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生优选 | 三九天,就怕冻!一定要固好「土气」,尤其是脾虚的人!

 昵称51657969 2024-01-19 发布于山西

图片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最易伤人体阳气。

天气寒冷,关节痛、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所以更应该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

图片

图片

一是身体暖,要适当增加衣被。
出门戴上帽子,预防寒湿入侵头顶的“诸阳之会”——百会穴;系上围巾,守护天突穴,护好肺气的门户。
戴好口罩,预防寒邪、病毒侵体;穿暖足袜,护住脚底板,以防涌泉穴不要受寒。
图片
二是脾胃暖,比外防更重要的是内养。

《金匮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人的脾胃暖,阳气就足,外部寒气很难入侵。

因此不管是应对寒邪,还是为了提升免疫力,防冬季疫病,亦或是病后恢复期的人,当下的饮食重点:合理食用小米。

图片

中医《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在所有的食物里,谷物类的食品,最容易消化。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三餐的主食,多是以五谷杂粮,植物的种子为主。

种子是高能量的食物,每一颗小米都是种子。种子到哪里都能生长,哪怕是在肚子里,都默默地散发着精气。

这些精气吃进肚子里,就可以补上脾胃的动力,让脾胃运化的能力更强,对食物的吸收更好,对垃圾的排泄更顺畅。

图片

五谷补五脏各有侧重,但小米最能补脾胃之气。在贫瘠不长作物的土地上,小米也能生长,得土气极厚。
从色、味而言,小米也是最与脾胃相应的。色黄应土,味甘入脾,又性平可以常服,脾胃消化吸收起来都很轻松。

《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一伤,气血生化之源匮乏,则诸病丛生。故可说,脾胃为健康之根。

沂蒙山小米的颗粒很小,身体消化吸收也快。得了天地之气,生命力自然顽强,更加健康。

一口小米粥下肚,吸收那么多种子,就是用它们的生命力来强化你的生命力。

▼好物推荐

图片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季五行属水,对应肾脏,要养护阳气,就要多吃一些补肾气的食物,同时要兼顾脾胃,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好,肾气才能补进去。

可以安排一碗补 脾肾的芝麻山药小米粥。

山药芝麻小米粥

图片

材料:鲜山药30g,黑芝麻10g,小米50g,葱5g,盐适量。

做法:将小米洗净泡发,山药洗净切丁;清水入锅,放小米、山药煮开,加入黑芝麻同煮至浓稠状,放盐与葱花即可。

作用:滋阴补阳,壮肾健脾。

宜忌:2岁以上儿童无病痛及消化好时、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服。

  • 无事助消化,提升免疫力,防生病

日常注意清淡饮食,大鱼大肉后可以煮一碗陈皮苹果小米粥,帮助脾胃减负、恢复元气。

陈皮苹果小米粥

图片

材料:新会陈皮3g,苹果1个,小米30g,白糖5g。

做法:将陈皮放入砂锅煮20分钟,去掉陈皮留下汤汁,将小米洗净加入陈皮汤,熬20分钟,在放入切片的苹果煮10分钟,加入适量白糖即可。

作用:化痰止咳,健脾祛湿。

宜忌:2岁以上儿童服用,每周1~2次。蚕豆病可服。

  • 病后恢复期,喝米油
家中若有人感染病毒,就要喝点米油。
因为人在生病的时候,体内的正气都被用来抗击邪气,中焦脾胃等脏腑会变得相对空虚,很多人的脾胃都会处于失调状态。
此时若不注意饮食,一旦吃不对、吃过量,脾胃负担加重,身体的疾病就容易迁延难愈。

康复期的人群体内余邪未尽,脾胃功能也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故此时服用小米粥油,就能较合理地补虚扶正,恢复脾胃功能,预防疾病迁延或罹患其他疾病。

小米油

图片
材料:小米50g,清水1000毫升。
做法:将清水入锅烧开,小米放入,调小火使得小米粥一直处于微微冒泡的沸腾状态,慢慢熬约30分钟,至浓稠状态,晾温,米汤上会有一层米油膜,此时将米油膜和浓米汤一起舀出食用。
作用:滋阴益肾,补脾健胃。
宜忌:6个月以上孩子少量多次服用。蚕豆病可食。

小米作为一道主食,汇聚了四季精气和土地能量,煮一碗米油,能补液填精,快速为身体补充能量。

「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肉垮气色差的朋友们,就动动嘴喝几个月粥,不打针也能满脸胶原蛋白。
「补液填精,有裨羸老。」小小粥油,帮你填补津液肾精,这对体弱、年长的朋友而言是再好不过了的宝贝了。
6个月以上的小孩都能喝,哪怕没胃口,容易入口的米油也不会让人觉得烦腻。
图片
为了获得优质的粥油,当然高品质的小米必不可少,我们的小米是用农家自留的老种子,高原丘陵地貌,土壤肥沃,得土气很足。
这样每颗小米都晶莹明亮,质黏味香,生机十足。
生活的其中一个意义,就是从一饮一食开始,去了解自己的身体,快试试吧~

▼好物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