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鹊经方:史上最全伤寒注解(2)

 stgsh 2024-01-08 发布于广东

条文 2 名家注解《伤寒论》三鹊经方已经为你整理好了,共包含古今中外 32 位医家的注解,并附带了精心设计了思维导图。本文请重点关注黎庇留、陈伯坛、朱壶山、陈慎吾四人的观点,有其独特之处。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图片

(点击放大查看高清大图)

庞安时:恶寒者,不当风而憎寒;恶风者,当风而憎寒,皆属表证。《伤寒总病论·卷二·可发汗证》

成无己: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荣病,发热,无汗,不恶风而恶寒;卫病,则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恶风。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脉紧,伤风脉缓者,寒性劲急而风性解缓故也。《注解伤寒论》

恶风则比之恶寒而轻也。恶寒者,啬啬然憎寒也,虽不当风而自然寒矣。其恶风者,谓常居密室之中,帷帐之内,则舒缓而无所畏也,一或用扇,一或当风,淅淅然而恶者,此为恶风也。《明理论》

方有执:发热,风邪干于肌肤而郁蒸也;汗出,腠理疏,玄府开而不固也;恶风大意见上。此以风邪郁卫,故卫逆而主于恶风。缓,即下文阳浮而阴弱之谓,风性柔和,所以然也。中,当也。风,谓天之八风也。言即有上条所揭云云之太阳病,加之发热汗出恶风而脉者,则其病乃是触犯于风而当之也。风之为风,其性属阳。其中人也,从卫而入。卫,气道也。风之所以从卫入者,卫亦阳,从其类也。此承上条而又再揭太阳病分病之纪一,篇内凡首称太阳中风者,则又指此而言也。《伤寒论条辨·卷一·太阳上篇第一》

喻嘉言:中字,与伤字无别,即谓伤风亦可。《尚论篇》

张志聪:此言风伤太阳通体之肌腠而为中风证也。夫风者,如冬令之寒风,寒为太阳之本气,风乃寒中所生之动气也。发热者,风伤太阳之标阳也;汗出者,风性鼓动开发毛腠故也。汗出而毛腠虚故恶风,风为阳邪,伤人阳气,两不相持故脉缓也。此风邪开发太阳之毛窍而薄于通体之肌腠,故名为中风。《伤寒论集注·卷一·太阳经上篇》

高学山:太阳病,具首节而言,后仿此。发热者,太阳一经,卫阳营阴,本寒标热,自为调畅,邪犯其卫与标,则先从卫气标阳之化,故发热,此发热者,风寒之所同也。汗出者,风性疏洞,伤其外藩,是卫不为营守,而漏其不摄之津液也。恶风者,卫气既疏,似无外廓,有直侵其分肉之状,虽与恶寒约略相兼,实有天壤之隔。盖恶寒非厚衣重衾不可除,而恶风只塞垧墐户可以已也。脉缓者,风柳轻柔,风绳不急之象。《伤寒尚论辨似·太阳经上篇》

尤在泾:此太阳中风之的脉的证也。太阳篇中,原有伤寒、中风、风温、温病、中湿、风湿、湿温、痉暍等证,仲景盖以诸病皆有发热,皆能传变,与伤寒同,其实所受之邪则不同,故特列而辨之,所以清伤寒之源也。《伤寒贯珠集·卷一·太阳正治法第一》

魏荔彤:其证发热与下文伤寒同,似难辨,而汗出自别也。恶风恶寒亦与下文伤寒同,似难辨,而脉缓自别也。观此则风伤卫,寒伤荣,昭然大明而中风之治法得矣。《伤寒论本义·卷之一·太阳经上篇》

钱潢:缓者,紧之对称,非迟脉之谓也。风为阳邪,非劲急之性,故其脉缓也。《伤寒溯源集》

吴谦:太阳病,即首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谓也。卫为表阳,风属阳邪,风邪中人,则卫受之,从其类也。风呈于卫即发热者,以风、卫皆阳,其性本热,故发热甚捷,不似伤寒待其闭郁而始热也。卫病不能固表,又为阳邪所蒸,故腠理疏而汗出也。汗出表虚,为风所忤,故恶风也。风性柔软,故脉缓也。此承上条言太阳病又兼见此脉证者,名曰中风,以为中风病之提纲。后凡称中风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医宗金鉴·卷一·太阳上篇》

汪琥:脉缓,当作浮缓看。浮是太阳病脉,缓是中风脉。中风非东垣所云中腑、中脏、中血脉之谓。盖“中”字与“伤”字同义,仲景《论》中不直言“伤风”者,恐后学不察,以咳嗽、鼻塞、声重之“伤风”,混同立论,故以“中”字别之也。

