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做教育科研课题》(4):中小学常见的教育科研方法

 leeechen64 2024-01-07 发布于重庆
本专题相关阅读:
《怎样做教育科研课题》(1):挖掘教育科研的无限魅力,开启激发无限可能的旅程

《怎样做教育科研课题》(2):教育科研概述

《怎样做教育科研课题》(3):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本章提要:

一、文献研究法

二、教育调查法

三、个案研究法

四、经验总结法

五、行动研究法

六、实验研究法

七、实证研究法

八、定量研究法

九、定性研究法

十、教育观察法

十一、教育叙事法

第四章 中小学常见的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是指人们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内,为解决某个教育问题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具体来说,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常用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教育行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等。
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研究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通过教育科研,能够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勇于探索,由单凭经验向依靠理论过渡,通过认识、学习和运用教育规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成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家。以下介绍十一种常见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一种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文献资料来进行研究的方法。其目的是获取研究领域内已有的知识,并通过整合、分析和评价这些知识,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一)核心特点与优势
一是目的导向。文献研究法始终围绕一个明确的研究目的或课题展开,确保研究的集中性和深入性。
二是资料调查。此方法侧重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通过筛选和分析这些资料来得出结论。
三是历史与现状。除了现状外,文献研究法还能帮助了解某一问题的历史发展轨迹,为理解其现状提供背景。
(二)文献研究法的价值

一是确定研究起点。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明确一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出发点和方向。

二是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可以了解前人已经进行过的研究工作,避免重复研究。
三是提供比较资料。不同文献之间的比较可以提供不同视角和观点,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某一问题。
四是形成整体认识。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对某一主题或领域形成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三)文献研究法的操作流程
一是确定研究主题和问题。首先需要确定研究主题和问题,这通常是基于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和当前的研究热点。
二是搜集文献。在确定了研究主题和问题后,就需要开始搜集相关的文献。可以通过图书馆、学术数据库、互联网等途径获取文献。
三是筛选和评价文献。在搜集到大量的文献后,需要进行筛选和评价。筛选的标准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来确定,例如文献的时效性、作者的权威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等。评价则是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质量和价值的评估,以确定其对于研究的贡献和意义。
四是阅读和整理文献。在筛选和评价文献后,需要仔细阅读和整理这些文献。阅读是为了深入了解文献的内容和观点,整理则是为了将文献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归纳,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评价。
五是分析评价和总结。最后,需要对整理好的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分析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开,例如相关研究的优缺点、研究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的创新性等。总结则是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概括,并提出建议和展望。
案例1: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者可以利用文献研究法对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通过查阅和分析关于新技术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政策文件和研究成果等,可以深入了解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历史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趋势。这些文献研究可以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和实地调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问卷,了解其总体现状,进而分析其因果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教育调查法的特点
一是自然性。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对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论与行为,不加以引导、控制与干涉。
二是间接性。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间接收集反映研究对象的资料。
三是适用性。适用于各种教育调查,可根据不同调查目的和对象采用不同的调查形式。
四是灵活多样性。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问卷、访谈方式进行调查。
五是自主性。调查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进行调查,无须经过他人同意或批准。
教育调查法的使用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难以解释调查结果;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调查对象的合作态度。

教育调查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了解人们对某一教育现象的看法、态度及对某一教育问题所持的观点、立场,了解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实际情况和状态。

此外,教育调查是一项有计划、有程序的系统工程,需要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调查研究方案,以搜集事实材料极其重要的基本方法来认识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二)教育调查法的操作流程
一是设计问卷。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设计问卷内容。
二是分发问卷。通过邮寄、电子邮件、在线平台或面对面分发等方式,将问卷分发给目标人群。
三是回收问卷。确保足够的回收率,以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四是统计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挖掘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五是撰写报告。将分析结果整理成报告,为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
案例2: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研究者可以采用教育调查法,特别是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设计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可以广泛收集关于学生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潜在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研究者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干预措施,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此外,此类调查还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和发展。

