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补肾第一方,阴阳双补,非常奇妙!(八味肾气丸)

 青青QQ707 2024-01-05 发布于湖北
八味肾气丸”的来历

肾气丸是一个伟大的方子,要了解一个方子,就要看它的出处,我们直接从《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出处开始逐条分析:
 
《金匮要略》里有5处提到肾气丸
1.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第六篇第十五条)

2.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七条)

3. 消渴,小便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者,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三篇第三条)

4.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第十九条)

5.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肢不仁。(《
金匮要略》第五篇附方)
 
“八味肾气丸”首载于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至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也有记载,可谓是补肾的祖方,即后代的补肾诸方,基本都是在“八味丸”基础上变化而来。比如滋阴的“六味地黄丸”,补阳的“桂附地黄丸”“右归丸”,补阳利尿的“金匮肾气丸”等,它们都摆放在药房的显眼位置,而他们的祖先“八味肾气丸”却不见了踪影。

  “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后世方有什么不好呢?不是偏凉,就是偏燥偏热。一般体质的人还好说,那些脾肾稍稍敏感点,吃后反应就比较大,会感到明显寒或上火,而“八味肾气丸”很少有这个问题。

  更神奇的是,无论是瘦弱的寒证人,还是大腹便便的“热”证的人,都适合吃“八味肾气丸”,原方就可以,当然药量做一点点微调会更好,奇怪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叫“肾气丸”,而不叫“肾阴丸”“肾阳丸”
  学过针灸的朋友都知道,人体穴位的命名不是胡来的,个个都有讲究,都体现了该穴位最重要的属性。同样,为什么叫“肾气丸”,而不叫肾阴丸、肾阳丸呢?
  “肾气丸”补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说补肾阳。其实不太对,而是肾气。

  什么是肾气?
  简单的说,五脏藏精,而肾藏五脏之精。肾精转化成肾气,而人体三焦的动力来自于肾气。三焦密布全身,可以将肾气输到全身,参与全身的气化作用。人体脏腑功能本质上就是气化作用,现在流行的中医“气一元论”,大致就是这个道理。

  “肾气丸”不是专补肾阴肾阳的,而是专补肾气!肾气的概念比肾阴、肾阳更要虚无缥缈,很难说清它到底是什么。“肾气丸”毕竟是上古时期传下来的,其最初的组方思想已经无从得知。临床上,当用补肾阴肾阳的方法不管用了,不妨尝试补肾气,也许有奇妙的改善。

“八味肾气丸”的特点
一、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说:“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壮火可以理解成火太旺,以至于超出人体的正常生理需求,即成邪火。而少火是指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可以激发脏器潜能的火。当脾胃等脏腑功能虚弱时,一般不宜大剂量进补,过猛反而补不进去,而变成人体多余的邪火,会出现诸如性欲亢奋(尽管体虚),舌红口干等“上火”现象,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汤药的效果反而不如丸药的原因。

  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用少量温药补肾火,加上较多的滋阴药,借助酒的温性,更容易补得进去,可激发脏器的潜能(而不是替代脏腑功能),使身体渐渐进入良性循环。

  “肾气丸”体现了《内经》所倡导的“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而现在医生喜欢开的补肾药,要么是大队的滋阴剂或补阳药,只关注补,忽视了脏腑的自我恢复。阴与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到了极点就会生阳,阳到了极点必会生阴。高明的大夫充分领略到了这一点,心中有乾坤、有天地、有阴阳,所以,他们补阴的时候必然从阳中求,他们补阳的时候必然从阴中求。


    “肾气丸”的组成: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和炮附子,其中温热药只有桂枝和炮附子,且含量极低,各占1/27,其量可做微调。别看热药少,却恰到好处,能“少火生气”,阴药阳药都补得进去,非常巧妙。

二、大量的生地黄

    仲景“肾气丸”第二大特色是用大量的生地黄作为君药,而后世医家都喜欢用熟地黄。《神农本草经》说,地黄能补精益髓。相对熟地,生地黄的药性更善于游走,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但其性有点凉,配上点酒会更好。而熟地黄虽也是补肝肾的要药,但它不容易被人吸收运化,容易堵着。“肾气丸”所用的熟地黄至少要六蒸六晒以上,这样效果才会好。但问题是,现在的二蒸二晒的熟地黄都很罕见了,你能指望药厂的良知吗?所以还不如用价廉物美的生地黄呢,质量有保证,而且更符合古法。

