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人吃米饭:学会这样搭配,血糖越吃越好!

 苏友圈 2024-01-02 发布于浙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主食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选择和食用主食却是一门学问。有些人吃了白米饭之后血糖会升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掌握吃米饭的技巧,让糖尿病患者既能吃得美味又不用担心血糖升高。

图片

米饭的升糖指数高——

白米饭,这位餐桌上的常客,却因拥有高升糖指数而被誉为'升糖高手'。GI,这个衡量食物引发血糖波动程度的数值,在白米饭这里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其GI值在73-80之间,与吃糖的效果不相上下。

这是因为白米饭的淀粉分子轻盈而短小,它们极易被人体轻松消化,转化为甘甜的葡萄糖。这些葡萄糖分子活跃地涌入血液,使得血糖水平迅速攀升。

除此之外,白米饭的加工方式也会对其血糖生成指数(GI值)产生影响。就如同粘稠的米饭,其淀粉颗粒被更深度地破碎,从而使得葡萄糖更易被释放出来。而另一方面,如果米饭经过煮烤或冷藏后再进行加热处理,其GI值也会相应提高。这就像是给米饭进行了一场“转变”,使其释放出更多的葡萄糖,影响着我们的血糖水平。

白米饭这样煮,'血糖'有惊喜



01
糖尿病人吃米饭技巧:大米+茶水

根据我国古代医学典籍《本草拾遗》的记载,用茶水煮的饭能让人体态轻盈。茶水煮饭不仅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有所记载,而且在民俗传统中也有其根基。在云南茶叶之乡临沧,还流传着“好吃不过茶煮饭,好玩不过踩花山”的山歌民谣。营养学家指出,茶叶本身带有浓郁的茶香味,不仅能增添米饭的清香,还能使人在食用米饭时感受到茶叶特有的香味。最新的研究表明,茶水辅助控糖的主要原因是其中含有一种名为绿源酸的植物化学物质。

具体做法:


取一些鲜茶叶,约1-3克,让其在500-1000毫升的沸水中舞动。待4-9分钟之后,将的茶叶用一块轻柔的纱布轻轻包裹,慢慢过滤,让茶水与茶叶渣分离。接着,将晶莹剔透的米粒在清流中沐浴,洗净尘埃。再将这洗净的米粒放入锅中,倒入那滤净的茶水,水位需高出米面3厘米左右。最后,点燃炉火,让时间慢慢炖煮,直至米熟茶香。


02
糖尿病人吃米饭技巧:大米+醋‍

如果你问加醋的话米饭会不会变酸,其实并不会。虽然加入醋,但是煮出来的米饭依然保持其原有的香味,而且更为浓郁。如果想要让米饭保存更久的时间,那么在煮的时候加入一点醋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因为醋酸能够有效地抑制双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这对于糖友们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03
糖尿病人吃米饭技巧:加点蔬菜

绿叶蔬菜并非蔬菜的全部,胡萝卜丁、白萝卜等同样是我们餐桌上的佳肴。这些蔬菜富含类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它们是维护我们健康的得力助手。它们能够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就如同守卫健康的忠诚卫士。类胡萝卜素,是特殊的成分,能够为我们的眼底并发症带来改善,它的抗氧化特性更是助力病情康复的强大武器。


04
糖尿病人吃米饭技巧:加点豆浆

将豆浆替代水来煮饭,米饭竟能保持如初的纯净色泽,还增添了一丝难以言喻的芬芳。这豆浆煮出的米饭,口感更为细腻,味道更胜一筹,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05
糖尿病人吃米饭技巧:加点豆类或杂粮

在您的膳食中加入一些豆类或杂粮,如绿豆、黑豆、糙米、荞麦,它们会为您的饮食增添丰富的蛋白质和纤维,犹如一股清泉注入您的身体,使淀粉的消化变得缓慢,血糖的上升也得以平缓。这些杂粮和豆类就像一群忠诚的卫士,时刻守护着您的健康和活力,为您的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吃饭慢血糖就升得慢:用筷子吃饭血糖升得慢

在筷子、勺子与手抓饭的巧妙运用中,新加坡临床营养学研究中心院长亨利教授及其团队展开了一项引人注目的调查。他们发现,用筷子吃饭竟然有助于降低人体的升糖指数。这一发现让研究人员深感惊讶,他们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秘。

经过深入研究,他们揭示了其中的玄机:用筷子吃饭时,所能夹起的米粒比用手或用勺子拿起的要少。因此,参与者咀嚼的次数也相应减少。更重要的是,用筷子吃饭延长了用餐时间。以一碗普通大小的米饭为例,用筷子平均需要43口才能吃完,而用手或勺子则分别是17口与20口。研究人员发现,较长的用餐时间也有助于降低升糖指数。

亨利教授解释说,当食物的摄入与咀嚼量减少时,进入体内的食物颗粒较大,不易被分解,从而减缓了糖分进入血液的速度。此外,他还指出,吃饭时搭配汤、菜和肉类,甚至等米饭稍微放凉后再吃,都有助于降低升糖指数。

这一发现不仅展示了用筷子吃饭的独特魅力,也揭示了饮食方式与健康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的饮食习惯,以期获得更健康的生活。

大家不还关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