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取经重录1 | 整体观中医

 江小鱼5959 2024-01-07 发布于湖南

咱们对温病的态度是吸取借鉴,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当我试图还原一个尽量原汁原味的温病的时候,发现不行,没那水平。我还是按照我学习温病的思路,如何从温病中学到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正好可以弥补我学伤寒的不足。按照这个思路重新录制了一遍。

想看原味的温病,还是看赵绍琴老师的书,传下来了很多。温病学传到赵老这里,已经是最高境界了。从叶天士的《温热论》确立了温病的理论框架,就是卫气营血学说。还有那句最著名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但如果只有这个框架,谁也学不会温病,所以才有后面的《瘟疫论》、《温病条辨》等诸多著作诞生。《温病条辨》是温病派治病方法的一个整理总结。

所以:

温病的理论框架——《温热论》

温病的治法整理——《温病条辨》

把温病的理论和治法实现理法整合的就是赵绍琴老师的医学。赵老也是家传几代,家里祖上是宫里的御医,所以格外擅长轻灵通透之法,哪怕是治疗大病。为什么那么轻灵的药还能有那么好的疗效?后面再说。

先介绍赵老一脉的医学特点和传承。中医传承不容易,可以看一下《赵绍琴临证400法》的序言,在上世纪70年代,尚不久远,中医已经有了传承困难的苗头,所以国家组织人手,集中整理了一批中医书籍,比如那些名老中医丛书,里面有很多都是那个时代嫁接整理出来的。《赵绍琴临证400法》就是其中的一本,别看书很薄,这本书可是赵老的心血之作。原稿在动乱中丢失了,赵老根据记忆,仅得十之三四而。如果原稿不丢,这本书大概得三四倍厚。赵老的书有很多本,有的还是他们家祖上的医案。在这众多书中,最核心的是两本:

《赵绍琴临证400法》,讲治法汇集

《赵绍琴温病讲座》,也称温病十一讲,讲理论

医案特别多,因为年代不远。所以要了解学习温病派,从温病派中取经,这两本书是一定要读的。如果一上来就看《赵绍琴临证400法》,肯定看不明白。所以先看温病十一讲,然后再结合医案学临证400法。

学习赵老医学有个困难:赵老想极力讲出的那些他认为很重要的道理,其实作为后人,咱们是缺乏理解那些理论的能力的。那些核心的知识需要一大堆辅助外围的知识才能理解。赵老默认咱们能看得懂,所以他并没有花太大的精力去讲这些细节。比如哪味药,为什么同样是凉散或温散,这个案用这个药,那个案却用那个药?这两个药之间有哪些细微的区别?这些赵老讲的很少。怎么办?只能进行逆向反推,这样工程就大了。淼叔并没有像研究《伤寒论》那样,花那么大的精力研究温病,要不怎么说是向温病取经呢,就是找出自己有用的那部分就行了。所以我没有做这套完整的逆向工程。做这个需要五年的时间,能对赵老用药的细节有一定的理解。所以淼叔才会说,要讲出原味的温病,没那个水平,调整心态,以一个取经学习的心态来录课。

有一句话,本来不想说,因为会陷入学术争端。淼叔是反对学术争端的,咱们走的是学术融合、学术回溯的方法论。问题是现在中医的学术圈子里有一些流派对温病极度的反感、否定和排斥。温病学就算不是座宝山,也至少是座取经的宝库,当咱们否定一门学术的时候,就意味着这扇门被彻底关闭了。还是那句话:任何一门能够传承至今的中医流派,必定在历史上出现过名医和传世的著作,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一定被淹没在历史的进程中。温病学的诞生融汇了滋阴派、寒凉派、脾土派和攻下派,其实是金元四家的融合产物。温病派确实在治寒证、阳虚证方面是弱项,但不要紧,这些病是伤寒派的强项。可是伤寒派治疗湿热证、阴虚证,甚至阴虚湿热并结的毛病是非常不擅长的,甚至都在有意、无意的回避这些概念。所以这引出了咱们为什么学温病学说,最值得学习的就是治阴虚、湿热、湿热阴虚并结的,绝不是简单的见湿热就寒凉燥湿、见阴虚就用滋阴法。因为湿热阴虚也会伤脾,也会造成脾虚,脾虚再一寒凉,脾也恢复不了。脾虚也受不了大补,怎么破这个局,这是咱们学温病,最值得学的一项技术。甚至可以这么说,对一个学伤寒出身的,在某种程度上,只学会温病的湿热伤阴、湿热伤脾怎么治就可以了。因为这一块真的是学伤寒医者的严重短板。咱们确实擅长治寒证、阴寒证、阳虚、虚寒证,这套方法在伤寒论中已经趋于完美。所以咱们不用学后世的温补学派,当然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就是那套甘温缓补的方法。说到温补学派,其实他的诞生,某种程度是为了纠偏。

中医从汉以后,出现严重的失传,每诞生出一个填补空白的学术流派,又不够完整,后世必定再去补充,在补充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一些偏颇之处,再给偏颇之处打补丁。这个补丁本身就有偏颇之处,就在不断的纠偏。这种补丁的事一直到明朝,算完整了。好在那个时代造纸术发达,所以当今咱们的中医理法是完整的,好几千年的积累了。但是咱们今天的学子们又遇见个新麻烦,这些书读起来费劲,文化出现了断代,然后出现了一个竞争加剧的商业化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流派之间的分歧。其实流派分歧古已有之,所以咱们当知道,到了明朝,中医重造体系的事已经完成了,不用再参与打补丁过程中的流派争斗了。咱们的麻烦不是学术不完整,而是资料太多,不知道学那个,难以整合,信息量过大,实时还会受到西医、西化的思想干扰。中医不是诞生在西方科学的思想土壤中,而是诞生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用白话说就是不懂科学,照样能学好中医。懂了科学,试图用科学来整合中医,这事就太难了,甚至可以说是做不到的。所以千万不要再参与学术之争。如果中医出现独尊一家,罢黜百家的事,绝对是中医的灾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