三、三补三泻

“肾气丸”第三大特色是“三补三泻”,而后世庸医只知蛮补。
一般人都知道,进补时最好配合适量运动,才能将气血流转开,将废物排出去,把补药吸进来,这很类似“三补三泻”。仲景的“肾气丸”通过三种药的小泻,另三种药的补性,再加上点补阳气的药,用阳推动阴,构思非常巧妙。

三补”就是干地黄,山茱萸,山药,“三泻”就是泽泻、丹皮、茯苓。张仲景用补药的剂量都会比较重些,而肾气丸用的最重的是地黄,因为它能补肾阴,非常入肾的药。山茱萸这个药是补肝脏的,滋养肝的阴虚。其实中国人肝很怕补,因为中国人只有肝怕郁,肝如果有什么忿怒不能发泄就郁在里面,所以肝很怕补,怕把它补过,可是在千千万万的补肝药里面只有一味药就是山茱萸,它不管怎么补这肝都不会补过的补肝药,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药,你一两、二两、三两、五两等吃下去都不会把肝补过。山药主要是增润脾脏津液用的,这几个药用在一起是希望同时能够把脾肾肝的阴津壮起来,能够慧嘉到肾脏。


中医里面很多药都可以配合使用,这三个药合用的目的就是要滋润肾脏的阴,同时也要注意“三泻”,因为中医的观念里面说“补能恋邪”,如果光吃补药,没有加入清除的药,于补到的同时也会固守肾脏里面的浊物排不出去,肾脏里面本来就有很多浊物,日久会变成肾结石之类的实积,堆在里面无法排出去,因为考虑到这个,所以张仲景加了泽泻、丹皮、茯苓进去。泽泻本身能利肾疏肝,能够把这两个脏洗的很干净,丹皮的作用是活血化淤,茯苓能够利中焦,泽泻能够走下焦,走肾脏,走肝脏。而且这些泻药都是很不伤身体,对身体很好好处的泻药,这六个药搭配起来,补泻兼具是很完美的组合了。

当肾阳不足时,我们要把肾阳补起来,就一定要用到阳药,炮附子本身可以温补肾阳,将肾阳壮起来。为什么要用桂枝呢,这是因为加强肾脏的同时必须要强化心脏,如此才能够将肾阳补回。心脏、肾脏之间本身有大动脉联系着,要让心脏血往下走肾水往上走,也就是要将心阳往下降,肾阴往上升,心肾相通的这个部分就要靠桂枝了。张仲景非常优秀,他高明就高明在他已经了解到桂枝实际上可以壮心阳,就是让心脏强起来,可是桂枝的壮心跟附子是不一样的,附子的壮心是能够让心脏搏动的很快,于是使得心脏产生的热力能够透达到四肢末梢去。桂枝的壮心不是这样,桂枝也可以壮心能够让心脏跳起来,但是却是让心脏产生的胸阳往下走。就是你用了桂枝后全身的能量都会连接在一起。

 
六味地黄丸只能做到持平和保养,因为在这个八味肾气丸里,那六味药的意义只在于把桂枝和炮附子收进来。六味药只是一个非常阶段性用途的东西,如果没有了桂枝跟附子,那六味药吃下去在人体里面有点不清楚要怎么搞。      

“八味肾气丸”的养生作用
    肾为先天治本。人到中年,由于各种原因,虚劳不可避免。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伤害着我们的肾,熬夜、酗酒、胡吃海吃、醉以入房等。另外社会的压力,使得我们精神焦虑,身体僵硬紧张,晚上失眠,这些更在无形中毒害着我们的先天之本,经常练习瑜伽放松和静坐,对顾护肾气非常有好处。

    肾气虚的表现很多,除了非外伤的腰酸背腿痛耳鸣头晕外,一到黄昏人就精神萎靡,夜里总要上几次厕所,小便滴滴答答而无力,颜色有点浑浊,小腹麻木松软无力,整天喜欢喝水但喝多少尿多少,古代叫消渴证,一般用肾气丸治。还有人夜里夜尿多,肾气丸的效果也非常好。

    总之,虽“肾气丸”可以用来治病,但也可以用于日常保健,因为它不太温不太凉,一天1丸、两天一丸都是可以的。通过补肾来养生,在当代绝不会错,但要知道如何补得不伤身。

  “肾气丸”最好与“补中益气丸”搭配服用,效果更好,

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
 
为什么我们不叫它金匮肾气丸而叫【八味肾气丸】呢,现在药店里面的金匮肾气丸多是加味的,不是原方,而《金匮要略》里肾气丸就叫“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我们国内一些企业却把济生肾气丸改名叫做金匮肾气丸,对很多人会有误导,因为原方有固定结构,加两味药进去,方向会有改变。我们要做的是古方还原,完全按古方比例来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