黄元御:太阳之经,有营卫之分,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风寒客之,各有所伤,风则伤卫,寒则伤营。卫伤则闭其营血,故发热。营伤则闭其卫气,故恶寒。营为寒闭则无汗,卫为风鼓则有汗,以卫气初闭,营郁犹得外泄也。汗出卫泄,是以表虚而恶风,寒性凝涩,伤寒则皮毛闭塞故脉紧,风性动荡,伤风则经气发泄故脉缓。《伤寒悬解·卷三·太阳上篇》

陈修园:太阳本寒标热,故病则发热而恶寒。夫风为阳邪,病太阳则两阳相搏,故即发热;风中肌腠,皮毛不固,故汗出;中风则恶风,有风时自觉其寒,亦恶寒之本病也;汗出则阴气稍弱,故脉缓。是名中风,如“矢石中人”之“中”也。

太阳脉浮头项强痛之病,若得病而即见发热,风为阳邪,其性迅速也。且见汗出,风干肌腠,而外不固也。恶寒之微,见风始恶,而为恶风。风性散漫,于浮脉之中而觉其怠缓者,此病名为中风。其名为中,奈何?盖以风者,善行而数变,由毫毛直入于肌腠,如矢石之中人也。《伤寒论浅注·卷一·太阳上篇》

章楠:标太阳病者,即提纲首条之脉证也。首条云脉浮恶寒,合于此条,即脉浮缓,恶风寒也。其头痛等证,括于太阳病一句中,以下凡称太阳病者,皆当如此参合。若恶寒,必兼恶风,恶风,必兼恶寒,但有微甚之别。此风伤卫,为病发于阳,故先标发热而恶风,风为阳邪,性疏泄;故腠开而自汗。自汗尤为风伤卫之确证,下凡称中风者,皆指此条之脉证也。风寒在营卫,统属太阳表分,故其脉浮则同,而提纲所标也。风伤卫,其脉缓而自汗,寒伤营,其脉紧而无汗,正为阳性疏泄、阴性凝敛,故二者脉证相反也。以此分辨,则无错误,其余诸证。或有或无,或同或异,皆不可定,论中逐条标出,教人就脉证而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必与治法方药相和始为真确也。《伤寒论本旨·卷二·太阳上篇》

唐容川:太阳脉浮头项强痛之病,若得病而即见发热,风为阳邪,其性迅速也。目见汗出,风干肌腠,而外不固也。恶寒之微,见风始恶而为恶风。风性散漫,于浮脉之中,而觉其怠缓者,此病名为中风。其名为中奈何?盖以风者善行而数变,由毫毛直入于肌腠,如矢石之中人也。

此论风中太阳之肌腠。受业薛步云:按风阳邪也。太阳之标为阳,两阳相从之为病,重在“发热”二字

黎庇留:风为阳邪,张隐庵、柯韵伯、陈修园皆无异议,独唐容川不以为然,彼据“序例”“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义以驳之。讵知“序例”之言阳盛,系指阳明白虎、承气证之阳盛而言,非指太阳肌表阳盛而言也。试观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之阳气盛,尚用麻黄汤;大青龙证之烦躁,阳热盛也,犹用姜、桂,可知表阳之发热,不同阳明之里热也。况叔和“序例”不可以为法哉!至谓寒则伤卫故脉紧,风则伤营故脉缓,更未融贯。试观大青龙证,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何尝是寒必脉紧、风必脉缓哉?大抵证重者,脉紧稍轻,则脉缓非一定也。喻氏只顺文叙过,谓“中风”亦可名“伤风”,汪氏亦然,是不知如“矢石中人”之“中”也。

丹波元简:人之感邪气,其表虚泄而汗出者,名为中风,其表实闭而无汗者,名为伤寒。其实,受邪之风寒,不知果何如,只就其表虚表实、有汗无汗而立其目,以为处疗之方耳。故不曰此伤寒也、此中风也,而下“名为”二字,其意可自知也。《伤寒论辑义》


汪莲石:风,阳邪也。太阳之标为阳,两阳相从,重在“发热”二字。上项太阳病,见发热者,风性迅速,伤太阳之标阳也。风性鼓动,开发肌腠,外不固而汗出也。见风始畏为畏风,寒乃太阳之本气,风乃寒中所生之动气也。风性散漫,为阳邪,伤人阳气,故脉浮中见缓。风善行而数变,由毫毛直入肌腠,故名之为中

