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热点】赋能教师,探寻基于儿童游戏的班本课程生成之路

 五千韧月 2024-01-10 发布于河南

赋能教师

探寻基于儿童游戏的班本课程生成之路

图片








虞永平教授提出“没有班级,幼儿园课程将空无所依。”幼儿园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和发展水平等存在巨大差异,“班级”应成为教师课程实践的主阵地。近年来,在“让课程追随儿童”理念的影响下,我们把眼光投向了幼儿的游戏,构建基于儿童游戏的班本课程新视角,即从课程的角度审视游戏中内在的课程价值与课程生成的可能性,丰富和增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育人价值。

图片
图片

一、思想先行:

思辨班本课程的创生之路

自1994年开始,我园一直将游戏作为课程研究的焦点,更作为课程的亮点,秉承着“游戏是求知的学习,学习是快乐的游戏”的核心理念,逐渐形成了我园的游戏课程特色。但是伴随着游戏课程研究进入深水区,许多难点和瓶颈问题逐步浮现。

图片

问题一: 课程距离儿童有多远?

“班本课程”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现实中教师过分依赖固有的课程方案从而忽视班本生态、幼儿及课程本身的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幼儿的兴趣五花八门、瞬息万变,班本课程追随“谁”的兴趣,支持“哪方面”的兴趣,以及以“什么方式”支持等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选择的困难,甚至对自己所开发的课程不自信,造成班本课程有名无实等诸多问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问题二: “赋权”了,就能“落实”吗?

课程权力是教师实践班本课程的重要保障。现实中我们发现两种倾向,一是我们以为给教师下放“权力”,但其实严格的作息安排、管理层“大一统”式的任务下达、各种规定和材料撰写要求、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等,间接地让课程权利发生了转移。二是将“赋权”等同于“放任”,结果让教师茫然失措,发出了“这个权力不会用”的感叹。

图片
图片

问题三: 班本课程需要进行质量监控吗?

赋予教师课程权利后,不可避免地带来课程质量的风险。一方面,课程质量对教师本身专业能力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由此造成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课程实施差异性增大;另一方面,班本课程更凸显“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实际情况下的班本课程是否真正成为了幼儿发展最好的支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激发内驱:

积蓄追随儿童游戏的班本课程发展新动能

班本课程需要教师具有课程实施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可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提升其持续研究幼儿和游戏的积极性,可以点燃教师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课程经历的热情。通过梳理,我们将这种内驱力的来源总结为以下几点。

图片

(一)机制赋能:推动“自主开放、鼓励创新”课程文化的形成

“游戏是求知的学习,学习是快乐的游戏”一直以来是我园游戏课程的理念。我们借助“软硬结合”的方式,探索课程文化的支持机制,帮助更多的教师达到“共知、共识、共践”,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幼儿园“自主开放、鼓励创新”课程文化的形成。

图片

1.“软支持机制”:实施“三服务措施”,点燃教师的课程意识。要让教师建立课程意识,增强课程敏感度,首先要让老师“看见”好课程的样子。为此,我们从管理上提出了“三个服务措施”,即研究经费的提供、指导专家的聘请,以及园长帮助教师总结,促进成果转化。

图片

我们发现:随着教师对一些理想课程的“看见”,和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每位教师心中对基于儿童游戏的优质课程有了向往,体会到能够真正走近孩子心灵的课程才是理想教育的的落脚点。

图片

2.“硬”支持机制:深化三级联动机制,解决教师普遍问题。唤醒教师班本课程实施热情的同时,我们还关注了“自主开放、鼓励创新”的课程文化下的课程机制建设。针对教师在班本课程实践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和困难,我们创建了由个人——班级——集体的“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平等对话,协同发力的研究氛围,明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主体的责任,以此来达到改善或提升课程质量的目的。

图片

“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了从“下”到“上”、由“点”及“面”的班本课程建构实施的探索路径,推动了提升基于儿童发展的课程实施的变革。

图片

图片

(二)放权赋能:架构支持性班本课程管理样态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管理层面的导向与落实。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管理者的角色经常是领导者、权威者、评价者,由此造成“管理者过度把持权利,教师在被动中丧失自主的课程意识和能力”的课程管理样态。基于儿童游戏的班本课程,由于要关注到幼儿游戏中的兴趣、需要,课程实施应该保持一定的动态性。我们尝试开启了从“赋权”到“支持”的课程管理理念的革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班本课程实施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领教师获得从“敢做”到“做好”的阶梯式发展。

