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差点把首都搬回南京

 大河龙乡 2024-01-15 发布于北京

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选择首都时颇费心力,因为在他心目中南京并非首都的最佳选择,其他诸如开封、西安也在他心中盘算过,甚至派太子朱标前往亲往西安考察地形,但太子返回后不幸早逝,太祖心灰意懒,不再提及迁都之事;但他不曾想到,多年以后,首都从南方迁到了北方,又差点迁了回来,也算最终完成了他的心愿。

朱棣迁都

1399年盛夏时节,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出兵南下,最终取得了皇位。靖难之役后,就有臣子提出迁都北平。这正中朱棣下怀,他顺势而为,建北京于顺天府,称行在。力主迁都的大多是他在燕王时期的部下。北京朱棣的龙兴之地,也是那些部下发迹的起点。他们眷恋故土。

为了符合北京陪都的地位,朱棣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规划,并从浙、赣、川、陕等地迁徙富户到北京,给他们上了北京户口。

朱棣本人更希望建都北京。在篡夺大位后,他仅仅在南京居住七年,就开始北巡,此后就经常性地住在北京,把都城南京当成了馆舍。朱棣在永乐十四年曾短暂地回到南京,目的就是与群臣商量迁都的事。在遭到多数廷臣的反对后,朱棣施展专制君主的威力,强行压制反对意见,一个叫陈祚的官员直指建都北京不合适,结果被贬了官。

新都营建工程在第二年大规模地展开。1420年朱棣正式下诏,第二年将以北京为新都,以南京为留都。

仁宗搬迁的努力

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称帝,只做了不到9个月的皇帝便驾崩了。但在这期间,他曾一度想将都城再度迁回南京。

朱棣将都城北迁,完全违背众意,连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都不赞同。朱高炽与多数臣子反对迁都北京,主要是考虑北京自然条件较差、经济衰落、资源贫乏,朝廷、百官、大批驻军和急剧增长的人口,所需物资都依赖几千里的水陆运输供养,将为百姓增加异常沉重且永无止境的负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造成国力和民力的长期、持续的无谓消耗。

我们看看明仁宗朱高炽为了将首都再从北京迁到南京做了哪些努力,1424年,朱棣在榆木川病逝,太子朱高炽即位。1425年3月,朱高炽便下诏,回都南京,北京仍称“行在”;命皇太子朱瞻基回南京镇守,又令回国的下西洋官兵在南京集中,这都是为回都做好准备。

迁都中止

1425年5月,仁宗病逝。朱高炽之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但是直到朱瞻基病逝,他都没有做出任何回都南京的动作。这是因为他曾随朱棣北征,对北京这个大本营感情深厚,而在他驻守南京的几个月里,发生了30余次地震。这让他不得不考虑回都南京的风险。在宣宗在位期间,名义上南京虽是京师,北京是行在,宣宗对还都南京并不热心,但实际上,北京却行使着京师的权力,南京是实质上的留都。

1435年朱瞻基病逝,其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1441年,英宗下诏,北京成为实际上和名义上的京师,而南京成为留都,这种格局直至明朝灭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