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成英 | 寻找远去的茶马古道(三)

 麻城文学微刊 2024-01-10 发布于湖北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云峰诗友会‖云峰现代诗诗友会‖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子书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云峰现代诗诗友会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半月新帖‖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黄土诗社‖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他山之石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链接:
卷一|卷二|卷三

茶马古道川藏线

寻找远去的茶马古道(三)

范成英

    产自四川雅安邛崃山脉的蒙顶山边茶与云南滇茶一样,自唐代起一直由马帮运往西藏,其路线分川藏南线和川藏北线,川藏南线为:雅安、泸定、康定、理塘、巴塘、竹巴龙、芒康、左贡、八宿(邦达草原)、与滇藏线西藏段汇合。或者至波密、林芝、工布江达到拉萨(注:波密、林芝一带的茶马古道险象环生)。川藏北线为:雅安、泸定、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妥坝、昌都(与滇藏线西藏段汇合)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那曲、当雄到拉萨。如继续往前再到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地,国内路线全长约3100多公里。(现今的317、318国道有多处与当年茶马古道相重合)。

    大北路曾经是地地道道的茶叶之路,在唐和五代,西藏只有达官贵人能通过西北的唐蕃古道获得中央王朝馈赠和赏赐的茶叶。至宋、元、明代,西藏则是通过与汉地的“茶马互市”获得茶叶,那时在西北、西南地区,皇家开辟了一个又一个“茶马互市”市场,将皇茶园的茶叶作为政府专控商品与藏人交换珍贵的战马。直到强大的满清王朝不再需要用茶马互市的方式就可以获得战马,茶马互市的时代才随之结束。但对茶叶需求日渐增长的西藏来说,茶叶是日常生活的必须品,藏人不可一日无茶。于是西藏各地僧俗首领自己组织起浩大的马帮商队,不远千里万里到四川、云南等茶叶产地购买贩运。经过昌都的大北路就是当年他们前往四川康定和云南丽江、大理等茶叶集散中心驮运茶叶的道路。

    仅西藏的后藏地区就有两支规模庞大的马帮商队,一支是萨迦寺的、一支是日喀则的,由于藏族将康定称为“达则朵”,于是这些前往康定的马帮商队被称为“朵巴”。朵巴到康定走的就是大北路。大北路是一条山遥水远的危险之路,朵巴们一个单程就需走半年时间,一路高海拔的冰峰雪岭不计其数姑且不说,最要命的是沿途都有强盗土匪拦路抢劫、杀人越货,有的地方开黑店投毒、有的半路设陷阱敲诈勒索,在朵巴们看来,走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艰难最漫长的跋涉。因此,有人在临行前就留下遗嘱,因为死在这条路上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人们往往将这种远征看作是年轻人的成年礼,只要最后能活着回来就是真正的男子汉。

    每年藏历四月,高山上的积雪开始融化,草地冒出了新芽,后藏的朵巴马帮商队就要进行他们的远征,村子里的男女老幼纷纷离开家门,一大早就到雅鲁藏布江与年楚河的交汇处,也就是朵巴马帮集合出发的地方,向远征的勇士敬献哈达,奉上家乡的青稞酒、酥油茶为这些将为家人带回珍贵茶叶的勇士壮行,那场景就象《十送红军》歌词里描绘的那样令人荡气回肠。朵巴商队十分庞大,他们往往肩负着运回一个地区一两年内所需的全部茶叶。商队由数百人和上千匹骡马组成,马队里既有专职负责赶马的骡夫,也有专管后勤伙食的伙夫,还有专门负责安全的警卫。那阵式与茶马古道上往来穿梭的四川、云南马帮不一样,朵巴商队的商人一般是西藏当地寺院、贵族和官府派出的商务人员,他们所代表的寺院、贵族和官府出资将茶叶从产地买回来,然后再加价出售给平民百姓,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大北路不像滇藏、川藏线,沿途几乎都是寸草不生的光秃秃高山,朵巴马帮中负责警卫的人员手持武器,时刻警惕着各种敌人的袭击,如临危险路段,他们策马先行侦察情况或抢占制高点,以确保马帮商队顺利通过。因为旧时西藏有许多地方的土司头人各占一方,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要打谁杀谁很随意。而在这小诸侯小王国之间的缝隙里又有专以抢劫掠杀为生的盗匪活动,因此,驮着大量银两或各种物资的马帮便是他们抢夺的目标。不过,朵巴马帮对此早有准备,他们井然有序,每天日出开拔、日落宿营,除非与途中的土司头人结怨打大仗,小股土匪根本不敢靠近。朵巴商队最为活跃的年代是清初,后来川康一带的土司和商人看好西藏茶叶市场,开始组织马帮运输、从事茶叶经营。与此同时,云南丽江等地也出现走西藏的“藏客”,由于民间马帮机动灵活,他们将内陆茶叶运到西藏,又将西藏的药材、地毯、山货土特产驮回家乡而获利双倍,很快就占领了市场、取代了朵巴。

    滇藏线和川藏线上的马帮从西藏返回时,一般都看好西藏的鹿茸、虫草、贝母、麝香、藏红花、熊胆等珍贵药材和珍贵皮货及地毯。鹿茸是四平头的最好,平平的两叉似蝴蝶,因此又叫“蝴蝶茸”。最好的棒子贝产自大北路,最好的麝香来自波密。熊胆论个卖,根据颜色看质量,好熊胆是透明透亮的,而造假者则抽出熊胆汁、灌注猪苦胆、鸡苦胆冒充熊胆。就象人造虫草一样,他们用麦面在模具里制造虫草,以假乱真。麝香最珍贵,造假者在麝香粉里掺杂朽木粉或在麝香囊里塞铅条增加重量。

    大北路从拉萨出发经当雄、那曲、羌塘高原便到了丁青县霍尔三十九族藏北牧区,亦称霍尔三十九措、霍尔德。霍尔三十九族有:纳书克贡巴族、毕鲁族、奔盆族、达格鲁族、拉克族、色尔札族、札嘛尔族、阿札克族、瓦拉族、宁塔族、羊巴族、三札族、噶鲁族、三纳拉巴族、琼布拉克鲁族等,与其相邻的还有四十族,合称七十九族。据《卫藏通志》记载:“其地为吐蕃地,居四川、西藏、西宁三界之间”。明末属蒙古诸部统治,公元14世纪前期,蒙古人古润乌伦台吉统治了霍尔德地区,成为第一代霍尔王,后经八代霍尔王、其势力逐渐扩张,到第九代霍尔王时期形成了霍尔三十九族的统治体系。清雍正时为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将西北、西南各省藏族地区分别划归西宁和四川总督直接管理,直至西藏和平解放。

    茶马古道上行走的马帮们虽然辛苦却也饱了眼福,若遇上羌塘草原上的赛马大会,仅藏族同胞的华丽服饰就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当然,赛马会最大的亮点还是赛马,在赛马前还要举行盛大庄严的祭山仪式,骑手们驰向神山,由活佛讲述神山的来历和法力,祈求山神保佑吉祥平安、人畜兴旺。人们诵咏经文、在山顶垒好玛尼堆、换挂新的经幡、抛撒风供纸、然后争先恐后驰向赛马场。这时,各地各寺各派喇嘛都赶来大展神威,他们最先进场,轮番吹响雄浑粗犷的法号、敲响庄严的法鼓和清脆的法铃,披挂着各式各样的袈裟,佩戴着各种各色狰狞恐怖的面具,手持法器凛然走过,使赛马会平添了一股神秘超然的气氛。

    天性乐观开朗、辛苦劳作了一年的藏民似乎更喜欢赛马场上的各种娱乐活动,诸如跑马射箭、赤膊摔跤、在狂奔的马上俯身拣拾哈达和小小的银元以及在马背上倒立等等。赛马会更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打狗”求欢的好时机,牧民们没有“谈恋爱”这一说法,他们管青年男女恋爱的现象称之为“打狗”。因为草原上的小伙子要想得到别人家帐蓬里的姑娘,必须要过的第一道关口就是降服对方看家护院的藏獒,这种说法和称谓很形象也很风趣。