图片

1.“三个权力”的下放。通过“一日活动安排实施权、课程内容选择权、适度课程资料记录权”三个权力的下放,帮助教师明确自身拥有哪些课程权力,怎样运用,知道这些权力的边界在哪里。

图片

2.由“行政监督、检查”到“教师自我调控”的转化。教师自我调控,指教师随时关注幼儿的兴趣及发展需要,自觉进行反思评价,并学会运用反思和评价的结果来引发或改进新的课程实践。我们基于几十个实践案例和教研资料编制了《教师自我调控行为要点》,梳理了课程实施前、中、后教师自我调控行为要点,引导教师树立了自我调控要贯穿整个课程实施全过程的理念。我们还梳理了教师观察反思指引,成为教师对课程进行自我调控的科学依据。

图片
图片

(三)对话现场赋能:提升教师探寻班本课程生长点的专业能力

好的教育需要回归教育的现场。对话现场,指管理者与教师借助教育现场案例剖析问题,通过对话的方式将模糊的东西清晰化,重新审视教师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提升教师的课程反思能力,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图片

案例:真游戏等于好课程吗?

对话一:了解教师的原有经验。一次跟班中,我发现老师组织了一个“渔夫装扮时装展”的生成活动,问起原因,教师发现幼儿在一次表演游戏“爱笑的鲨鱼”中有几名幼儿乐此不疲地表演着“渔夫撒网抓鱼”的情节,教师认为这是幼儿的兴趣点,便生成了相关的课程内容。看得出,该教师在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课程内容方面存在误区,我改变过去直接指出教师的问题和纠正教师行为的简单做法,而是请教师们谈自己对“基于儿童游戏的班本课程的认识”,从教师们介绍的具体事例和经验中,了解教师的原有经验,帮助教师们诊断自己的问题所在,为教师主动探寻课程的丰富性与科学性提供了可能。

图片

对话二:发现教师的认知冲突。在分析教师介绍的课程案例后,我发现影响教师行为的关键问题是教师错将“游戏的兴趣点等同于课程的生发点”,而忽视了从课程的角度审视游戏的教育性。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结合表演游戏“爱笑的鲨鱼”教育实例,我带领大家再一次走进游戏现场,大家发现幼儿不再表演故事,而是奔跑着“撒网”抓小朋友的混乱场景。由此引发了教师的认知冲突:“渔夫撒网抓鱼”是幼儿的兴趣吗?所有的游戏兴趣都可以作为有价值的问题生成课程吗?……通过对问题的深刻剖析和集体反思,帮助教师发现了自己在课程实施中的盲点和误区,明确了基于儿童游戏的班本课程的内涵,即课程的生发点,应该是幼儿游戏中能够激发和支持幼儿主动学习,能够使幼儿获得有益经验,并有助于育人目标实现的兴趣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话三:课程经验的分享与展示。教师在后期追随幼儿的表演游戏中,发现一位小朋友为了获得“刺豚”角色想出了N种方法,教师在感叹他的执着、专注、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幼儿为何都不愿意扮演鲨鱼笑笑呢?于是她在游戏后组织小朋友用表征的方法表达对鲨鱼笑笑的认识,结果发现:虽然鲨鱼笑笑是个正面角色,但是根深蒂固的角色认知,使幼儿对笑笑的认识还是“凶狠”、“牙齿锋利”等反面形象特征。

图片

为了让幼儿真正了解笑笑,教师和孩子们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再次阅读绘本,并一起开展了“海洋之王——鲨鱼”的主题探索,幼儿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我们在阶段性课程故事展示会上鼓励她讲述课程故事,通过教师课程背后的思考以及个人的课程体验,来影响整个团队,这种影响力的作用不是让教师都去尝试相同的课程内容和模式,而是激发教师主动实践班本课程的热情,并能在同伴的思维中获得启示,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历经变化的再思辦

1.共创而非“单枪匹马”。班本课程绝非一个人或一个班级的事儿,而是需要全园教师共同参与。

2.价值判断而非“随意生成”。基于儿童游戏的班本课程,需要教师利用专业知识对幼儿游戏进行价值判断,在考察游戏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以及与教育目标的联系的基础上生成课程。

3. 发展而非“一成不变”。研究告诉我们,基于儿童的班本课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不断总结、评价、反思和改进,过程中应该呈现出螺旋型上升的趋势。在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的新问题、新挑战,相信只要不断调整思维模式,立足本园,敢于创新,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图片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商务厅幼儿园 阎莉

照片由山东省商务厅幼儿园提供

图片

编辑|林丽燕

朗读|冯纪萍

 2024年1月1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