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你输入了吗?——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the Input Hypothesis)

 愚然楼 2024-01-16 发布于海南

克拉申指出,人们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的。第一条途径是习得 (acquisition),该过程类似儿童母语能力的发展过程,是无意识的学习过程。第二条途径是学习 (learning),是指二语习得者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比如语法规则)的过程。

图片

克拉申认为,应该让习得者像儿童一样意识不到自己在学习,通过潜移默化的语言输入自然而然地学会第二语言。也就是说,克拉申主张通过“习得”而非“学习”的方式掌握第二语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克拉申提出了他的输入假说 (the 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时,才能取得进步。为此,他还提出了著名的 i 1 公式来解释输入的可理解性。

图片

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而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因此,输入的材料既不能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也不能低于或等同于其现有的水平,只能略高于其现有的水平,即 i 1 的水平。

图片

理想的可理解输入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

可理解性

Comprehensible

语言输入材料的可理解性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 (incomprehensible input) 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

#2

既有趣又相关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具有关联性,习得者就越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

非语法程序安排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语言习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必要的语法就会自然而然地被习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没必要的。

#4

足够的输入量

Sufficient “i 1” 

要习得新的语言规则,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连续不断的丰富且有趣的语言输入。

我们可以针对可理解输入的四个特点,结合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可理解性

很多英语初学者都听人说,平常多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有助于英语的学习。于是,头脑一热,看书专门看英语原版的,看电影专门看没有字幕的。书翻了没两页,电影看了不到十分钟,就发现自己坚持不下去了。这书都写的啥啊,这电影都演的啥啊,没有了中文翻译和字幕的陪伴,完全看不懂啊。

图片

这个方法本身没有错,错在选错了输入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语言输入必须遵循“i 1”原则,也就是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出习得者现有的理解水平,让习得者踮踮脚就能够得着。而作为第二语言的初学者,一上来就接触 i 10 甚至难度更大的输入材料,显然远远超出了其可理解的范围,这样的输入效果就会比较差甚至无效。这就好比玩游戏一上来就开启 hard 模式,挂掉的概率也比较大。

假设你完全没有学过英语,如果让你反复去看一部从未看过的英语电影上百遍,你有没有可能学会其中的某些单词、句子,甚至理解它们的含义?答案是有可能。

因为电影是一种视觉 听觉传达形式,你虽然一个字也听不懂,但你通过反复观看人物的表演,也能大体猜出这部电影的情节。知道了情节以后,结合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以及场景中的各种道具,你再去慢慢地对应某句台词可能的意思,长期下来也能学会些单词和句子。比如,你发现女主角一说到apple(你并知道这个词的读音和拼写,只能猜个大概)就会拿起苹果,你就会猜测出这个 apple 的发音大概是苹果。

假设你完全没有学过阿拉伯语,如果让你反复去听一部从未读过的阿拉伯语小说的音频上百遍,你有没有可能学会其中的某些单词、句子,甚至理解它们的含义?答案是基本不可能。为啥?因为音频就单单是音频,对于完全不懂阿拉伯语的你而言就是噪音,你猜都没法猜。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可以说明不可理解的输入对于习得者是没有意义的。即便像上面电影的例子那样我们能猜出个把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又何必去费这个劲呢?

既有趣又相关

这个特点其实不仅仅适用于对语言输入的要求,它基本上适用于对一切输入的要求。何为输入,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都是一种输入,只是有些是我们主动接受的,有些是被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为什么有些培训机构的老师在网上走红,为什么有些大学选修课的老师一课难求,为什么幼儿园的老师要会唱歌跳舞,为什么有人种田做饭能火到国外?为什么有人做个手工都能吸引粉丝无数?

图片

在十万个为什么中,有很多都可以用这一点来解释:输入的有趣性和相关性直接决定了输入被理解和接受的程度。正如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有趣的输入也需要精心构思和打磨。

语言学习本身就很枯燥,第二语言的习得更是难上加难,如果不把内容整得有意思一些,确实很难调动习得者的情绪和热情,也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

非语法程序安排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进行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 10 名随机分配的年龄和智力水平等因素相同的小学生。实验组在纯英语环境中进行一年的英语学习,教学方式为非语法的交际互动(比如游戏、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而另一组单纯接受语法教学。一年后,哪一组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比较强呢?

图片

语法学习必不可少,但为了学语法而学语法,最终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语言运用水平。我们有多少英语学习者,考试(笔试)能够发挥得很好甚至得高分,但一到实际运用(口语)就露怯。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法学得太好了,或者说我们光去学语法了。

足够的输入量

如果能够符合前三个条件,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样的语言输入是可以让二语习得者取得进步的。但能否取得长远的进步,能否最终掌握第二语言,还得看最后这条标准:是否可以保证足够的输入量。

语言输入材料再完美,再适合习得者,如果就今天输入这一次,习得者也是不可能掌握第二语言的。那么到底有没有这样神奇的输入材料,通过极其有限的输入即可实现登峰造极的水平呢?严格的来说,也不是没有。在哪里?在武侠小说里。

图片

虽然一万小时定律洗脑了很多人,也不具有普适性,但它至少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要付出持续的努力。

语言输入也是如此,在输入材料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今天输入一点就进步一点,明天输入一点就继续进步一点,长此以往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变。

即便像 C 罗这样的顶级球员,每天依然保持着 3-4 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过着极其自律的生活。因为在很多时候,停止输入即意味着退步。

So……今天,你输入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