        茶马古道大北路离开藏北高原后便是风光秀美的类乌齐,类乌齐山上森林密布、山下花草繁茂,特别是一望无涯的狼毒草漫山遍野,仿佛是燃烧在草原上的一簇簇火苗、鲜艳夺目。马帮抵达这片美丽的草坝之后最要紧的事就是勒紧骡马的口罩,不能让它们因为贪吃路边的狼毒草而丧命,狼毒草对于牲畜来说就像罂粟花对于人类,美丽的诱惑背后即是致命的毁灭。

    紧邻类乌齐的昌都是茶马古道川藏线、滇藏线的交汇点,也是西藏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位于西藏东部,东临金沙江、澜沧江,与四川甘孜、云南迪庆相接,还有部份地界与缅甸、印度接壤,同时也与青海玉树及林芝相通。地理环境优越,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吐蕃时期,昌都是著名的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在地,据《旧唐书》第197卷《南蛮西南蛮传》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蛮。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有牛皮为船以渡。”公元13世纪,元朝将西藏归于中国版图后,在昌都和四川甘孜设置了朵甘思宣慰司元帅府。明朝时藏传佛教格鲁派兴起,在昌都形成若干呼图克图大活佛转世系统,明朝政府在此设置了朵甘都指挥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长和头人与寺院的大喇嘛管理。清朝在昌都地区封委了部份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管理,清末赵尔丰在昌都实行改土归流,该地称川边。民国以后,昌都属西康省的一部份。

    昌都是康巴地区藏传佛教最兴盛的地方,有众多教派和寺庙,许多著名的高僧大德都出自这里。据不完全统计,昌都在西藏和平解放前有寺庙759座,其中格鲁派寺庙320座、萨迦派寺庙51座、噶举派寺庙121座、宁玛派寺庙212座、本教90座,另有天主教堂1座、伊斯兰清真寺1座。上述7个教派不仅囊括了西藏藏传佛教的各主要教派,还包容了世界几大宗派。昌都地区建寺最早的是噶举派的噶玛丹萨寺,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寺内塑有一尊高17米、宽7米的强巴佛,全寺融藏、汉和纳西三个民族的特色,以琉璃瓦加顶。寺院最兴盛时僧众达1万余人。另有公元1444年由格鲁派宗喀巴的弟子喜饶桑布兴建的强巴林寺,寺内主供强巴佛。强巴林寺占地面积300多亩,有近千名僧人、五个扎仓,即林堆扎仓、林麦扎仓、奴林扎仓、库秋扎仓和夹惹卡巴扎仓。喜饶桑布圆寂后,宗喀巴的再传弟子恰达德青多吉继任堪布,被称为“帕巴拉”此后由其转世继承寺主至今,形成帕巴拉活佛系统。帕巴拉活佛在历史上既是昌都强巴林寺最高宗教首领,又是昌都最高行政首领。

    昌都强巴林寺位于昌都城昂曲和扎曲两水间雄鹰落地式的岩岛,气势磅礴、规模宏大,仅大殿就有三座,寺中壁画五彩缤纷、气象万千。佛殿正中的强巴佛盘腿而坐,形体饱满、体态庄重,面部表情慈眉善目。面形皎洁如月、耳轮阔大成轮辋形,手指圆润不见骨节、鼻梁修长不见鼻孔、嘴唇红润上下相称。塑像和背光镀以金箔、金光四射,灿烂辉煌。佛殿主供释迦牟尼、左右相侍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宗喀巴殿内主供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头戴尖顶黄帽、双手在胸前作说法姿势,手中捻有两枝盛开的莲花。莲花长在左右肩上,左肩莲花中有一宝剑、右肩莲花中有一叠经书。左为大弟子贾曹杰、右为另一弟子克主杰。护法神殿主供有九头二十眼三十四臂十六腿的怖畏金刚,蓝身拥妃,座为莲花,有红日、火焰等图案装饰。寺院外有几堆长数十米、高二米左右的玛尼堆,玛尼堆上的玛尼石刻有千姿百态的佛像。

    如今,繁荣昌盛的昌都还荣获了“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它们分别为:芒康曲孜卡乡的弦子舞、昌都日通乡的藏药制作、昌都城关镇的锅庄舞、昌都嘎玛乡的金银锻造、昌都香堆镇的藏戏、丁青县色扎乡的热巴舞、江达县波罗乡的木刻技艺等。

芒康弦子舞姿流畅奔放,有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等动作,以长袖飘飞最有特色。舞者随着弦乐晃动而发出阵阵颤音、舞蹈动作相应产生“颤法”,这些动作多模仿善良吉祥的动物姿态作为形体特征,如“孔雀吸水”、“兔子欢奔”等。现存的芒康弦子舞各具地域特色,在清新悠婉的弦乐中,弦子舞无论是聚拢散开还是列队绕行以及扬袖旋转,都体现了茶马古道上的神韵和丰富的文化意蕴。

    而嘎玛乡的金银锻造则源于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都松钦巴始建昌都的第一座寺庙—噶玛丹萨寺,当年筑建噶玛丹萨寺时,都松钦巴从汉地和尼泊尔等地聘请大量能工巧匠为该寺打造金银佛像,完工后部份优秀工匠就地安家留在了昌都,他们将传统的佛像锻造技艺传承至今。

    昌都地区江达县的波罗古泽木刻起源于公元1676年,由当时的12世德格土司、第6世法王却吉.丹巴泽仁发起,波罗木刻做工精细,在西藏雕刻艺术中属精品,被称为雕版印刷的鼻祖。波罗木刻在制作中其刻版内文必须经过享有盛名或民间公认的藏文书法家书写而成,经过至少两人的严格校对之后,将文字用特殊液体印制木板并在适当的阳光下晾晒干,再由雕刻艺人按原文临摹刻制。一部经文的木板雕刻其工艺流程分为撰写、内文校对、印刷、临摹雕刻、经文校对、上油晾晒、兑制朱砂、上色防护、防蛀处理、浸泡清洗等近二十道工序方能完成。江达不仅木刻工艺著名,始建于1253年的萨迦瓦拉寺也独具特色,萨迦瓦拉寺座落在孔雀开屏之地,祥和的瓦拉河如金双鱼盘游,祖师八思巴曾在此转法轮,留下持刀大黑苯等许多身口意的法宝,历代萨迦法王、四大堪布均在此弘法利生。瓦拉寺并非只有一座寺院,它实际上分为三个部份,一是瓦拉河畔的瓦拉寺、二是附近山上的瓦拉德钦寺、三是由瓦拉寺仁波切新建的瓦拉五明佛学院。瓦拉寺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镀金铜像,铜像后面的日轮和佛龛均为青铜制作,佛龛上塑造的护法神兽及吉祥图案十分生动,释尊的顶髻相塑造成螺旋卷,顶上有隆起的肉形,顶髻、佛发和背光为绛青色,日轮为朱红色,有着明显的汉地艺术风格。寺院至今珍藏着256尊佛像和100多幅唐卡,寺内的壁画色彩鲜艳,特别是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格萨尔王古壁画,是研究藏传佛教艺术的珍贵材料。瓦拉寺在修行上以道果为主,现有僧人200多名。

    昌都有云南桥和四川桥两座吊桥,它们分别跨越在扎曲和昂曲两条澜沧江上游河流上,联接起通往云南、四川的道路。茶马古道的川藏北线出昌都之后经妥坝、江达之后渡金沙江便到了四川德格。德格印经院是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盛名的德格印经院。全名为“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座落在德格县城文化街,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名录。