三、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一种针对个别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它通过对一个或几个特定个体、群体或组织的详细研究,深入了解其特点、行为、关系和发展规律等方面。在教育科研中,个案研究法常用于深入研究特定情况或问题,以揭示其深层次的规律和特点。
(一)个案研究法的特点
一是针对性。个案研究法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可以深入探究其独特的特征和规律。
二是深入性。个案研究法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揭示研究对象内在的联系和规律。
三是综合性。个案研究法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全面地揭示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
四是典型性。个案研究法选择的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可以反映同类事物的共性和特点。
(二)个案研究法的操作步骤
一是确定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二是收集信息数据。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三是分析信息数据。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和统计分析,以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四是撰写研究报告。将研究结果和结论整理成研究报告,详细阐述研究过程、方法和结果,并提供相应的证据和支撑材料。
五是评估与反思。在完成研究报告后,需要进行评估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
个案研究法在教育、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应用广泛,可以用于深入了解特定个体或群体的特征、行为和发展规律等方面。同时,个案研究法也可以为理论构建和实践指导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案例3: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个案研究
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些在课堂教学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或班级作为个案,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通过观察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了解其创新实践的背景、过程和成效。从中,研究者可以总结出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模式和策略,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同时,这样的个案研究也有助于发现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持。
四、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一种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经验的方法。它以实践为基础,取材丰富,具体操作简单,不影响教育工作的自然进程,有较好的可行性,总结出的经验对教育实践活动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经验总结法的特点
一是实践性。经验总结法基于实践活动,是对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
二是具体性。经验总结法关注具体实践中的细节和实例,具有具体的描述和说明。
三是系统性。经验总结法将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归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是实用性。经验总结法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提高实践效果和效率。
(二)经验总结法的操作步骤
一是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确定研究范围和重点。
二是收集资料。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实践经验、文献资料等。
三是整理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和提炼,形成初步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
四是分析资料。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规律、经验和教训。
五是总结提炼。将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理论。
六是撰写报告。将总结提炼的经验和理论撰写成报告,提供给相关实践者参考和使用。
七是评估反馈。对总结的经验和理论进行实践检验,收集反馈意见,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
经验总结法在教育、管理等领域应用广泛,可以帮助实践者从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同时,经验总结法也可以为理论构建提供实践依据和支持。
案例4:课堂管理策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分析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以及学习成果的影响。通过总结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研究者可以提取出成功的经验模式,为其他教师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启示。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还可以为学校和教育部门提供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策略建议。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通过实践、反思、计划和行动等步骤,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
(一)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一是确定问题。明确要解决的教育实际问题。
二是制定计划。根据问题制定行动计划,包括目标、方法、步骤和时间表等。
三是实施行动。根据计划开展实际行动,尝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四是观察记录。观察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情况,记录下重要的信息和数据。
五是反思分析。对行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分析,评估行动的有效性和问题解决的进展情况。
六是调整计划。根据反思和分析的结果,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再次进行行动。
七是总结评价。在行动研究结束后,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得出结论和建议。
(二)行动研究法的优势
一是实践性强。行动研究法强调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研究,使得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灵活性高。行动研究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计划和方法,更有利于应对变化的情况。
三是研究与行动结合。行动研究法将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得研究成果更容易被实际工作者所接受和应用。
四是有利于自我发展。行动研究法鼓励实际工作者参与到研究中,有利于提高其自我发展和专业素养。
行动研究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行动研究法也可以促进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案例5:创新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研究者通过设计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馈。通过对比传统教学方式和创新教学方式的效果,评估创新教育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实际作用。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创新教育方式,还可以为创新教育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六、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一种在严格控制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变量来观察结果变化,从而确定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研究法的特点
一是目的明确。实验研究法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假设,探索和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是控制实验条件。实验研究法要求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是随机抽样。实验研究法通常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随机选取样本,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实验结果的推广性。
四是实验操作。实验研究法通过操纵某些变量来观察结果的变化,通过对比不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来推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是数据分析。实验研究法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假设,评估实验结果的显著性和可靠性。
(二)实验研究法操作步骤
一是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确定研究的假设和变量。
二是设计实验。根据研究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的操作程序、实验对象的选取、变量的操纵等。
三是选取样本。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四是实施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五是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假设,评估实验结果的显著性和可靠性。
六是结论总结。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总结实验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七是反思和改进。根据结论总结,反思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实验研究法是通过控制和操纵变量来观察和分析因果关系,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出研究结论。在使用实验研究法时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并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以获得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案例6:合作学习对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研究
