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学源流:古代聚徒讲学的私学模式与书院

 国学新知堂 2024-01-03 发布于北京

古代私学是指由民间力量建设,不纳入官方教育系统的教育机构,包括书院、私塾、家庭教育等。

私学的兴起自孔子始,他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团体。孔子十五岁立志向学,至三十岁大成,此后便开始聚徒讲学。传说,他教授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七十二位贤人名留青史。
孔子死后,他的学术团体发生了分裂,先是有子与曾子的分立,后来又逐渐分裂为八个团体,他们都继承了孔子聚徒讲学的基本形式。秦朝焚书坑儒,禁止私学。汉初,私学复兴,重新出现了众多聚徒讲学的团体。伏生传《尚书》,韩婴传《诗》与《易》,胡毋生传《春秋》,申公、辕固生传《诗》,他们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跟随他们学习的人很多。汉文帝曾派晁错等人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武帝迎申公入长安,问以治乱之事。
东汉,私人传经的风气更盛。后人将经学大师居住和授课的地方称为“精舍”,此后精舍便成为儒家讲学处所的统称。至隋唐时期,聚徒讲学的私学模式仍然盛行。每当政治黑暗时,儒者自感报效无门,便退隐山林,终生不出仕,却选择授徒讲学的形式弘扬儒学思想,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白鹿洞书院
唐代中期,兴起了一种更为制度化、组织化的私学机构——书院。书院本是皇家的藏书、修书机构,没有教育职能,后来,退隐的儒家士大夫,借用书院的名称,用于读书治学、聚徒授学的场所。如唐代名相李泌建有李泌书院,江西高安建立桂岩书院,永丰皇寮书院,奉新梧桐书院,福建樟州松州书院等。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高峰。学者、官员创建书院蔚然成风。宋朝统治者在宋初便建立起重视文教的国策,非常支持私家学院的创建,常常通过赐匾、赐书、赐田的方式给予鼓励。北宋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金山书院等。
南宋,书院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建有书院500余所。在理学家主持下的书院,在教学宗旨上与官学有极大的不同。朱熹主持修复了白鹿洞书院,教授以人伦五教、学问思辨和立身处世之道,不以科举出仕为教育目标。

东坡书院
理学与书院结合,产生了“会讲”这一学术活动,影响极大。南宋乾道三年,朱熹应张栻之邀,在岳麓书院与张栻辩论太极、中和之义,开书院会讲之先河,四方学者闻讯而至,人数众多,以至于饮池水里水都被马饮干了。南宋淳熙八年,心学家陆九渊受朱熹邀请,在白鹿洞书院为学生讲学,主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元明清三代,书院的数量不断增加。清末,大小书院四千余所。书院逐渐官学化了,政府不仅出资兴办书院,还为书院委派山长、教授。不过,总体而言书院还是主要作为私学机构存在。书院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历史意义重大。


您若喜欢,为我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