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的老温之六】金灯寺塔林

 健康晓语 2024-01-18 发布于河北

金灯寺塔林

温健康

金灯寺停车广场的里坡上有一片的塔林。

我们下车后,曹老师一见这片塔林,很是震撼,说:“一会儿咱从金灯寺出来了,一定要看看这片塔林!”

转遍金灯寺的七进院,瞻仰罢金灯寺的石窟、神像,从金灯寺山门出来,我们就直径走向那片塔林。

塔与佛教有关,所以在古代被称作佛塔。它起源于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国。

塔林是寺院中建造的墓塔。墓塔是在埋葬和尚的墓地上建造的塔。凡是在较大型的寺院或是历史较为长久的寺院中,一般都专门辟有和尚的墓地,以埋葬寺内去世的和尚,尤其是一些地位特别的和尚。如寺院的住持等去世后,不但有墓地,还有在墓地上建造高塔以纪。像禅宗就有规定,凡是住持和东西六序僧官以上的都允许单独造塔,并按地位的高低限定塔的层级。随着长年的累积,这一个个墓塔渐渐形成墓塔群。这样的塔群如木聚成林一般,世俗之人就称之为塔林。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当属嵩山少林寺的塔林。

本来,这个周末要去嵩山,朝拜嵩山,见识少林寺塔林的,可七处八处地竟没去成。最后和曹老师来到了金灯寺,见了金灯寺的塔林,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补偿。

佛塔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建筑相整合,形式有了变化,样式开始丰富了。从造型来分,出现了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花式等样式;根据建塔的材料来分,又有木塔、石塔、砖塔、琉璃塔等不同质材的塔。

金灯寺塔林的塔都是青石雕刻而制,是石塔林。少林寺的塔多是砖塔。石质坚硬,所以金灯寺塔林中的塔身材虽小,但棱角分明,形态完整。

楼阁式塔是印度的窣堵坡与中国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形体高大雄伟。早期的楼阁式塔大多以木材料建筑。因木材易损易毁,后来便出现了以砖、石、木料相结合建筑的楼阁塔形式,称为仿木结构楼阁式塔。在造型上也有了多种新样式,产生了六角形、八角形等较复杂多变的塔形。金灯寺塔林中楼阁式塔数量不多,形体也小,都高不过数尺,是实心的,只是具备了楼阁的外形罢了。

密檐式塔是由楼阁式塔发展而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塔身上有层层的塔檐紧密相连,塔檐和塔檐之间还设有佛龛,内供佛像。我和老曹仔细察看,在金灯寺的塔林中似乎没有这种类型。密檐塔的建塔材料大都为砖类,这里的塔都是石塔,所以出现的可能不大。

亭阁式塔是由印度的窣堵坡和我国的亭阁相结合的产物,既有印度塔的特色,也有中国亭阁的形象,所以称为亭阁式塔。亭阁式塔体量相对较小,结构也比较简单,较易建造。亭阁式塔大多为单层,平面为圆形,也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金灯寺塔林中的塔大多是这种塔,体量小,结构简单,圆形角形皆备。

从现在所立的塔来看,金灯寺塔林中有数十个亭阁式塔竟然是两层到三层的,每层中间都有莲花座。我想这多是因时代久远,曾经的塔林早倒塌一地;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兴起,今人重新垒起来的,垒时为增加高度,将两座塔或三座塔摞成一座塔了。曹老师亲自数这片塔林有46座塔,实际上肯定要比这多,把摞在一起的分开,就能增加近一半。

覆钵式塔又被称为喇嘛塔,是具有中国西域地区特色的一种塔形。喇嘛塔直接脱胎于印度的窣堵坡,早期只传入中国的西藏、青海等地。直到元代,随着喇嘛教的发展,覆钵式塔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覆钵式塔的造型较为统一,塔的最下面是须弥座,座上为覆钵式塔身,俗称塔肚子,塔身上面是一层较小的须弥座,座上为相轮,圆锥形,相轮多时可达十三层,相轮上即为伞盖和宝顶。覆钵式塔的主要功能是珍藏舍利,还可以作僧人的墓塔。金灯寺的塔当然都是僧人的墓。