陈伯坛:“病”字即“发于阳”之省文,“发热”即“阳浮者热自发”之省文,“汗出”即“阴弱者汗自出”之省文,“恶风”即“啬啬恶寒淅淅恶风”之省文,标阳之感觉在寒之风,故曰恶风。脉缓者变“浮弱”二字为一字,浮弱相搏之谓缓,非浮缓也。阳浮阴不浮在言外,其代名词为中风,非与寒无涉,阳而动者谓之风,外证者其实,中风者其名也。

朱壶山:风在六气,属厥阴经。《内经》曰:风气通于肝。又曰:厥阴之上,风气治之。此节风邪从头后风府入太阳,风之为病,先见于上,故头项强痛。发热者,肝与心主合为一经,风性迅速,故得病即发热。汗出者,卫气不固,风得透卫入营,营为所伤,不能为卫之守,故卫气外泄而为汗。恶风者,风邪得外界同气之助,其势愈张,伤正气愈甚,故恶风。脉缓者,脉为血府,血生于心,风邪透卫入营,营血受伤,故脉缓。风中太阳病在表,而卫气又外出为汗,脉乃于浮中觉其缓,与浮缓风湿之脉不同,故曰太阳中风。

后人有执成无己氏风伤卫、寒伤营二语,以非难之者,是未即病与症分途细究也。风不伤卫,何以汗出?表虚不能止汗也。寒不伤营,何以体痛?血虚不能作汗也。成氏所主,是就症言,卫譬则郭也,营譬则城也。郭为城外之大围护,风虽善入,必不能越卫而入营。天彭所主,是就病之次第言也。

曹颖甫:风为阳邪,当皮毛开泄之时,由毛孔内窜,著于肌肉,而腠理为之不开,肌腠皆孙络密布之区,营气所主,营血热度最高,与风邪抵抗,易于发热,故始病即见发热。成无己以为风伤卫者,误也。热势张于内,毛孔不得复合,故汗出。汗方出,而外风又乘毛孔之虚,犯肌理而增寒,故恶风。气从内泄,毛孔不外闭。无两相抵拒之力,故脉缓。

包识生:六淫之邪伤人皆能令人发热,其发热之理由,因邪气与正气相搏而发生热度也,凡正气强盛之人,其相搏力愈大,故其热度亦愈高,正气虚弱之人,其相搏力小,其热度亦小,待正气消灭而邪气无物与之抗争,故不热而冰也。

因风邪入里与正气相争,若再见风,则风邪得有援助,其势益猛而正气不敌,故畏之也。

此言风中太阳经,发现脉症之确据也。夫风者,为百病之长,即空气是也。按平常之空气曰风,风之冷者,曰寒,热曰暑,热极曰燥,挟有水气曰湿,寒热错杂不清而能化火。凡此诸邪,皆由风而变化也,故为百病之长。

陈逊斋:太阳病有伤寒与伤风之别,寒为空气之静者,风为空气之动者。此节专论伤风,又名中风。中风证,邪在肌肉之血分,不在皮肤之表部,故皮肤之毛孔并不闭塞,而卫气仍可自通于皮毛而作汗。卫气既不郁迫,故脉亦缓而不紧。恶风者,汗出而皮毛虚也。发热一证,伤寒、中风皆往往有之。邪在皮肤之外,则卫气不得出,故郁而为热;邪在肌肉之内,则卫气不得入,亦激而为热。凡发热云者,皆卫气有所障碍也。

陆渊雷:故恶风而脉缓。恶风由肌腠疏松,不耐风袭之故,脉缓谓宽柔,非谓迟缓。《内经》之法,以寒属冬,以风属春,春主舒散,冬主敛藏,热病之无汗者,肌腠收缩,有似乎冬之敛藏,且大多数发于冬日,故名之为伤寒。其有汗者,肌腠疏缓,有似乎春之舒散,且大多数发于春日,故名之为中风。后人误以为真有风寒之邪,入而客于人体,非但违背事实,抑亦不知古人命名之意矣。

陈慎吾:夫风寒均为一气,初无寒热之殊,亦无轻重之别,更不能区别风专伤卫,寒独伤营,强分殊失经旨。观大青龙汤38、39 两条,其义自明。汗出,若人体虚实不同,邪(指风寒)从虚实而化。皮肤禀赋松懈不密之人感太阳病则汗出,是以质虚而化者名为中风。皮肤致密者则无汗,是以质实而化者名为伤寒。此二证为桂枝、麻黄两汤而设,于不可分之中分为两名,便于施治耳。

陈亦人:本证系因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风寒侵袭而风邪偏盛,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出现病理性亢奋,故发热;风性疏泄,伤于卫阳,使卫外失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故汗出;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故恶风, 即轻微恶寒。

