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畜为益之一:概述

 史仁杰大夫 2024-01-19 发布于江苏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其中提出了“五畜为益”的观点。

  《内经》所讲的“五畜为益”,是指以牛、犬、羊、猪、鸡为代表的这五类动物的肉对人体有补益作用。“益”有有益、增加、更加、增加、好处等含义,也就是说,五畜的肉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或者说,在五谷、五果对人体有供养、辅助作用的基础上,五畜对人体更有补益作用。

  五畜的“畜”有饲养的意思,“畜”也指家养的禽畜。内经中所讲的五畜是指五种饲养的禽兽。

  中国人家养禽兽应该在史前就开始了,考古发现,在距今1万年左右就有了狗的饲养,在距今9000年左右有了猪的饲养,在距今5000多年左右有了羊的饲养,在距今4000多年左右有了牛的饲养,在距今3700多年左右有了马的饲养,在距今3600年左右才出现鸡的饲养。

  汉字甲骨文的“家”字,是在象征屋顶的“宀”下加一个“豕”,“豕”本义是公猪,后来泛指猪。因此“家”的本义就是指房子里养了猪。因此,在古代人们认为有住处、养得起猪,才能算作“家”。《礼记·曲礼下》有“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的文字,就是说春秋战国时代,在庶人被问家中的富裕程度时,可以告诉别人家中养了多少禽兽。认为这样回答比较委婉和适当,符合当时的礼仪。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畜养家畜的重视程度。

  因为古人认为家养的畜是当时财富的代表,也是当时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天子在祭祀神灵时也要用最好的东西即五畜供奉。古人认为“六畜”中以牛、羊、猪这三种动物最为重要,所以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供奉的三牲就是三个整只的牛、羊、猪,称之为“太牢”,只有牛羊时的祭祀叫“少牢”。“牢”的本义是养牲畜的围栏,如亡羊补牢中的“牢”就是围栏的意思。“牢”也指作祭品的牲畜。因此“太牢”是指规格最高的祭祀牲畜。

  在五畜之外加上马称之为六畜,并且将马排在六畜之首。但从来不将马作为祭祀用的牲畜,并且也少有食用,这可能与古时中国的文化以中原为中心,而马在中原比较少有关。大家知道当时老子出关时还是骑的青牛,而不是骑的马,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古代马的地位较高,马主要用来打仗用的,并且可用来当坐骑、拉车等,用处比较大、比较多有关。而六畜中马之外的动物,除牛、狗之外,功能都比较单一。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五畜中的猪、牛、羊、犬归入兽部,将鸡归入禽部,这有一定的道理。李时珍说:“兽者,四足而毛之总称,地产也。豢养者谓之畜,《素问》曰'五畜为益’是矣。周制庖人供六畜(马、牛、鸡、羊、犬、豕)。六兽(麋、鹿、野狼、麕、免、野豕)。”意思是说,兽是长四个脚身上有毛的动物的总称,是在地上生活的动物。其中被人豢养的动物叫畜。周代的厨子的菜品中有六畜,那时的六畜是马、牛、鸡、羊、犬、猪。六兽指的是麋、鹿、熊、麕 jūn,指獐子,同麇qún)、野豕(野猪)、兔六种兽类。对于禽,李时珍说:“二足而羽曰禽。……。羽类则阳中之阳,大抵多养阳”。意思是说,禽是二个脚长羽毛的动物。有羽毛的动物一般为阳中之阳,一般有养阳的作用。

  《素问·五味》:“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畜为益”的依据是“五味”学说。《素问·宣明五气》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五畜分属五味之一,因五味“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五畜从而与所对应的五脏及相关脏腑发生关系,而起到不同的食养作用。

  也就是说“五畜为益”是以五味为中介,通过将五畜分属五行,得出五畜之肉的五行属性,即牛肉属土,犬肉属木,猪肉属水,羊肉属火,鸡肉属金,从而为中医临床运用五畜肉类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补益人体的精气奠定了理论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