    1729年,在德格八邦寺大喇嘛司徒.却吉穷乃的鼓励下,德格土司却吉.丹巴泽仁在他52岁时决定在更庆寺内修建德格印经院,到他61岁去世时,印经院尚未建成,丹巴泽仁只能带着满腹遗憾撒手西去。他死后,他的儿子彭措登巴、索朗贡布和洛珠加措3人继承父志,继续建造印经院,经16年才告竣工,后又经历代土司扩建,终于达到了后来的辉煌。

    德格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娑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碉楼建筑风格。院内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藏版库有大小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书版分门别类的插满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这是“德格巴尔康”的特色。书版规格有很多种,最大的长110厘米、宽70厘米、厚约5厘米,最小的长约33厘米、宽6厘米。至18世纪80年代末,全院共有书版21.75万块,每块刻两面,大、中、小版平均若每面以600个音节计算,其字数总计达2.6亿。

    德格印经院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创始人丹巴泽仁虽信奉红教,但他并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经典,这是德格印经院超过其他印经院形成的特色。最初搜集书稿时,在大喇嘛司徒.却吉穷乃的帮助下,派出大批有学问的人到西藏的桑耶、钦普、纳塘、夏鲁、萨迦、拉萨和阿里等地遍寻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后延请著名学者曲格旺曲等人认真分类、校勘定稿,定稿后由精于藏文(楷体)书法的数十人缮写书版,并由几位学者核审,然后由数百名经过培训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学者校对。经过4次反复校对、确认无误后,又经对经版的防腐、防裂等技术处理,一块经版才算制作完毕。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规定十分细致,完成的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

    德格印经院规定:《大藏经》一律用朱墨(即朱砂研细、搀胶成红墨)印刷,以示尊重,其余用黑墨。印书用的纸是专门采用一种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和狼毒草根制作的,这种纸韧性强,防虫防鼠、久藏不坏。造纸工艺基本沿用汉族古老的手工造纸技术。旧时德格有造纸户100多家,古泽、色格、聂曲、卡松渡等地也有少量造纸户,年可造纸10万多张(每张面幅大于机械纸的对开面),全部送交印经院。

    1950年德格和平解放后,印经院受到人民政府保护,1980年,印经院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修葺。1982年起印经院以崭新面貌恢复刻版印刷,在不到10年时间里,仅《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就印了6200多部,行销青海、西藏、云南、四川、北京和南京等地,为国内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所印经典还远销印度、尼泊尔、锡金、日本及东南亚部份国家,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德格印经院的版藏目录,它的藏书之丰在我国藏族地区各印经院中首屈一指,有佛教经典、天文、地理、医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丛书或专著200多部,其中还有一些孤本、珍本,如该院收藏的《印度佛教源流》在印度早已失传,国际上的科研工作者也得求助于它,如《汉地宗教源流》一书就是研究汉地佛教和考查历史的珍贵材料。有300多年历史的梵文、尼泊尔文、藏文对照的《般若八千颂》经版,亦为世界所仅有。20世纪80年代末,为进一步改善印经院刻版、印刷和储藏等条件,适应和接待日益增多的国内外客人,国家投资在印经院附近兴修了一幢三层大楼,供藏学家访问和学习之用。

    德格佛风荡漾,虽距西藏拉萨2100多公里,但常年有佛教信徒以磕等身长头的方式到西藏朝圣,他们从家乡德格出发,一路风餐露宿、磕数十万次长头、历时7个多月才能抵达拉萨。朝圣的村民每行走100公里就会磨破1条皮裙,2100公里磨破木板皮革做的手套约60多双,每天平均仅走6—10公里路程,每走3—5步则磕一次等身长头,路途中若遇江河溪流阻隔,则在涉水之前磕足应磕的长头,若途中死亡则就地举行天葬。他们的膝盖骨、额头上的伤口反复破损、愈合、又破损。严酷的生存环境激发了他们虔诚的信仰,而虔诚的信仰又支撑着人们生存的延续。可以说,世界上所有有信仰的教徒,没有哪一个门派的宗教信徒其虔诚能与藏传佛教的信徒相比拟。朝圣的信徒们出发之前需备足一路所需的干粮、帐蓬和水,临行前要到当地寺院请教活佛沿途的注意事项,活佛则告诉他们在朝圣路上不杀生、不打诳语、不存任何杂念等戒律,一心向佛。他们走后,活佛便闭关念经为朝圣的人们祈祷平安。一般来说,四面八方到拉萨朝圣的信徒到布达拉宫或大昭寺磕头朝圣和转经后,都会去拉萨北的钦浦河,那儿有莲花生的修行洞,人们到莲花生修行的地方是为了从心底驱逐对物质的欲望,因为钦浦河清澈的河水如同镜子般反射人的灵魂、洗净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罪恶。

    离开宗教文化圣地的德格则是甘孜地区的炉霍、道孚,茶马古道川藏北线上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繁花似锦、钟灵毓秀,与藏北羌塘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堪称世界民居建筑“双绝”的道孚民居更是美轮美奂。道孚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如诗如画的雅拉风光旖旎,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的八美土石林莽莽苍苍,历史悠久且宗教文化浓厚的惠远寺、灵雀寺梵音袅袅、香火兴旺,花木葱茏的玉科草原一碧千里、逶迤延绵。道孚民居其外表主要由棕、白两色构成,白色的屋顶、白色的主墙,木结构处多采用棕色颜料染涂,其间配以红、蓝图案,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幻化成童话王国的积木图案。由于道孚地处青藏高原、鲜水河断裂带,日照长、风沙大,属“四季无暑、一霜成冬”的典型高原气候。当地人巧妙地利用本地建材精心打造自己的居室,使其冬暖夏凉且又防震抗震。民居的朝向一般坐西向东,起到吸热采光、保温安全和避免风沙雨雪侵袭的作用,房屋外形多为正方形,二楼呈L形、凹形或回字形,外墙四壁多以片石砌筑或泥土夯筑,内层结构为纯木材架成“棒柯”或“棒勒”,房间上装木塑板、下铺木地板、顶盖用桦树皮或硬杂木垫底再铺陈阿嘎土,即便年代久远、日晒雨淋也绝不渗漏,较之沥青更防水。因为阿嘎土夯实之后如铁板一块,无丝毫缝隙。

    道孚民居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内部装饰,房间四壁、房门和梁柱上一般都绘有精致的藏式壁画,窗框分别雕刻有龙、凤、仙鹤和麒麟等吉祥图案,每间房的大门上都镶嵌两个狮头大铜环。壁画色彩斑斓,度母、异兽、花鸟、五彩祥云等栩栩如生,每幅壁画都有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和深厚的宗教含义。而藏家最神圣的经堂其正面壁龛里是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形形色色竞相开放的酥油花散发出阵阵浓香,墙上悬挂的卷轴唐卡画似乎在述说着佛经故事,七色小彩灯闪烁着柔和的光芒,整座居室的内部装饰既温馨又肃穆,而全部装饰则需耗费7年时间才能完成。

    作为朝夕所居之处,道孚藏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思想意识,自然在民居建筑这个有形的载体上得以充分体现,当建房的材料备齐之后,主人就会请寺院里的喇嘛念经、占卜,测算地基方位及动土日期,在垒墙时还在顶层的一面墙上用细小的白石子拼镶兽头图以镇压地煞,祈祷家中人畜兴旺,竣工之日要烧火。房屋正面的一角上建有形似宝瓶的“松科”以作煨桑之用。每年藏历九月的降神节仪式上还要给房屋外墙抹白泥,以代表吉祥和纯洁。其实,道孚民居的外部结构和内部装饰都是参照寺院建筑,基本遵循佛教艺术的审美原则。

