷之二:“嘉言喻氏又分上脱、下脱、上下俱脱。今详斯症,总由阴阳枢纽不固。如上脱者,喘促不续,汗多亡阳,神气乱,魂魄离,即脱阳也;下脱者,血崩不止,大下亡阴,交合频,精大泄,即脱阴也。上下俱脱者,类中眩仆,鼻声鼾,绝汗出,遗尿失禁,即阴阳俱脱也。” 《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脱之者,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为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