后世医家习称其为太阳中风表虚证,以区别于无汗、脉浮紧的太阳伤寒表实证。需要强调的是, 这里的“表虚证”仅仅是指风邪侵袭,肌表腠理疏松,有汗出的太阳中风证,不是真正的虚证,是与第3条无汗出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相对而言的。


胡希恕:太阳病,就是指上条提到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时又有发热汗出,这种汗出不是大汗出,是潮乎乎地出汗,汗并不太多,没有臭味。不但恶寒而且恶风,恶风甚于恶寒。缓脉与紧脉相对,比如香烟,裹得很紧,手上界限分明,感觉很清楚,要是将烟丝倒出一点,按之不再饱满硬实,就像缓脉,脉缓即是因为出汗后,水分丧失一部分,下条所讲伤寒,因为一点儿汗也不出,所以脉紧。

“中”就是用箭射中的意思,“中者中于内也”,言其邪深也,这个邪,就是病邪,表邪所在的地位比伤寒要深,古人有句话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皮肤疏松,所以病邪可以趁虚而入,向内侵入,到达了肌肉这一层,后面要讲“桂枝本为解肌”,就不叫发表了中风证,病邪不在表皮这一层,而在肌肉这一层,“中”字的应用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关于“风邪”的说法现在就不恰当了。由于恶风,古人说他是“风邪”,是拿一种现象当作本质,这是不对的,但是中风和伤寒的命名在辨证施治上有着重要意义。

刘渡舟:风为阳邪,风阳袭卫,卫阳与风邪相搏,故见发热,发热证的出现既迅速又较突出。由于卫阳被风邪所伤,失去了卫护肌表、管理汗孔开合的作用,再加上风邪的疏泄,迫使营阴不能内守,因而自汗出。出汗越多,肌腠就越疏松不固,卫气也就更难抵御风邪的侵袭,故患者特别怕风。汗出肌疏,营阴外泄,反映在脉象上,就呈现了缓慢而有松弛虚弱感的一种缓脉。脉“阳浮而阴弱”,即见浮取有余,重按不足的浮而缓弱的脉象;由于风邪外袭,影响了肺气的宣发和胃气的下降,肺气不利则鼻鸣,胃气上逆则干呕。太阳中风的病理,《伤寒论》把它概括为“荣弱卫强”。“荣弱”是说营阴失去卫阳的固护而外泄,反映了正气不足的一面;“卫强”指风邪犯于卫分,反映了邪气盛实的一面。

本条所列发热、汗出、恶风三证的先后顺序是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

郝万山:脉缓:与紧脉相对而言,指脉象松弛,弛缓,柔软。在“太阳病”三字的前提下言“脉缓”,当是脉浮缓。本证成因:风邪袭表。发热,大阳中风是风阳邪气侵袭肌表的病证,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并进而出现病理性亢奋,故见发热。因卫阳病理性的亢奋和浮盛于外,而卫分邪气亦盛,所以第95 条将其病机称作“卫强”。

汗出,一方面是因为卫阳被风邪所伤,卫外失固;另一方面,是因为风性疏造,使营阴外越,故见自汗出。汗出必然伤营,而致营阴不足,故第95条将其病机称作“营弱”。因此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

在《伤寒论》中,恶风和恶寒两词的应用区分并不严格,以致常有互用的情况。

姜建国:关键在于汗出与脉缓,充分反映了风性疏泄的致病特点。汗出是肌表疏松,卫失开合,这是从正面说明了风邪致病。脉缓是与下条伤寒证的脉紧相对而言的,紧脉主寒邪为病。

第12条讲“阴弱者汗自出”,所以汗出不只是提示了风邪致病,还说明了患者平素体质虚弱。具体说来,就是卫气不能固外,营弱不能内守,所以本证又叫做太阳表虚证

倪海厦:如果肠胃功能很好,体力很好,也会有得到感冒的时候,如果运动后,汗大量流失的一刹那,突然受风、受寒,感冒了,就会摸到很浮的脉,就是有外证,有表证。所以如果摸到很浮,很紧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很好

所以如果摸到浮缓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素虚。为什么会发热,免疫系统产生相抗的时候,会有热能散发出来。这里的“汗出”是主证,是一种“病汗”;中风证的发烧,一般不是高烧、温度不是很高

孙曼之:本条是太阳病中风表虚证的定义。风为阳邪,其性疏泄,所以汗出为正常情况,这种情况应该算作正例或者叫做常例,但是在中风时间较短而没有来得及化热的情况下,风邪也和寒邪一样会闭郁腠理,也会导致发烧、恶风、无汗的证状。这种无汗的中风,属于中风的实证,属于特例,因而没有列在提纲里面,但是后面的正文(如第38条)还是论述了中风实证的辨证论治。

- 全文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