    较之道孚民居,西藏左贡东坝乡的民居似乎更壮观气派,左贡东坝是茶马古道滇藏、川藏两线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历史以来就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旧时村里有五六家大马帮,每家马帮都有100多匹骡马往来川滇、昌都及拉萨从事茶叶、药材和盐巴的长途贩运。东坝民居主体是高碉式的,特点是下宽上窄,层高跨度大,底层一般高约6米、二层高约5米、三层与二层相同,这样层高跨度的好处是通风、防盗。东坝民居的精华部份在二楼,宽大的客厅里雕梁画栋,藏柜、佛龛、电视、卡垫床一庆俱全,墙上绘有藏族传统的吉祥图案,佛龛上也雕龙画凤。房子里有鲜红的房柱,上面是珍禽异兽、下面是卷草浮云,而且大多为镂空加彩,主调为金色。如进得房间犹如置身华丽的殿堂,一般家庭的龛柜里都装有许多佛像经书。房顶门窗上的色彩富有寓意,最常用的蓝色、红色、绿色和黄色分别代表蓝天、大地、湖泊和宗教,并以此表达吉祥愿景。大门上的图案集中了四川、云南等地区和印度、尼泊尔的绘画及雕刻艺术精华,那些一直只准寺庙采用、象征地位等级和财富的图案,如今被村民大胆运用到自家房屋的建筑上。当地民居的建筑面积以立柱多少来计算,一座拥有50根立柱的二层民居约有20多间房,现在普通人家一般都有40多根立柱,有的建筑达到60根立柱以上。据东坝村民说,他们建房的木材全部来自八宿、丁青的原始森林并通过怒江运输,雕刻彩绘的工匠则来自丁青。与四川道孚的民居建筑一样,一座精美的民居需耗时数年甚至十多年方才完成。

    茶马古道川藏线最繁华的地方当数康定城(打箭炉),康定至拉萨的茶马道,既是明清时期的茶马川藏道、也是今天的川藏道。川藏古道崎岖难行,当年由雅安至康定运输茶叶,由于鸟道羊肠、骡马难走,因此少部份由骡马驮运、大部份则靠人力背运。背运茶叶的苦力称“背背子”,行程按轻重而定,轻者日行40里、重者日行20—30里,途中停顿休息时、茶驮不卸肩,用丁字形杵拐支撑茶驮,人才能歇一口气。杵头为铁制,中途歇息的地方,每杵必撑放在硬石板上。如此天长日久,石上留下了深深的凹痕,至今清晰可见。从雅安到康定的318国道上有座月亮湾大桥,这里汇合了3条不同时代的道路,背茶人走的崎岖小路、十八军进藏的路和1998年修的月亮湾新路。历史上,这条通往山上的小路是川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山的名字叫甘溪坡,在通往甘溪坡曲曲折折的小路上布满了圆形小坑,这些形状均匀的小坑显然不是马蹄印,因为山路狭窄似羊肠,马帮根本无法通过,圆坑来自背夫中途歇息时杵拐的铁头。比人还高的茶叶包压在背夫背上,致使他们中途无法卸载歇息,只能倚靠杵拐支撑才能直起腰喘一口气、休息片刻。当年,背茶几乎是雅安周边贫困农民谋生的手段,从明代开始,翻越二郎山的运茶路上就留下了大量背茶人的足迹,从雅安天全经岚安、马鞍山到大渡河和康定,背茶人称为小路,从荥经翻大相岭经清溪、泥头、化林、磨西抵达康定称之为大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背夫们用双脚丈量着川藏古道,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冰天雪地,他们从未停止。可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清贫如洗,当地民谚形容道:“十个背哥九个穷、背架子弯弯像条龙”。多少年来,茶马古道上脚穿草鞋、衣衫褴褛的背茶人川流不息,许多人因病或因饥寒交迫倒毙途中或失足掉进山崖雪窟。在临近康定的大风湾里有个“白骨塔”,它不是泥土石块建造的塔,而是中途倒毙的背夫被路人拖进一个山洞,经年累月,新骨覆旧骨层层堆积,最后形成白骨森森的尸骨塔。

    从康定到山遥水远的拉萨,途中要经过许多荒无人烟的苍茫草原、茂密森林和攀登险象环生的断崖绝壁,若两马相遇而又进退无路时,只得双方协商作价,将瘦弱马匹坠落悬崖而让出路面给对方通过。加之沿途氧气稀薄、气候变化莫测,有时一天历四季、冰署两重天,若遇茂密森林地带蚊蝇成群或湿热难耐,还会有生命危险。正如马帮们自己形容古道艰辛时所说:“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

    茶马古道川藏线上的康定城,元代时尚为荒凉的小山沟,关外各地及西藏等处的商人携土产药材至此交换茶叶布匹时,只得搭帐蓬竖锅桩权作住宿之处。明代开碉门、岩州茶马道后,这里才逐渐成为大渡河以西各马帮驮队的集散之地。清代开瓦斯沟路、建泸定桥,在此设茶关,康定迅速成为“汉番幅凑、商贾云集”的商业城市。西藏和关外各地的马帮络绎不绝来往于此,全国各地商人在此集结并形成了专业经营,如专业经营川茶的茶叶帮、专营黄金、麝香的金香帮、专营布匹、哈达的邛布帮、专营名贵药材的山药帮、专营绸缎、皮革的府货帮以及专营鸦片、杂货的云南帮等。出现了集客栈、商店、中介机构于一体的特殊经济机构—锅庄计48家、茶号32家,兴起了缝茶、制革、五金、饮食等新兴行业。民居、店铺、医院、学校、官署、街道纷纷建立,形成一座闻名中外、繁荣昌盛的“溜溜的城”。据统计,宋代四川产茶3000万斤,其中大部份经茶马古道运往了西藏,明代经由黎雅、碉门口岸交易的川茶达3万引,清代经打箭炉出关的茶叶每年达1400万斤以上。同时,大批西藏的土特产也经茶马古道运至内陆,仅1934年由康定输入内陆的麝香就达4000斤、虫草30000斤、羊毛550万斤。

    康定这座“溜溜的城”,一座跑马山闻名五湖四海,一曲《康定情歌》醉了天下人。跑马山位于康定市城南,系贡嘎山向北延伸的余脉,藏名为拉姆则,意为仙女山。因山顶有湖泊五色海,故又名五色海子山。跑马山上的景观有五色海、吉祥禅院、凌云白塔、观音阁、浴佛池等。为了纪念释迦牟尼诞辰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地群众都会到跑马山举行转山和赛马活动。跑马山山腰的台地,藏名“登托”、意为垫子,北宋时这儿修建了拉姆寺,香火兴旺,盛时有喇嘛700余人,后毁于战火。清代,明正土司于农历五月十三日在登托山坪祭拜山神并举行赛马会,远近农牧民都来参赛,赛时登托山坪熙熙攘攘、云集康定城乡观众上万人。土司头人均搭建白色帐蓬于林旁坪边观赏玩乐,比赛时,参赛者身着新衣、跨骑骏马、好不风光,只待土司号令便向山坪飞驰而去,先达目的地者获得哈达、茶叶、花红奖励,末尾者则遭观众戏洒糌粑粉以驱晦气。至此以后,赛马会年年在登托举办,久而久之,康定人便称这里为跑马山了。

    其实,跑马山只不过是一座城市公园,真正壮观的是康定西去113公里的塔公草原和塔公寺。塔公草原格桑花铺天盖地,雅拉雪山终年银装素裹,塔公寺宏伟壮观,是旅游度假、摄影绘画的最佳去处。“塔公”二字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携带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到了这里突然坠落在地,落地之后如同生根一样再也无法移动,无论众人使多大的劲都搬不起来,就在公主一筹莫展之际,佛像忽然开口说活,示意自己愿意留在这里。但是这尊佛像千里迢迢随公主进藏是承担着重大使命的,怎能中途留下呢?无奈之下,公主思虑再三作出了一个两全之策,那就是就地取用金沙复制一尊留在此地,原佛依然随她进藏。于是塔公菩萨闻名康区,康巴地区的信徒若无缘去拉萨朝圣,到塔公寺朝拜也具同样功德。