研究者可以通过设立合作学习实验组和传统学习对照组,对比两组学生在数学成绩、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系统地评估合作学习策略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影响。
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了解合作学习的优势和实施要点,还可以为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实验结果也能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合作学习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和实践。
七、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一种以经验事实为依据,通过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和文献资料等方法,获取客观数据和资料,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的方法。
(二)实证研究法的特点
一是客观性。实证研究法强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是验证性。实证研究法的目的是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假设或理论,评估其有效性和可信度。
三是系统性。实证研究法采用系统化的方法进行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是可重复性。实证研究法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其他研究者可以通过相同的步骤和方法进行验证。
(二)操作步骤的实证研究法
一是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确定研究的核心概念和变量。
二是文献回顾。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
三是建立假设或理论模型。根据研究问题和文献回顾,提出假设或建立理论模型,为实证分析提供指导。
注:在教育科研中,假设是一种科学研究和推理的方法,根据已知的知识和事实,对教育现象、问题或规律作出一种推测性的论断和假定性解释说明。
简单地说,假设是研究者对问题提出的暂时答案,是基于一定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假设是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具有科学性、明确性、可检验性等特点。
假设一般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和内容性假设等类型。例如作文教学策略与作文水平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进行检验的假设。
在进行教育科研时,一个好的假设应该是根据科学知识和事实提出的,应该明确具体、清晰易懂,应该是可检验的,应该是新颖性和预见性的前提和必经阶段。在提出假设后,研究者需要设计实验或收集数据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则需要进行修正或重新提出假设。
四是选择研究方法。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类型,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
五是设计研究方案。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变量的测量、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步骤等。
六是实施研究。按照研究方案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七是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检验假设或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八是结果解释与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释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九是反思与改进。反思研究过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案例7:某教育机构为了评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效果,采用实证研究法进行调查研究。首先,研究者选择了两个条件相近的班级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其中一个班级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另一个班级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研究者设计了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量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以收集学生在教学方法实施前后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数据。同时,研究者还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的反馈和看法。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者发现采用新教学方法的班级在学习成绩和表现方面都有显著提高,而控制组则没有明显变化。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者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并建议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同时,研究者还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新教学方法的建议和措施。
这个例子中,实证研究法被用来评估新的教学方法的效果。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研究者得出了可靠的结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这体现了实证研究法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它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评估教育实践的效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八、定量分析法
定量研究法是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它主要侧重于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分析和推断,以揭示事物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一)定量研究法的特点
一是客观性。定量研究法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通过数学和统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描述,避免了主观臆断和偏见。
二是准确性。定量研究法通过精确的数据和计算,能够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关系,得出更为准确和可靠的分析结果。
三是可重复性。定量研究法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明确性和可重复性,其他研究者可以通过相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验证和重复实验。
四是系统性。定量研究法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操作,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论,以保证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二)定量研究法的操作步骤
一是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重点。
二是收集数据。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数据收集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三是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分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是数据分析。运用适当的统计和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五是结果解释与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释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六是验证与改进。验证假设或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反思研究过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定量研究法在教育研究中可以帮助研究者通过客观、准确、可重复和系统的方法来揭示教育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通过定量研究法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推动教育科研的发展和进步。
案例8:某小学为了评估学生的数学成绩,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学校收集了全体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并按照年级和班级进行了分类整理。然后,学校采用平均分、标准差、百分比等统计指标,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了量化描述。
通过分析,学校发现不同年级和班级之间的成绩存在差异,某些班级的成绩普遍较高,而另一些班级的成绩则较低。基于这些发现,学校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为成绩较低的班级提供额外的教学支持、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等,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在这个例子中,定量分析法为学校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持,帮助学校准确评估学生的数学成绩,并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不同年级和班级的成绩数据,学校能够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体现了定量分析法在教育评估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九、定性分析法
教育研究中的定性分析法是一种侧重于运用非量化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的把握,以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
(一)定性分析法的特点
一是注重整体发展分析。定性分析法不仅关注研究对象的某个方面,更强调对其整体发展进行深入剖析。
二是以质的描述性资料为主。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对研究对象的详细描述和解释,而不是数量化的数据。
三是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定性分析法的研究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是对主观因素影响及对背景的敏感性强。定性分析法容易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非常重视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和理解。