一座喇嘛塔,无论相轮有多少,可塔肚子只有一个,而现在金灯寺的几座喇嘛塔竟然有两到三个钵肚子,又以一到两个须弥座分开。很明显,这是今人无知地将两座或三座喇嘛塔摞到一起了。金灯寺塔林中有喇嘛塔,说明一段时间,寺内曾有喇嘛教存在。

花塔的突出之处就在于这个“花”字。花塔的塔身上半部装饰有各种复杂精美的纹饰,犹如镶嵌着美丽的花,所以称为花塔

一座完整的佛塔有塔基、塔身、塔刹。

塔基就是佛塔的基座。早期佛塔的基座都比较低矮,唐代以后渐渐有了较大的变化,基座部分变得明显起来,也逐渐成了塔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须弥座式的佛塔基座,大约出现于辽金时期。后来还出现了两层式的须弥座,塔的基座至此越筑越高。金灯寺塔林中的塔基座大多是须弥式,一层,简朴而大方。

塔身就是塔的中段,是整个塔的主体部分。一般来说,在整座塔中,塔身所占比例最大。金灯寺塔林中的塔,有楼阁式,有亭阁式,有覆钵式,样式多样;无论形式如何,都精小质朴。

塔刹就塔顶,最为讲究。主要由刹座、宝顶、伞盖、相轮、仰月等部分组成。刹座,多为须弥座造型,并且须弥座上多雕刻莲花纹,或仰莲,或俯莲;或直接将刹座雕成莲花形。更有一部分素平刹座,没有雕饰,干净利落、简单大方。相轮居于塔刹的中段,是塔刹的刹身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塔顶一圈一圈的环,环环相连,用在塔上作为一种仰望观瞻的表识,起着敬佛的作用。一座塔上相轮圈数的多少,一般依照塔的形体大小和等级来定,少的为三、五圈,多的可达十三圈。十三圈的相轮便被称为十三天。仰月是塔刹部分中向天仰置的一弯新月形的构件,称为仰月。

不同的塔的塔刹,其具体的构件处理也不尽相同,根据建者的需要或其他情况具体而定。
我们仔细端详金灯寺塔林,大多塔的塔刹结构简洁爽朗,但也有几座规模较大的塔,其塔刹组合也极为丰富。

金灯寺塔林,现在摞起来的大大小小的墓塔有46座。其中最大的是千佛塔。千佛塔是青石雕造。塔基呈正六边形,高8.8米;中心有石室,内2.25米,镶有石门。门柜均侧刻有字,隐约可辨“坐莲从西至,拽虎自东来”的字样。塔身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千尊,可以说,这是一座花塔,雕花由“花”成了密密麻麻的佛像,所以称为千佛塔。相传,这千佛塔是金灯寺创始人芈禅师的安葬处。芈神师法名静真,是河南安阳人,曾拜名僧清果膝下为徒,先在著名的悬山寺修行;后又到陕西两当山庵中苦炼;之后,云游四方,夜眠虎穴,以虎为伴,拽虎携钵,沿途募化;最后登上风景独特的林虑山,心中不胜欢喜便在这里落脚,创建了金灯寺。

夕阳给这一片塔林铺了一层金黄。笔直的塔刹射向天穹,衍射出一道道飞向上苍的光。这一道道光,是那些坐化了的僧人们羽化的背影吗?

我们也在落日的余晖中告别了金灯寺,告别了金灯寺的这片塔林。

“我轻轻的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再见了,金灯寺!

【行走的老温之五】金灯寺水陆殿

【行走的老温之四】金灯寺,中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

【行走的老温之三】南天门

【行走的老温之二】温健康:自驾花壶线

【行走的老温之二】温健康:自驾花壶线

【行走的老温】温健康:虹梯关天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