    塔公寺为萨迦派寺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被誉为康区的“小大昭寺”。该寺由大雄宝殿、舍利宝殿、释迦殿、护法殿、观音殿、成就塔殿、莲花殿、塔林、僧舍及绕寺一周的转经轮组成。大雄宝殿是全寺僧人念经修法的主要场所,大殿四周保存有许多色彩鲜艳的壁画,释迦殿供奉着文成公主当年塑造的释迦牟尼佛和千手千眼观音佛,以及萨迦五祖八思巴在寺院石头上留下的足印。莲花殿主供莲花生大师塑像和文殊三身等、观音殿主供高约10米的镀金观音佛、成就塔殿主供印度高僧的檀香木手杖、寺内还珍藏有纳若巴大师的法铃、迦叶古佛的佛牙及八思巴赠予的鎏金铜佛等。围绕塔殿一周是小转经廊,围绕寺院一周的是大转经廊,在寺院左广场有108座佛塔,其中以东方白塔、西方红塔、北方绿塔和南方黄塔最为著名,佛塔成林、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塔公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祈愿大法会,祈祷新的一年里世界和平、佛法昌盛。四月初一至初十日举行大日如来法会,届时举行火供、超度亡灵。四月十一至十五日受持八关斋戒,修持观音法门。六月初一至十四日举行护法大法会,供养护法、祈求保佑并跳羌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结夏安居、诵经修法。十二月二十四至二十九日举行护法大法会,届时跳羌姆(金刚舞)。

    出康定城西行70多公里翻过折多山,在新都桥分道,西北行为道孚、炉霍、至甘孜、德格,西南行便是川藏南线上的理塘、巴塘至西藏芒康。理塘海拔4014米,而相距285公里的康定城海拔才2616米,人们走在这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高原之城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头晕脑胀。好在马帮队伍什么样的地理地势和恶劣气候都早已司空见惯,没什么适应不了的。理塘是七世达赖、十世达赖和第七、八、九世帕巴拉活佛和第十一世帕巴拉活佛、即现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格列朗杰的故乡,也是蒙古国师三世哲布尊丹巴等高僧大德的出生地。因此,这里被誉为“中华名城、雪域圣地、草原明珠”。理塘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东南边缘,沙鲁里山脉由西向南延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个地貌景观呈山原类型。主要山脉有海拔6204米的格聂山、海拔5807米的肖扎山、海拔5700米的克麦弄山和海拔5601米的库尔岗山等。主要河流有无量河、热依河、君坝河、桑多河、霍曲河、白拖河、拉波河、章纳河及日西河等,均属金沙江水系。境内陆貌复杂、地形呈现垂直分带,典型的川西高原景观。

    其实出康定城过了雅江之后便一路向上,上到九曲回肠的剪子弯山就已达海拔4000多米了。剪子弯山和卡子拉山垭口似一对姐妹花,站在剪子弯垭口极目远望,到处是一片深深浅浅的绿色草原和草原丛中姹紫嫣红的格桑花,那远方地平线的天边即是理塘的毛娅坝草原。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这对姐妹垭口:“从这里开始,我们如同撑杆跳高的选手,一下跃入了川西独特的山原地貌分布区。”作为横断山中最为宽广的山脉,山原地貌在沙鲁里山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种大致分布在东起小金、北至九寨沟、南达木里、西界白玉的奇特地形,是流水切割与地壳隆起双重作用的结果。若以剪子弯山和卡子拉山垭口为界,我们可以看到南北两种不同的山原地貌,一种是“山上有原”,另一种是“原上有山”。

    莽莽苍苍的沙鲁里山是雅砻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岭,南北延绵600多公里,由北向南依次为邓柯—甘孜的雀儿山、甘孜—新龙的素龙山、新龙以南的海子山、稻城境内的木拉山以及延伸进云南省的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山脉岭脊海拔多在5500米以上,在这片庞大的山脉之间,分布着整个横断山地区业已发现的最古老冰川以及西南地区最为集中的冰川湖泊群,其中理塘与稻城之间有冰川湖泊400多个、新龙与理塘之间的海子山也有冰川湖泊200多个。从自然地理的角度上来说,剪子弯山和卡子拉山的垭口串连着丘状高原与高山峡谷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两个垭口同样具备分界线的作用。剪子弯山和卡子拉山垭口以西以南,包括今天的四川理塘、稻城、乡城、得荣、巴塘、雅江及云南省的德钦、中甸等地,是历史上的康南地域。垭口以北,包括新龙、白玉、道孚、甘孜、德格、石渠以及青海省的玉树,则属于历史上的康北范围。

    位于理塘县城北坡的长青春科尔寺为三世达赖喇嘛索朗嘉措于公元1580年开光所建,该寺占地500多亩、坐北向南、背靠崩热神山和多闻正神山,相传三世达赖在安多地区(青海)传经返藏路过理塘时,见这里山势奇特、山岳壮观,恰似阿底峡尊者在《噶当弟子问道录》中的预言,如一只巨鹏展翅欲飞。索朗嘉措欣喜之下便兴建了这座吉祥如意的长青春科尔寺。

    寺院初建时规模不大,后在蒙古法王和云南木氏土司的帮助下续建大昭殿、吴王殿,至阿扎活佛任堪布时又修建了顶上大殿,经多次扩建后,长青春科尔寺才初具规模。公元1838年,理塘的昂旺罗绒益西登地吉成曾为十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候选人,因在金瓶掣签中落选,被册封为“香根活佛”并在哲蚌寺获得格西学位,后任该寺第51任堪布,同时被十三世达赖喇嘛册封为康南地区最高活佛,授权统管康南教务。从此,香根活佛名震康南、为该寺历代冠用。公元1931年,二世香根活佛大兴土木扩建殿堂,使得这座依山而建的寺院已有佛殿、经堂等主建筑20多座、活佛僧舍40多座,寺容僧侣4300多人,常驻僧侣800多人,为格鲁派康区第一大寺院,其宏伟建筑与厚重文化底蕴为康区之最,被视为“上有拉萨三大寺、下有安多塔尔寺、中有理塘长青春科尔寺”。

    长青春科尔寺建筑群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华丽严谨。主体建筑位于寺院最高处,拾级而上,给人以步步登高、极目云外、绝尘归天之感。佛堂从殿门到内壁、从立柱到横梁,都绘有独具风格的精美壁画,每幅壁画都表现一个完整的佛教传说和动人故事。壁画线条繁杂、手法细腻,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且寓意深刻。大殿内建有一、二世香根活佛的灵塔,塔高3米左右,塔身以紫铜镀金,镶嵌有子母绿、金刚石、珊瑚玛瑙、珍珠琥珀、松耳石及翡翠等各种珍宝,并饰各种花纹图案。寺内珍藏有释迦牟尼镀金铜佛像、佛教经典《丹珠尔》和《甘珠尔》大藏经、三世达赖的金色马鞍、明清两代的壁画、由僧众百姓捐资雕塑的高达19米的弥勒佛、以及千佛殿内供奉的三千座佛像等等。如今的长青春科尔寺僧侣达2000多人,学经制度及每月的各种修供仪轨和每年的大法会如跳神、辩经、转山、展佛及酥油花会等日趋完善,每年藏历正月十五日,长青春科尔寺都要举行酥油塑花会,而每年藏历六月的百花盛开、绿草如茵之时则要举行六月转山节祭拜神山,届时高原理塘便会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盛况空前。理塘不仅长青春科尔寺香火兴盛,五世达赖的弟子昂翁彭措在此主持修建的白利寺、大金寺和灵雀寺等13座格鲁派寺院也同样香火兴盛。

