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矿山走远的票据时代

 修东 2024-01-10 发布于山东

有些往事,当有一个触点作为引子,将它再次撬动,那种对过去时日的留恋和怀念,挂在心头,经久不散。

这天,我在藏书里发现了一沓票据--陶阳煤矿饭票、菜票、稀饭票。

翻看着,那段历史像过电影一样展开画面。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肥城煤矿做了掘进工。那时,正值票据盛行时,尽管这比60年代全国盛行“限量供应,凭票购买”有大的差别。票据,在矿区也算是通行“货币”了。

每个月初,从区队核算员那里领取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得急匆匆用现钱去食堂票据售卖窗口买饭票、菜票、稀饭票。这些票据,都是矿上自行到印刷厂印制的,既有现成的单位绿章,又加盖食堂主任的私人红章,可以说是双保险了。

作为单身职工,也没有什么“家产”。上班前,为了显示一种拥有,总把一个月的票据带在身上,才觉得心里踏实。还有一个理由,自己吃饱,全家不饿。可一次“事故”的发生,改变了“家产”随身携带的习惯。

有个工友发现了我们新工人的“蹊跷”,于是在同事下井后,想法子撬开了更衣箱,将一个矿工近一个月的口粮拾掇干净。虽然不久保卫科就破了案,但却有了一个提醒。打那,我们上班只带着略有节余的饭菜票。

可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小伙子干采掘工,工作苦累脏险不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往往,算计不到,月底就得赶往在矿区的父母身边跑,接济一下饭食了。

记得那时在食堂就餐,窗口是见不到现钱的。食堂人员“吃里”不允许收现金,与职工的交易就是票据,考核以票据核算,正是票据作为货币流通的缘由了。

矿山的票据时代,到处倒是那影子。过年遇节发福利,单位完成任务指标,个人安全无事故、出勤达到要求,可以领到水饺票、花生油票、带鱼票、木耳票、苹果票等。和那些用久了的饭票菜票一样,打字室打印好票据,豁然加盖食堂主任的红印章,清晰明了,使用这么多年,没有发现有人造假。长长的队伍,喜笑的矿工及家属,手攥票据领用福利品,那种心情那种状态至今难忘。

矿山的票据时代,在周遭的农村集市流通,活跃了市场。

职工去买菜,忘记带现钱,也可用饭票抵顶,于是附近的菜农有了到矿上换几个馒头的享受。有时,家里来客人,来不及做菜,去矿宿舍食堂,照样能买到几样可口的鸡鸭鱼肉和现成的炸货,无疑丰富了酒席。

票据管理的经验,后来推广至领用材料。煤矿实行市场化管理后,矿内的交易以单据作为流通工具,在那个时期确实起到了堵塞漏洞、降低成本、管住生产生活通用材料的作用。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职工食堂实行承包制应运而生,逐步推开。在矿山待了20多年的票据,什么时候走的,不知不觉间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了时代的“弃儿”。

炒菜多少钱一个,大锅菜多少钱一份,馒头几毛钱一只,稀饭多少钱一碗……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收了钱,往钱盒里一装,一班一核算,月末奖惩兑现,余粮奖励,亏了自补。

票据,只有那些夹在书本里、放在隐蔽处,且等待急用的,逃离了这次“清剿”,躲过了一劫,由此也成了我的一份收藏。

时代前行的步伐总也铿锵有力,“二维码”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手机像一架召之即来的“战斗机”,似乎是一夜之间充斥矿山各个角落。

这天上午,我想念票据时代了,便来到食堂。只见一张醒目的“二维码”直挺挺地站立在小炒的台子上。如果我相中了哪道菜,一扫二维码,就算完成了对接,不一会儿,即可吃到满意的菜肴了。

矿山的票据时代,留下深刻印记,却在我的怀恋中渐行渐远,越是这样,我越是不自觉地想起它。

作者 张修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