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滥用小柴胡,伤身又致病

 并不hy 2024-01-15 发布于黑龙江

开篇提到,民间素有“用好小柴胡,不用找大夫”之说,而对于喜爱或了解中医的朋友来说,或许还耳闻过“明明白白小柴胡,稀里糊涂小柴胡”之言。

图片

平时日常工作生活中,亲朋好友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小孩发烧了,能不能喝小柴胡(小柴胡冲剂或颗粒),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确实一言难尽平时查房带教时,面对满眼新奇的同学,我亦偶尔会打趣的问道:感冒发烧到底能不能用小柴胡,但即便是对于接受了正规中医专业教育数年,初入临床的医学生,有时亦很难完全参透其中之妙。

图片

小柴胡冲剂或颗粒是利用现代制药技术,根据小柴胡汤组方配制而成的中成药,其药性相对平和,口感较好,服用方便,是广受欢迎的家庭常备药品,特别是很多宝妈把它当成“退烧神药”,一旦小孩有点感冒发烧、咳嗽咽痛或头痛鼻塞就冲上几包。

也有中医大夫说,我这辈子看病就一张“小柴胡汤”打天下,听上去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小柴胡汤适用人群广泛,老百姓接受度很高,有些患者服用后,确能迅速药到病除,但也有很多没有任何效果,病情反而加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

小柴胡汤是经方中出镜率最高的千古名方之一,它最早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辨治少阳病的代表方剂,被后世医家称为“合剂之祖”。伤寒是古代医家对于外感疾病的统称,这里所说的伤寒并非现代医学所指的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病,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感受寒邪所致外感热病。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众多条文描述,后世历代医家也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诸症治疗,几乎有“凡需和解之证,皆可用小柴胡”这样的说法。

然而小柴胡汤也并非是万能神药,滥用不仅不治病,反而会伤身又致病,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一方剂的正确合理使用,且误用小柴胡汤,也非今日独有,如《医宗金鉴》中指出:“世俗不审邪之所在,果在半表半里之间,与所以应否和解之宜,及阴阳疑似之辨,总以小柴胡为套剂。医家幸其自处无过,病者喜其药味平和,殊不知因循误人,实为不浅”

图片

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废医存药”的大背景下,出现滥用小柴胡汤的风潮,在忽视方证相符和缺少中医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小柴胡汤制剂被长期大量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治疗,最终导致间质性肺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使用西医病名指导中药不合理使用,对中医临床实践证治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和认识,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图片

【方剂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方药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取一升,日三服。

图片

方中柴芩升降同用,一散一清,外解半表之邪,内清半里之热,和解少阳,半夏、生姜与黄芩相伍,辛开苦泄,降逆和胃止呕,佐以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和中,既能达邪外出,又能防邪内传,诸药为伍,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扶正祛邪,其方证以邪在少阳,气机郁结,枢机不利为主要病机。

图片

小柴胡汤有疏利三焦,通达上下,调和枢机的作用,既可和解表里,又可调和阴阳,且能调节气机升降,故不仅用于外感热病,还能广泛治疗内伤杂病。小柴胡汤之证治,上可及于头目,中可见于胸胁,下可达于血室,外可解太阳之表,内可和阳明之里。

图片

通过分析小柴胡汤的配伍组方、病机和方证,可以看出仲景以病机辨证为准则的遣方思路,可谓开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树立方证相应核心思想之典范,从而也提示我们临证处方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从根本病机上把握疾病本质规律,握机于病象之先。

在《伤寒论》原文中,小柴胡汤方证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主症以外,条文中用了很多“或”字,把柴胡证可能出现的各种兼症都列举了出来,并根据方证病机及症状变化,进行加减用药,其思维之严谨,用药之精炼,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明明白白。

图片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小柴胡汤之功用众多,所赅证治甚广,临床不论外感内伤,凡病之不专在表或在里,不专于虚或实,均可随证加减,变幻无穷。

在用于论治外感疾病时,其退热解表之功效尤著,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邪客少阳,正邪相争,邪气进而入阴则恶寒,正气胜邪出阳则发热,由于邪有进退,正有胜负,故病人时而发热,时而恶寒,寒热交替出现,即为往来寒热。但此寒热之象,既不同于太阳病的恶寒发热,亦不同于阳明的但热不寒,临证务必分清。

图片

对于形体壮实之人,外感寒邪初起,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闭郁,邪无出路,正邪交争,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等伤寒表实证,其病在太阳,直须辛温发汗,解表散寒,邪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同理,对于阳明气分热盛而充斥内外,邪热弥漫表里,出现大热、濈濈汗出等阳明病“四大”证候,治当大清阳明气分之邪热,则能热退身凉汗收而病愈。

因此,即使对于外感热病,临证仍需详辨寒热虚实,细甄病因病机,切不可随意误投小柴胡之剂,引邪入里,加剧病情。

图片

临床针对某些内伤杂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位既不在脏,也不在腑,虚中见实,实中夹虚,似寒非寒,似热非热之证,不宜单纯使用汗、温、清、补、消等法,特别是对于少阳病之休作有时,寒后而热、热后复寒,发作和停止比较有规律的复杂病症,在暂无有效辨证思路或治则之时,不妨先试用小柴胡汤,投石问路,如若取效,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切不可不明医理,一头雾水,稀里糊涂,把一切“休作有时”之症,皆视为小柴胡汤证,脱离个体病情和具体病机,生搬硬套,滥用小柴胡,伤身致病,变生它症,贻误病情。

图片

谨守病机,临证变通,活学活用,方不失仲景六经大法。正如刘渡舟大师所言:“小柴胡汤擅开肝胆之郁,故能推动气机而使六腑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平衡,气血调谐,故其功甚捷,而其治又甚妙。故无麻、桂而能发汗,无硝、黄而能通便,无苓、术而能利水,无常山、草果而能治疟。所谓不迹其形,而独治其因,郁开气活,其病可愈”

图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临证水平的提升一定是基于平时的付出和积累,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勤学多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治学求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问道中医之路艰辛而漫长,临证之学,哪有什么灵光乍现和拍案叫绝,更多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那种孤独和迷茫惟有劳神苦思,穷其医理,积土成山,才可能换来些许灵感和惊喜,而每一剂出人意料的效如桴鼓,一定是沉潜蓄势厚积薄发的点滴体现在体验和尝尽那份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酸和苦楚,蓦然回首,那“方”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大概便稀里糊涂小柴胡所至另一重境界。
悟透小柴胡之明白与糊涂,绝非朝夕,只有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方能行稳致远,善作善成,柳岸花明。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