    理塘县风景如画,如位于波密乡境内的格木自然生态保护区,集雪山、草原、冰川于一体,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与晶莹剔透的现代冰川纵横交错,如影随形。杜鹃花、木兰花、报春花和百合花等山花似染,花开花谢竞相争艳。而位于该县热柯乡境内的格聂风景区则由原始森林、温泉、湖泊和藏乡民居共同构成,格聂山高耸入云,终年白雪皑皑,雪洗山峰碧根断、影跌湖水清无痕,恬静祥和。理塘境内一望无际的毛娅坝大草原在湛蓝的天空下,长年牛羊成群、绿草如茵、连天的野花姹紫嫣红,置身草原就地打一个滚就是一身花香。每年藏历八月的耍坝子节,剽悍的康巴汉子和美丽的康巴女子都要从四面八方策马赶来,一展他们的风姿和本领。

    茶马古道川藏南线出了理塘、经巴塘的竹巴笼渡金沙江便是西藏左贡,巴塘不仅是茶马交易的要道。同时也是康南的盐运要道。古代从芒康盐井运盐到巴塘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盐井翻贡拉山经宗岩、芒岭到竹巴笼入巴塘,另一条是从盐井翻贡拉山取道芒康、经朗堆、芒岭到竹巴笼入巴塘,经巴塘再到康南各地。然而当年的竹巴笼没有金沙江大桥,而是靠牛皮筏或溜索过江。竹巴笼冬季大雪封山、夏季江水泛滥,盐运风险巨大,常发生船沉人死事故。因此在竹巴笼过金沙江是马帮最发愁的难关,不仅害怕人马坠江,还害怕遭到两岸山头土匪的袭击。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不论茶马古道怎样翻山越岭和怎样过河渡江,它始终都是以最捷径的路线向拉萨延伸,这可以在今天很详细的地图上勾勒出来。可是当年的马帮并没有地图,令人费解的就是这没有地图的马帮,怎么竟走出了一条比今日的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更加直线的捷径?这恐怕是谁也解不开的谜团。马帮们行走在茶马古道上,有时候道路整天都在往上攀升,每走一步都如同爬一级陡峭的阶梯,上到垭口之后紧接着就是下山,别以为下山容易上山难,其实下山比上山更难。下山的时候不能直下、双腿需不停地转换倒腾、降低重心、不停地走S字形,双腿酸酸的颤抖不已也无暇顾及,否则人和骡马无法收住脚步就会冲到崖底或撞上岩石。在这没完没了的上山与下山之间,还要越过一道道刀刃般的山脊。由云南和四川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是千百年来马帮们一程程、一站站摸索踩踏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数千里路程除了在经过的村庄附近有人为修建过的道路痕迹外,所谓的茶马古道就是山溪冲刷出来的乱石嶙峋中时隐时现的一道印迹、或者是在汹涌奔流的江河湖畔、无边无际的灌丛草地中扭曲延伸的一条缝隙。马帮们就是寻觅着这条时隐时现的缝隙和印痕,踏着鸟道羊肠上前人留下的足迹和马蹄印,不停地跋涉、不停地翻山越岭。经常地,一两天里需要爬过海拔3000米、4000米甚至5000多米的的冰峰雪岭才能翻过垭口,有时一两天又会行走在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或幽暗曲折的峡谷及湖泊沼泽地。一般来说,上那些陡峭的高山时,都要提前给骡马喂一点酥油或黄豆增加热量和营养,人则需含点糖块或者人参之类,特别陡峭的地方,人得拉着骡马的尾巴才上得去。

    道路艰险不止于此,马帮一路上还要避开水草有毒的区域和经常发生泥石流的路段,经验不足的马帮有时会遭遇山洪暴发、冰崩雪崩或泥石流而无处避让,那整架整架挂在树上的森森马骨就是骡马被洪水或泥石流冲到树上挂住,洪水退去后,死尸腐朽,骨架便留在了树干上。有时气候突变、冰雪交加,马帮处于进退维谷之地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而雪太大埋没了树、到处白茫茫一片,骡马辨不清障碍走到了树上,结果被活活撞死,尸体也挂在了树上。因此,在这险象环生的茶马古道,常会发生惨不忍睹的灾难,如当年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的时候,云南腾冲“茂恒”商号一支500匹骡马的马帮在滇藏茶马古道行走,由云南出发时500匹骡马浩浩荡荡,一个往返就只剩下100多匹骡马了。而鹤庆“恒盛公”商号的200多匹骡马在不到三年时间,也只剩下了30多匹。由于路途凶险难卜,赶马人心里多少有点虚,加之沿途受到藏民那虔诚浓烈宗教气氛的影响,因此他们也与藏民一样,每到一个地方的寺庙都要进去贡献一点酥油祈求菩萨保佑,而逢路口山口的玛尼堆也会按顺时针方向转上几圈,并添上几块玛尼石。

    茶马古道川藏线与滇藏线在八宿邦达草原汇合后继续向西,通过怒江嘉玉桥后盘旋上山便到了洛隆,洛隆是仅次于昌都的一个重镇和驿站,那里有大量清朝官兵驻守,官兵营房建在高埠上,碉楼峻巍、洞门高敞,控制着过往的道路。再往西即是边坝,等待马帮的就是进藏的第一道险关夏贡拉和怒贡拉了。夏贡拉雪山位于边坝县城西南80公里处,雪峰连绵、南北横亘,古人谓之“雪城”。从前本以夏贡拉以西300公里处的怒贡拉山作为康藏分界,以东为康区、以西为卫藏,只因夏贡拉名声大于怒贡拉,后人便想当然地以夏贡拉为界山,故称为进藏第一山。此山由此频频载入史册,文人墨客行吟。如清人孙士毅在赴藏诗集《雪域行》中曰:

秦鞭中断长城缺,连峰东走不肯折。

一线横截天山腰,乃是阴崖古时雪。

塞外六月严寒生,雪花夜与天山平。

旧雪未消今又雪,险处突兀当一城。

城头高高城脚牢,玉龙直上银鳞摇。

轮蹄万古走不息,冰槽深碾成坑壕。

百里以外寒气逼,女墙对面森玉立。

倒啮青天白齿齿,冻云不动死灰色。

    在数以千年计的历史中,夏贡拉和怒贡拉是茶马古道入藏的必经之路,先是民间、后是官府、汉藏满蒙官员、川滇西藏商人及康地朝圣僧俗等。夏贡拉在汉籍中称为丹达山,该名称源于东麓山脚的村名乌金丹达,丹达村中有座丹达山神庙,庙中主供丹达大王。有关丹达山神的来历有一段壮烈凄婉的史实:那是清乾隆十八年,云南参军彭元辰(江西南昌人)奉命率队前往拉萨为驻藏官兵解送饷银,他们一行从滇藏线一路走来,早已人困马乏、艰辛备至,而在攀登夏贡拉雪山时却又遭遇雪崩,一队人马全部覆亡于雪窟中。侥幸活下来的彭参军悲愤交加,他顿足捶胸、仰天长叹、一跃飞下万丈悬崖,与部下一同殉难。当年,拉萨的驻藏大臣等待朝廷银饷久候不至,于是派员往迎寻访,其时已是冰消雪化的春日,寻访人员从雪窟中找到他们时,饷银与尸骨已融为一体,只见彭参军面色如生、屹立不倒。当地人称奇,视他为山神并尊称为“丹达大王”,从此每有路过夏贡拉雪山者必焚香礼拜。

    18世纪末,清福康安大将征剿廓尔喀返程夏贡拉时旅途顺遂,因感念彭参军以身殉国及丹达王护佑,回京后便将此事奏报朝廷,乾隆皇帝降旨诏封彭元辰为“昭灵勋顺山神”并敕命建造神庙,载入祀典。后来的驻藏大臣和琳及松筠等人亲题匾额,朝中文武百官也纷纷吟诗悼念,有人书写楹联、有人勒石立碑。丹达大王可歌可泣的壮举在茶马古道上不胫而走,过往行人无不谒拜。自康熙皇帝建立驻藏大臣制度以来,清代共有170多位驻藏大臣进藏,他们大多取道这条骡马道、往返夏贡拉和怒贡拉雪山。最后一任驻藏大臣钟颖,代表清王朝最后一次翻越夏贡拉雪山抵达拉萨赴任,辛亥革命后绕道印度从海路返回。