(二)定性分析法的操作步骤
一是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重点。
二是收集资料。通过访谈、观察、文献等多种途径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三是分析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归纳、演绎、比较等方法,挖掘其内在的规律和意义。
三是形成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形成对研究问题本质和规律的结论。
四是验证结论。通过其他方法或实践检验所形成的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是撰写研究报告。将研究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告出来,供其他研究者参考和使用。
总之,教育研究中的定性分析法是一种侧重于运用非量化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的方法,具有注重整体发展分析、以质的描述性资料为主、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和对主观因素影响及对背景的敏感性强的特点。其操作步骤包括确定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结论、验证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
案例9:某中学为了改进教学质量,采用定性分析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首先,教师收集了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相关数据。然后,教师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问题及潜在的优势。
通过分析,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但同时也发现他们在某些学科领域有着独特的兴趣和天赋。基于这些发现,教师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开展学习动力和方法指导课程、组织学科兴趣小组等,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发挥潜力。
在这个例子中,定性分析法帮助教师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识别了问题与优势,为教学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这也体现了定性分析法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它能够揭示学生学习中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十、教育观察法
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的特点
一是目的明确。研究者需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内容,确定观察的对象和范围,以确保观察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真实自然。观察活动应在被观察者自然状态下进行,尽可能避免干扰和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行为和表现,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是直接翔实。观察者能够直接地、准确地了解到正在发生的教育现象及应采取某措施而发生的现象,获得真实、生动而翔实的资料。
(二)教育观察法的操作步骤
一是明确观察目的和内容。在选择观察对象和情境时,要确保观察的内容与研究的主题紧密相关,并明确观察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二是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在进行正式的观察之前,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调查和试探性观察,以了解被观察者的背景、特点和行为模式等。
三是选择观察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如参与观察、间接观察、结构式观察或无结构式观察等。
四是编制观察记录表。为了方便记录和整理数据,研究者可以编制观察记录表,列出需要记录的内容和指标。
五是进行观察并记录数据。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和数据。同时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六是整理和分析观察结果。在观察结束后,研究者需要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观点,为研究结论提供支持。
七是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同时也要对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改进。
总之,教育观察法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揭示教育过程的具体细节和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10:观察者在一个小学的二年级课堂进行观察,主要目标是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围坐在桌子旁,互相讨论和交流。观察者注意到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性格特点,有些学生比较外向,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则比较内向,不太善于表达。在小组讨论中,外向的学生往往会主导讨论,而内向的学生则容易被忽视。
通过观察,观察者发现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外向的学生容易主导讨论,导致内向的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其次,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够充分,无法充分利用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最后,教师对小组学习的评价过于简单,只关注小组的整体成果,而忽略了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
基于以上观察结果,观察者认为合作学习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平衡学生之间的参与度,鼓励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也要调动外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加强小组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充分利用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最后,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提供更加全面和细致的评价。
这个案例中,观察者通过观察发现了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同时,观察者也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和措施,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十一、教育叙事法
教育叙事法是一种以叙事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研究方法,其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故事、叙事的方式,通过收集和整理与教育有关的故事和事件,来探究教育实践中的人、事件、意义等。
(一)教育叙事法的特点
一是故事性。教育叙事法以故事为载体,通过叙述故事来呈现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情境和人物行为,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理解教育现象。
二是真实性。教育叙事法强调研究的真实性,即所叙述的故事和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这样能够保证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是探究性。教育叙事法不仅是对故事的叙述,更是对教育实践的探究和思。研究者通过故事来探究教育实践中的人、事件、意义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四是开放性。教育叙事法鼓励研究者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观点和声音的存在,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教育叙事法的操作步骤
一是选择研究主题。选择一个与教育实践相关的主题或问题,这个主题或问题应该是研究者感兴趣并具有一定意义的。
二是收集故事和事件。通过访谈、观察、文献等多种途径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故事和事件,并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是整理和分析故事。对收集到的故事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对故事的情节、人物、事件等进行描述和分析,探究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是形成叙述文本。将整理和分析后的故事以叙述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包括故事的背景、情节、人物行为等方面。在叙述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五是反思和总结。在完成叙述后,要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实践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教育叙事法是一种以叙事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研究方法,其通过探究和叙述教育实践中的故事和事件,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案例11:某个小学班主任李老师发现班上的学生小王最近学习状态不佳,成绩下降,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经过观察和了解,李老师发现小王晚上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睡眠不足,影响了学习。为了帮助小王,李老师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包括与家长沟通、调整小王的作息时间、组织学习小组等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王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成绩也逐渐回升。
这个案例中,研究者以叙事的方式呈现了教育实践中的人物、事件和意义等。通过叙述小王的故事,探究了学生的学习问题、教育实践中的解决方法以及教育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同时,研究者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水平。
众所周知,教育科研就是提出假设,然后用数据和事实去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教育科研方法就是用数据和事实验证假设的过程。

小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