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回放:用麻黄汤,治荨麻疹,简简单单的道理,一说就透

 人老颠东 2024-01-12 发布于安徽

Image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几天,我给读者写了一则医案故事,是利用麻黄汤,治疗无脉症。

对了,就是双手没脉。咋回事?闹了半天,是外感风寒,邪气入里,把经络堵上了。肺朝百脉。肺气发不出来,所以患者双手没脉。

很多朋友觉得有意思。那今天,我再给你说一则医案故事。这就是用麻黄汤,治疗顽固的荨麻疹。

这里的医家,是高辉远教授。高辉远教授1922年生人,离开我们多年了。他曾是周恩来总理的保健医,在业界很有影响。他的很多医案,至今为人传颂。

Image

一次,高师接待一个小患者,当时才7岁。

咋回事呢?大概从1个月前开始,他就莫名出现风疹块,而且全身上下无处不痒。

西医诊断,为荨麻疹。但是经过一系列治疗,效果不好。

转眼间,都一个月了。小患者被折磨得寝食不安。家里人带他看中医,而且请求高辉远教授会诊。

刻诊,患者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细问得知,患者的风疹连成片,遇到风症状加剧,瘙痒明显。头面和颈部最为严重。患处皮肤发热、红肿,但是没有破损和流水。

此外,小患者身体发育正常,只不过总是觉得鼻塞,爱打喷嚏,不出汗。一遇到冷风,就感觉浑身瘙痒明显。

了解到这些后,高师书方一首。但见——

麻黄6克,桂枝4克,杏仁10克,甘草3克,防风10克,忍冬藤10克,连翘10克,丹皮10克,蝉衣6克,地肤子12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药以后,别的还没啥改变,就是畏风怕冷之感减轻很多。瘙痒感似乎不如从前那么厉害了。不过,食欲较差。

这时候,原方基本不变,增加焦三仙各10克,再投3剂。

Image

这次,患者用药以后,瘙痒感基本消失,但是身上依然有红润的斑块时隐时现。

这时候,原方加赤芍和红花各10克,再投3剂。

最终,患者诸证悉平,完全恢复正常。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在体现高辉远教授临床经验的部分专著中,有所收载。

这里的道理,其实非常好理解。

一句话,这孩子是风寒感冒,一直没好利索。

你看啊,小患者就诊的时候,鼻塞,打喷嚏,不出汗,畏风寒。舌淡苔白,脉浮紧。这是什么症候啊?是外感风寒表实证。风寒之邪,郁滞肌表,腠理闭塞,所以不出汗。阳卫之气被遏制,无法温煦身体,所以患者畏风寒。肺主皮毛。风寒郁表,肺气失宣,所以鼻塞、打喷嚏。脉浮紧,更是典型的外感风寒表实的脉象。

在这个情况下,小患者是完全可能出现荨麻疹的。因为当下他处于体表气血失和的状态。中医的专业术语讲,就是营卫不和。体表营卫不和,津液输布失常,所以生风化燥。寒邪郁滞一个月之久,又会化热。小患者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就是化热之象。以上种种,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持久的瘙痒,和反复发作的荨麻疹。

这时候怎么办?就得解表散寒,把郁滞在患者体表的风寒之邪驱散开,再把腠理热邪清解出去。如此,使得患者体表营卫相和,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再来看高师的用药:

麻黄6克,桂枝4克,杏仁10克,甘草3克,防风10克,忍冬藤10克,连翘10克,丹皮10克,蝉衣6克,地肤子12克,生姜3片,大枣5枚。

这里头,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显然组成了麻黄汤。麻黄和桂枝,解表散寒。杏仁,辅助宣降肺气。防风,辅助祛风解表。

接下来,忍冬藤、连翘、丹皮用于清热凉血,解患者腠理热邪。忍冬藤和连翘属于辛凉解表药,清热的同时可以解表。

然后,加地肤子和蝉衣,用于祛风止痒。

后期加赤芍和红花,目的是凉血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凉血活血,本身也是为了祛风止痒。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Image

其实,麻黄汤这方子,是解表剂。那你想吧,除了外感,还有啥毛病,病位在肌表呢?其中一个,就是皮肤病。所以,用麻黄汤治疗皮肤病,比如说荨麻疹、瘙痒症,就非常普遍。你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案例。

总之,对待中医里的经典方子,咱们务必领悟其精髓。不能被它在教科书上注明的主治范围束缚。精髓在哪里,作用机制在哪里,我们完全理解透彻了,才能举一反三,理解前贤大家们的用方之道。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