    夏贡拉与怒贡拉之间有个叫“恩朱格”的村庄,恩朱格一带是沼泽地,那里蚊子的密度不亚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北湾边境,大白天都能叮咬得骡马不得安生,除了毒蚊密集还有长得像韭菜一样的毒草(醉马草),马帮路过该地段一般都会快速通过、不敢在此逗留。

    翻过怒贡拉雪山,经嘉黎便到了工布江达,由尼洋曲畔风景如画的工布江达慢慢盘旋着翻上缓缓的米拉山,就到了辽阔的米拉原野,那些山峦犹如大海中跌宕起伏的波涛,一个接一个、一道连一道,气势磅礴地铺向天边。盘山的茶马古道就像一条细细的丝带,飘飘忽忽、若隐若现地缠绕在大山上。满山都是云雀在叫,却又看不见它们的身影,天蓝得仿佛已成固体。远方错落起伏的山峦白雪皑皑,近处低矮的灌木丛结满了红彤彤的野果,脚下的水草一丛丛一片片无穷无尽,散发着扑鼻的清香。

    马帮沿尼洋曲走上几天,翻越海拔5384米的米拉山垭口就到了墨竹工卡,一般来说马帮到了墨竹工卡就等于到了目的地,因为前面只需要用牛皮筏渡过拉萨河就到了拉萨。

    人们只要一提到拉萨这个美妙、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就会产生莫名的兴奋和向往。拉萨不仅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更是整个西藏乃至全世界人们向往的圣地,自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在这儿定都,拉萨就荟萃了藏文化的精华,成为一个神秘世界的心脏。同时,拉萨也是商业繁荣的城市,那些千里迢迢前往拉萨朝圣的人们,也视拉萨为购物天堂,麝香、虫草、熊胆、豹骨、鹿茸、羚羊角、牦牛尾、羊绒羊毛、雪莲、贝母、藏红花、珊瑚、琥珀、天珠、氆氇、地毯、藏香、金银器皿、宗教用品及棉织品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些来自印度、尼泊尔、英国的舶来品也充斥着拉萨街头的每一角落。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外的商贾云集拉萨,仅国内就有上百家商号设在八角街一带,如北京帮、四川帮、青海帮及云南帮等。由于地缘和族群的关系,云南人早在清朝初年就利用马帮运输的优势在拉萨开设商号,至抗战时,云南大理、中甸、丽江、腾冲、鹤庆等地的商号在拉萨都有自己的地盘,这些商号的马帮源源不断地进出拉萨,给当地的商贸带去了空前的繁荣。西藏本地的贵族、喇嘛寺也派专人到各地做各种贸易,他们实力雄厚,有自己的马帮,特别是甘孜一带的康巴人。如甘孜人开的“桑堆仓”商号,掌门人被称为周康巴,据说因为他们家曾经捐资修建了甘孜著名的大金寺,千百年以来就一直垄断着西康打箭炉至拉萨的生意,一年有两三万吨羊毛运往英国的毛料公司,拉萨的大米供应也是他们商号包揽。另一家大商号“邦达仓”实力更强,掌门人是邦达杨氏三兄弟。当年,杨氏三兄弟的爷爷只不过是个很小的聪本,只有几匹骡马和24两藏银的本钱,刚开始也就在云南德钦与西藏芒康之间倒腾,后来发展到昌都,到了杨氏兄弟父亲这一代就将生意做到拉萨和印度了,商号开到了印度噶伦堡和加尔各答。

    公元1910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因与驻藏清军发生冲突而出走印度,经曲水、帕里跑到了大吉岭,邦达仓的杨父毫不犹豫拿出一笔巨款帮助窘迫中的达赖。三年后达赖返回拉萨,除了重赏那些在危难中帮过他的人,特别提携邦达仓杨老板,特许邦达仓独家经营十多种商品和主持西藏与印度之间的商务,还将自己一个远房侄女嫁给邦达仓三兄弟中的老二。于是,攀龙附凤的邦达仓成了权倾一方的大富豪,尽管拉萨贵族看不起他们康巴人,甚至讽刺康巴人的耳朵长在驴头上。在藏商里,邦达仓的马帮最多,他们除了做茶叶交易,土杂山货什么都做,现在,无论是邦达仓还是桑堆仓,据说这两家的人和财产大多在印度和英国。

    一般来说,马帮将茶叶等货物运到拉萨,就算到了目的地,他们一般在那儿停留二十多天或一个多月,一则完成货物交割,二则置办回程货,这一卖一买差不多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不过也有例外,有些实力强、信誉好的马帮常被拉萨的商号雇请,让他们往返印度噶伦堡运输货物,又或者他们自己本身的终点就不是拉萨而是国外,在拉萨只不过是短期休整。所以,拉萨既是茶马古道的终点又是马帮们再次出发的起点。

    西藏亚东口岸开埠之后,西藏往印度出口的货物大多是羊毛、裘皮、牦牛尾和麝香等,其中羊毛是西藏最大宗的出口货物,而美国、英国则是羊毛最大和最后的买主,于是,西藏与印度之间的噶伦堡便成了羊毛交易的最大集散地。在西藏,我们随时都能看到几十头、几百头甚至上千头刚剃剪过毛的羊群,它们只剩下肩膀上一束染了色的长毛,用于标志这群羊所归属的主人。羊群摩肩接踵,迈开细小的腿慌慌张张地挤作一团冲下高坡,卷起厚重并带有浓烈膻味的热风,留下布满整个山坡的蹄印。所变化的只有背景,藏北羌塘乃至青海草原,或者西藏中部悠长的河谷以及日喀则和阿里地区干燥的山谷。牧羊人骑在马上,裹着头巾或是戴着绿军帽跟在羊群后面。近代以来,西藏与外界通商的道路简直可以称为羊毛之路,大包的羊毛从各地汇集到拉萨、江孜、然后从亚东的帕里出境前往印度噶伦堡。出口印度的货物还有牦牛尾巴,尤其是黑色牦牛尾巴。这是因为南印度的妇女有剃光头的习俗,她们剃掉头发后就用牦牛尾巴做假发。

    从拉萨往南,要穿过堆龙德庆大片大片的农田,那里的田园就开垦在河滩上。由于经常发洪水,土地十分贫瘠,远看白花花的一片,庄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因为土质碱性太高,种不出什么东西来。然而,那一带的农民和农奴负担却很重,他们要为拉萨的寺庙和贵族们的生活提供各种差役服务,有的负责背水、有的负责砍柴、有的负责造箭、有的提供酥油糌粑等等,马帮们沿途看到的,常常是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

    茶马古道至曲水便是雅鲁藏布江渡口,运送马帮渡江的是方形马头船,船上有4人摇橹、1人掌舵,一次可载20匹骡马或七八十个人。过江后盘旋上山,随即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便是羊卓雍神湖。如逢藏历七月上旬,马帮们就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到神湖沐浴,也就是藏族人的沐浴节。藏族沐浴节持续时间为七天,在这七天中,男女老幼纷纷来到河溪湖泊尽情嬉戏,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据说初秋之水有甘、凉、轻、软、清、不臭、饮不损喉、喝不伤腹八大特点。每当藏历七月弃山星(金星)出现时,沐浴活动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待弃山星隐没时,沐浴活动便结束。为什么沐浴节选定在藏历七月的初秋而不是春天或盛夏呢?那是因为,春天的水大多为雪山的冰雪融水,水虽清澈但冰凉剌骨,夏天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江河湖水汹涌混沌,水质不洁,冬季更不适宜,西藏的冬季气温太低,即便冬泳训练有素的人也不敢撬开冰块沐浴。只有初秋最适宜,水温较高、水质清澈,水流中的污物早被夏季洪水冲得一干二净。其实茶马古道沿途有很多温泉,有的温泉就在路边,马帮们如果想沐浴,简直太方便了。

