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提到,民间素有“用好小柴胡,不用找大夫”之说,而对于喜爱或了解中医的朋友来说,或许还耳闻过“明明白白小柴胡,稀里糊涂小柴胡”之言。 平时日常工作生活中,亲朋好友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小孩发烧了,能不能喝小柴胡(小柴胡冲剂或颗粒),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确实一言难尽。平时查房带教时,面对满眼新奇的同学,我亦偶尔会打趣的问道:感冒发烧到底能不能用小柴胡,但即便是对于接受了正规中医专业教育数年,初入临床的医学生,有时亦很难完全参透其中之妙。 也有中医大夫说,我这辈子看病就一张“小柴胡汤”打天下,听上去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小柴胡汤适用人群广泛,老百姓接受度很高,有些患者服用后,确能迅速药到病除,但也有很多没有任何效果,病情反而加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众多条文描述,后世历代医家也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诸症治疗,几乎有“凡需和解之证,皆可用小柴胡”这样的说法。 然而小柴胡汤也并非是万能神药,滥用不仅不治病,反而会伤身又致病,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一方剂的正确合理使用,且误用小柴胡汤,也非今日独有,如《医宗金鉴》中指出:“世俗不审邪之所在,果在半表半里之间,与所以应否和解之宜,及阴阳疑似之辨,总以小柴胡为套剂。医家幸其自处无过,病者喜其药味平和,殊不知因循误人,实为不浅”。 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废医存药”的大背景下,出现滥用小柴胡汤的风潮,在忽视方证相符和缺少中医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小柴胡汤制剂被长期大量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治疗,最终导致间质性肺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使用西医病名指导中药不合理使用,对中医临床实践证治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和认识,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方剂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方药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取一升,日三服。 方中柴芩升降同用,一散一清,外解半表之邪,内清半里之热,和解少阳,半夏、生姜与黄芩相伍,辛开苦泄,降逆和胃止呕,佐以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和中,既能达邪外出,又能防邪内传,诸药为伍,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扶正祛邪,其方证以邪在少阳,气机郁结,枢机不利为主要病机。 小柴胡汤有疏利三焦,通达上下,调和枢机的作用,既可和解表里,又可调和阴阳,且能调节气机升降,故不仅用于外感热病,还能广泛治疗内伤杂病。小柴胡汤之证治,上可及于头目,中可见于胸胁,下可达于血室,外可解太阳之表,内可和阳明之里。 在《伤寒论》原文中,小柴胡汤方证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主症以外,条文中用了很多“或”字,把柴胡证可能出现的各种兼症都列举了出来,并根据方证病机及症状变化,进行加减用药,其思维之严谨,用药之精炼,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明明白白。 在用于论治外感疾病时,其退热解表之功效尤著,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邪客少阳,正邪相争,邪气进而入阴则恶寒,正气胜邪出阳则发热,由于邪有进退,正有胜负,故病人时而发热,时而恶寒,寒热交替出现,即为往来寒热。但此寒热之象,既不同于太阳病的恶寒发热,亦不同于阳明的但热不寒,临证务必分清。 因此,即使对于外感热病,临证仍需详辨寒热虚实,细甄病因病机,切不可随意误投小柴胡之剂,引邪入里,加剧病情。 切不可不明医理,一头雾水,稀里糊涂,把一切“休作有时”之症,皆视为小柴胡汤证,脱离个体病情和具体病机,生搬硬套,滥用小柴胡,伤身致病,变生它症,贻误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