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辟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发展新空间

 天下知仓 2024-01-14 发布于重庆

1月11日,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提出2024年七大教育工作重点任务: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基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会议强调,“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在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方向上开辟发展新空间。”为深入学习大会精神,西南大学师生就大会重点工作安排展开研讨。

教育数字化:引领变革与创新

研究生查闽微: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每一次技术革命均有效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从而引起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化。如本次大会提到教育的数字化重要性,强调要不断开辟教育的数字化新赛道,引领教育变革创新。教育的数字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改革和创新,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和手段。该如何理解教育数字化的理论内涵?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教育的数字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和国家的竞争优势。基于大会提出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

首先,“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强调技术应用的核心地位,意味着应将技术应用放在教育数字化的首要位置。在教育数字化方面,需要重点关注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整合性,充分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如深圳大学着力打造基于5G+算力网络构建的国家级半导体材料虚拟仿真实验互动教学示范项目,教育部考试院积极推进5G+云艺考实践,电子科技大学已完成5G+虚拟仿真实验、5G+4K超高清直播互动教学两个应用场景建设等。各地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其次,“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强调以智能技术应用提升教育治理的效率和水平。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学生管理和评估体系,以及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支持。如教育部推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职业教育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力度、深度和效度,实现个性化、精准化资源信息的智能推荐和服务,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逐步形成新的治理模式。

第三,“引领教育变革创新”强调教育数字化旨在引领整个教育体系的变革和创新,包括教学方式、学习环境、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变革。换言之,教育数字化不仅仅是现代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对教育体系本质的重新思考和重构。综上可见,教育数字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传统教学内容数字化呈现,也重视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差异化,提升学习体验和效果,同时更关注整个教育体系变革与创新的引领,因而我们对教育数字化的理解要有广度、深度和高度。

教育国际化:打造世界教育中心

博士生王雯雯:会议强调,“准确把握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关系,在国际新格局中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教育中心。”建设世界教育中心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诉求,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打造教育的国际化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世界教育中心最突出的特征是国际影响力,为了加强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联系与接轨,实现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一是发挥我国高校国际合作的主体功能。会议指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要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中轴线。如每年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大学生夏令营,实施留学生“游学上海”等计划,以“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拓展我国高校高水平合作办学的国际空间。制定并实施中国高校—东盟科技创新提升计划,通过中外教育在数字化成果、大数据等创新要素方面的双向交流,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

二是发挥我国教育国际传播的独特优势。会议提出,“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此,对外,我们要讲好中国教育脱贫的特色举措,分享中国教育扶贫的成功实践与经验做法,推进扶贫“输血”向“造血”转变的“扶贫扶智说”、在文化扶贫中发挥特殊作用的“内生动力说”,为世界提供教育减贫的中国方案。对内,要落实“特岗教师”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双名计划”等措施,在教育界发出中国声音。

三是构建世界水平的中国特色育人体系。会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在当前我国对高精尖技术人才、国际组织人才、紧缺特需语种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的背景下,要在国家框架下制定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将“全球视野”理念融入中国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制度设计中,为厚培世界性人才提供方向性依据。另一方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话语体系,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传统,吸收西方有益的教育理论,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念、范畴、命题、思想等一套体系性话语。

教育绿色化: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博士生王鹏辉:会议提出教育的绿色化发展方向,“教育的绿色化”理念贯通国家战略部署,同时彰显出中国特色。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教育的绿色化便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思想,及美丽中国建设的审美理想等化育人的主观世界,进而推动人自主改造客观世界的全新教育。面对绿色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绿色化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教育的绿色化凸显两个维度:从社会发展维度看,教育的绿色化意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继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最终促成绿色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教育价值维度看,教育的绿色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吸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的生态思想,着重学生有机思维、辩证思维、生态思维统一的培养及绿色行动力的提升。为此,我们可以从革新绿色教育理念、发展绿色德育、打造绿色传播媒介等角度进行教育的绿色化创新思考。

第一,推动绿色理念时代化。不同教育思潮经实践者的检视与实操,便会形成新解读或新创造,而崭新的理论成果定将在教育实践中绽放思维芬芳。如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在理论探索中把绿色教育定义为“以促进学校师生共同发展,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上海推行“绿色指标体系”为教学质量做“体检”等,这些探索表明,教育的绿色化与学校发展产生了深刻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能够进一步推动绿色教育落地发芽、拔节生长。

第二,探索绿色德育地方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于地方文化资源而设计的“绿色德育”融合课程,是以德润心、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如南通市骑岸初级中学依托当地大方柿特色水果,在校园内开辟大方杮园,师生一起养护杮树、欣赏绘画、品尝收获、制作柿饼等,在行动中唤醒责任担当、激发审美创新、滋养品格发展、传承传统技艺,让祖国大好河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绿色德育取之不尽的金山银山。

第三,打造绿色媒介常态化。教育的绿色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隐性过程。因而打造绿色传播媒介,形成绿色教育氛围是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举措。如河南工业大学搭建“工大讲坛”,介绍绿色治理的中国实践;举办科技竞赛,鼓励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制作动画《静水流沙——数说河南黄河治理与开发》,用荧屏技术讲好绿色故事等,在日常熏陶中润物无形,浓郁了“绿色校园”文化,激发了学生建设绿色环境的行动自觉。

文/董小玉、王鹏辉、王雯雯、查闽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