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浅注》学习74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4-01-02
《伤寒论浅注》 陈念祖 修园 集注
卷二
辩太阳病脉证篇

《伤寒论》: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浅注》:
    何以言之?盖汗有血液之汗,有水津之汗。
如伤寒,汗出而渴者,水津之汗也。汗出而脾虚,津液不能上输而致渴,以五苓散主之;
若汗出而不渴者,血液之汗也。心主血脉,以茯苓甘草汤主之。方中茯苓、桂枝以保心气,甘草、生姜调和经脉。

此一节
上二句上文两节之义,言水津之汗也;
下二句出血液之汗,另出方治。
茯苓甘草汤……。

笔记者附:

伤寒论诠解
     本条以对比鉴别的方法,论述膀胱蓄水与胃脘停水证治之不同。……。
* 汗后太阳之气被伤,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能输布上承,
故必见口渴、小便不利之证,应治以五苓散。
* 汗后胃阳被伤,胃失腐熟之权,以致水停中焦,则因其无关下焦气化,
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治应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以安心下之悸。
    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皆为蓄水证,但
在病机方面,
有水蓄下焦和水停中焦的不同;
在证候方面,
有口渴与不渴;小便不利与小便自利的区别;
    二者证治不可混淆。
……。与原文第370条,合参可知,此证当有“心下悸”。临床推按此类病人的上腹部,可听到震水音者,则更可确认。

《陈慎吾伤寒论讲座》
   我们由渴与不渴就可以区分出毛病是什么,
一个是不蒸水化气,
一个是水停。
    那么水停与不蒸水化气的原因是因为谁?
一个是由于肾不能够蒸水化气、不能形成气化,
一个就是胃不能下达,胃中停水不能往下走。
    ……。这一条是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的比较。

伤寒论辑义按
    并无渴证,又未指明别有何证,忽无端而与茯苓甘草汤,此意何居?
    要知此处“汗出”二字,乃发汗后汗出不止也,
* 汗出不止则亡阳,当即与以真武汤,   (附: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阳虚水泛
* 其稍轻者,当与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附:茯苓、桂枝甘草、白术。心脾两虚
* 更轻者则与以此汤。                 (附: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温胃化饮
    何以知之?
以三方同用茯苓知之。盖汗大泄,必引肾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镇之。故
* 真武则佐以附子回阳,
* 此二方则以桂枝、甘草敛汗,而茯苓则皆以为主药。此方之义不了然乎?

《伤寒论诠解》
    茯苓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组成,与前述苓桂术甘汤仅白术一药之差,但其主治却有所不同。
* (茯苓甘草汤证)本证为水渍入胃,阻遏清阳不伸,故以脘痞、厥而心下悸为主证;
* 苓桂术甘汤证则是心脾两虚,不能镇水于下,水气上冲,故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为主证。
     本方用生姜意在温胃通阳以散水邪,用时应注意生姜剂量,一般以12克至15克为宜。由于胃脘停水不易速消,故可连续多服几剂,或与健脾的方药交替服用,才可使疗效提高并得以巩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