    茶马古道从羊卓雍湖畔的白地一路向西,翻越卡拉山垭口就是广袤无垠的江孜平原,马帮们一般不走江孜,而是从浪卡子经热龙直接到康马,从那儿再往南则进入亚东境内茫茫的帕里高原。帕里高原是无边无际的砾石荒原,即便是夏季也异常寒冷,经常大雪纷飞和冰雹突降。星星点点的植被只能算是为荒原染上了一点绿色,连生火取暖或做饭的牦牛粪也十分难寻。极目远眺,满眼只有褐色的乱石和矮矮的贴地草,马帮走到这里,就象到了戈壁荒滩。

    穿过帕里高原后的下山路得走整整一天,一直下到山脚下的沟底。沟底的气候与高原截然相反,马帮走在沟底就象身处热气腾腾的蒸笼一样,大汗淋漓。由于从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被喜马拉雅山阻隔,凝滞在帕里高原的沟谷里,于是不畅的气流让阴暗的沟谷蚊子孽生,酿成种种凶险的瘴气,马帮途经此地时曾经发生过好几起因瘴气患上疟疾而死人的惨剧。患上这种疟疾,人会觉得头痛欲裂,如不及时就医,活不过24小时就会死亡。帕里镇的锡金人较多,他们说那条山沟里有一种叫做“阿南木”的凶鬼,常会出来向路人索命。旧时人们不懂医药知识,凡是急病或暴死都说成是凶鬼作崇。正因如此,从拉萨至印度一线,许多城镇的建筑选址都避开气流不畅的山沟,尽可能建在山上,如大吉岭、噶伦堡就筑建在山头上。只要从大吉岭和噶伦堡一下山,就是密不透风的山沟,那里就是产生瘴气、疟疾和痢疾的地方,这是茶马古道上所有热带地区最要命的两种疾病。当年的噶伦堡是个只有2万人的小镇,但就是这么个小镇,每到夏天就经常死人,而且死的大多是从西藏高原下来的马帮和藏族苦力。异乡人在噶伦堡死亡,当地的喇嘛们便吹响唢呐,将尸体送到野外焚烧,最为凄凉的是有时在一天时间之内,送葬的唢呐会响起好几次。

    上下山谷好几次后就到了小小的锡金,锡金已是典型的热带风光了,花开四季、果结周年。在锡金、不丹和印度三地交界的地方全是森林密布,相传那儿山顶上有一个大土堆,土堆里埋藏着三个玻璃瓶,每个瓶子里装着不丹国王、锡金国王和东印度公司三方立下的边界图。穿过锡金一直下山,就进入印度边境噶伦堡,在噶伦堡乘车三个小时就是大吉岭,再往南三小时车程便是印度的西里古里,那一带全是热带雨林,如同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在高山峡谷中跋涉了几个月的云南和四川马帮,这才真正来到了异国他乡,但他们一点也不陌生,因为那里不仅生活着大量的藏族,也聚集着众多国内的商号和马帮。可以说,运到拉萨的各种货物,都是先从这里运到中国的边境口岸亚东的。噶伦堡一直是印度与西藏交易的中转站,它以商业发达而著名,就象国内著名的义乌和汉正街一样,物美价廉的商品在这里交易额相当高。

    茶马古道延伸到此并没有结束,马帮们继续向前,经过印度东北部重镇西里古里直下印度东部、孟加拉湾海滨及恒河边上的大都市加尔各答。加尔各答到处是英国殖民者的雕像,在那些雕像的背后则是金壁辉煌的寺庙,大街上,最新型的英美汽车和轰隆隆的有轨电车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现代化气息,当然也给英美殖民者带去了滚滚财源。当年在印度生存,马帮们只能自己人靠自己人,如果没有先期在那儿立足的老乡,他们根本无法在那儿生存,更无法进入印度的市场。因为加尔各答的居民都是分片居住,白种人一个区域、孟加拉人一个区域、伊斯兰教徒一个区域、北印度人与南印度人各一个区域,中国人只集中在一个面积很小的区域里,在回教徒区域的旁边,人们称那儿为唐人街。

    当年云南和四川很多马帮从内陆将茶叶运到拉萨,再将买家支付的茶叶款就地购羊毛运往印度噶伦堡或加尔各答,然后带回布匹、香烟等。当然也有马帮在拉萨交割茶叶之后再将西藏的药材山货运回自己的家乡。这样,仅滇西北一带,每年就有六七千或上万匹骡马驮运着各种货物,在茶马古道上来来往往。从拉萨到加尔各答,要走整整一个月,其中拉萨到亚东就需走18天,如果从云南丽江或四川康定出发,光在路上一个来回就得耗费七八个月时间,一年里的大部份光阴都是在路上度过的,这才是真正的行万里路,只可惜马帮们没有精力读万卷书。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和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曾经熙熙攘攘的茶马古道早已趋于沉寂并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当年的茶马交易集散地和沿线驿站也花飞花谢、门可罗雀,如同古丝绸之路、古麝香之路和古盐运之路一样成了人们的美好回忆。令人欣喜的是,公元2002年5月,滇、藏、川三省区已正式将包括茶马古道在内的川西南、滇西北、藏东南区域命名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巍峨圣洁的雪山、广袤无垠的草原、蜿蜒清澈的江河以及金碧辉煌的寺院等绝佳风景,包括大理的风花雪月、纳西的东巴绘画、傣族的孔雀舞、傈僳人的上刀山下火海,包括巴塘的弦子、昌都的锅庄以及康定的情歌等等。在那片天堂般的大香格里拉,人们尽可去追根溯源、登高望远、去寻找远去的茶马古道。

上下滑动阅览

范成英《浮生十记》相关链接

(一) (二) (三) (四)1节  (四)2节  (五) (六) (七)(八) (九)1节  (九)2节  (十)

高山雪莲|《浮生十记》电子书(附录古体诗)
范成英《往事不如烟》相关链接
1.水乡泽国的记忆片段
2.大别深山的凛冽岁月
3.西域边陲的别样风景
4.岭南以南的江湖世界
5.清雅如莲的灵魂相约
范成英《底层人生》相关链接
1.泣血的求学梦

2. 缥缈的文学梦

3.破碎的烟霞梦

4. 苍凉的人生梦

5.皎洁的昙花梦

6.另类富二代

素简与丰盈

范成英《故乡的曾经》相关链接

1、龙脉之地红旗岗

2.青青的大龙山
3.御赐的奉笔张家
4.当年相遇梅花驿
范成英《闲话古代文人雅集》链接
1. 梁园踏古梁园歌
2.千古风流魏王才
3.竹林聚散云相似
4.醉击珊瑚金谷园
5. 曲水流觞醉兰亭
6.诗家长忆永明年
7.图画九老香山情
8. 水墨晕染西园景
9. 袅袅清音绕玉山
10.惺惺相惜竟忘年
 虎年逃疫记
范成英|美丽乡镇木子店

闲聊古人的风雅

1.红尘如麻人似玉(一)张岱前半生:阅尽繁华

2.红尘如麻人似玉(二)张岱后半生:写尽沧桑

3.相思一水盈盈隔(一)忠节才子祁彪佳

4.相思一水盈盈隔(二)锦绣才女商景兰

5.心随流云任舒卷(一)江南隐士陈眉公

范成英 | 结庐孤山年复年

闲聊图与图作者的千年风雅

范成英 | 只此青绿

范成英|汴都烟火:《清明上河图》

范成英 | 往事真如绎故书

范成英 | 千古名画千古宴

范成英 | 浓妆淡抹富春山(一)

范成英 | 浓妆淡抹富春山(二)

范成英 | 灼若芙蕖出渌波

范成英 | 寻找远去的茶马古道(之一)

范成英 | 寻找远去的茶马古道(二)

“在看”我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